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内娛頂流,憑什麼都聽周迅的?,歡迎閱讀。
周迅,表情包界 icon,著名 " 好多人啊 " 表演藝術家。
圖源:網絡
上周在華表獎現場,被内娛顯眼包鄧超當面模仿。
圖源:網絡
最近忙着拍雜志、上綜藝、參加頒獎禮 ……
作為演員的周迅不缺代表作,二十多歲時有《大明宮詞》中的太平公主;
圖源:網絡
三十多歲時有《畫皮》中的小唯;
圖源:網絡
四十多歲時有《如懿傳》的如懿;
圖源:網絡
但這次,她默默跨圈,做了件和演戲毫無關系的事:
辦了場超長音樂會!
周迅發起,老狼、陳鴻宇、房東的貓等民謠圈頂流音樂人加盟,只為了一群特殊的人。
圖源:網絡
這源于十年前的一個承諾。
"ONE NIGHT 給小孩 ",是周迅在 2014 年發起的關愛特殊兒童的公益活動,可以說是她除了演戲之外堅持最久的事。
為了給這些孩子 " 無差别的愛 ",她組織募捐,每年舉行公益演唱會、進行公益探訪。
陳坤、樸樹、何炅、趙雷、吳磊、嶽雲鵬、劉詩詩、倪妮、舒淇、井柏然、劉雯、蔡依林、吳青峰、劉若英 ……
從 2014 年到現在,上百位明星參與進來,為那些沒能被命運善待的盲童、聾啞兒童、被拐賣兒童等各盡所能。
2017 年公益演唱會,樸樹壓軸出場,連唱六首歌,引起全場大合唱 ……
6 月 1 日,第九屆音樂會即将在北京開唱。
今天,想和你聊聊,這裡最讓人心疼的那群孩子們。
一出生,
就被告知死亡日期
新生命的降臨,向來值得慶祝。
遺憾的是,不是所有孩子都足夠幸運,可以健康地來到世上。
有的小生命剛出生,就被死神的手扼住了。
圖源:網絡
南京彩虹重症兒童安護中心,是專門給重症孤殘兒童提供舒緩療護和臨終關懷的地方。
送到這裡的孩子,有的是因重病,被家人抛棄。有的被醫生診斷,無法治愈。
圖源:網絡
放棄一個生命,聽起來很殘忍。
可對這些重症兒童來說,治療很多時候帶不來希望,只能帶來痛苦。
醫護人員無能為力。
只能盡全力,讓這些短暫來到人間的小天使,感受到生命最初、也是最後的人性關懷。
最後,體面地離開。
圖源:網絡
這裡的兒童有各種疑難雜症:軀幹不能彎曲,一移動就會陷入極端痛苦;
圖源:網絡
很難吞咽,進食 ……
圖源:網絡
一個小女孩倩蘭,患上了一種十分罕見的病——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她的皮膚會自發性潰破,只要受到輕微摩擦,就會出現大片水疱及血疱。
為了保護傷口不被感染,她全身上下幾乎都纏滿膠帶。
膠帶之下的皮膚,有大片也早已潰爛。
可想而知,小小年紀的她承受了多大痛苦。
圖源:網絡
在這裡,孩子們管照顧他們的護工叫 " 媽媽 "。
在 " 媽媽 " 的照料下,倩蘭除了有着滿身的膠帶和潰爛的傷疤以外,其他方面看上去一切如常。
包扎傷口時,她還開心地和 " 媽媽 " 聊天。
晚上因為疼睡不着覺,還是輕描淡寫地說:" 昨天晚上我沒睡,睡不着呀。"
讓她痛苦的事那麼多,倩蘭還是拼盡全力 " 享受生活 "。
過生日能吃上兩塊蛋糕很開心,能上課也很開心。
這裡的課很特别,也是孩子們最期待的。
因為孩子們大多從出生起就待在護理機構,根本沒機會體驗外面的世界,從沒見過 " 春夏秋冬 "。
老師講到 "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但他們對牡丹、苔花是什麼完全沒有概念。
見不到外面的世界," 媽媽 " 們就想辦法把世界搬到他們面前。
起初 " 媽媽 " 們想教孩子們做樹葉畫,可大多數孩子的手都因為病症,無法靈活活動。
" 媽媽 " 們就想出了辦法,把不同顏色的樹葉攪碎,就像砂畫一樣,讓孩子們通過撒的形式作畫。
圖源:網絡
完成作品以後,孩子們都高興得手舞足蹈。
沉重不是這裡的主旋律。
" 倩蘭你喜歡吃蛋糕嗎?"
" 喜歡呀!"
" 我也喜歡!"
" 我明天過生日了,聽到沒?"
另一個小孩就帶着微笑,唱起了調有些不準的生日快樂歌。
最後,倩蘭也笑了起來。
房間裡回蕩着他們的歌聲和笑聲。
圖源:網絡
孩子是不懂死亡的,不像老人那樣,會有一種臨終恐懼。
他們還懵懵懂懂,剛準備探索這個世界。
也許在換藥和病發時會感到疼痛,可痛苦過後,一點開心的事,又能讓他們瞬間開心起來。
" 就像根小草一樣,只要有一點點雨水,有一點陽光,怎麼樣都要生長。"
圖源:網絡
而這樣的無憂無慮,離不開護工 " 媽媽 " 們的守護。
美國紐約東北部的撒拉納克湖畔,醫生特魯多墓碑上刻着一句流傳度很廣的話: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偶爾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
和醫生比起來,她們無法治病,卻同樣在治心。
面對孩子時,她們不能表現出一點一滴的難過,總是笑眯眯地逗他們。
圖源:網絡
陪他們玩耍。
圖源:網絡
給他們過生日 ……
圖源:網絡
沒經歷過的人,不會懂這些護工們承受了多少精神壓力。
有護工說:" 回家以後,也老覺得耳邊有孩子哭的聲音。"
常處在這樣的環境下,她們的精神時刻高度緊張着。
所以有的護工三天就過不下去了,有的僅僅只能忍受一天。
圖源:網絡
這裡随時都要迎接死亡。
彩虹中心接收的 50 多個孩子裡,已經走掉了一半。
圖源:網絡
許多護工堅持不下去,也是因為難以接受朝夕相處的孩子最終大都會離去的事實。
圖源:網絡
這萬般思緒,在面對孩子時,都不能表現出來。
孩子們的生活已經夠苦了。
護工的職責,就是盡可能讓孩子快樂,感受不到悲傷和恐懼。
只有當孩子們不在面前時,她們才敢落淚。
别輕易放棄一個生命
更遺憾的是,不是每個患絕症的孩子,都能遇到 " 彩虹中心 " 這樣的地方。
數據顯示,腫瘤成為兒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僅在中國,每年新增的兒童惡性腫瘤患者,就有 3、4 萬名。
先天性病症、腦積水等病症,每一天都在奪去許多孩子的生命。
也許,重病帶來的負擔實在太大。
所以不可避免地,會有一部分孩童被父母抛棄在醫院、福利院門口。
紀錄片《棄兒病房的故事》裡,就有這樣一個不幸的患癌女孩,被父親抛在醫院。
無錢醫治,無可奈何。
這些冰冷的詞匯,加速吞噬着女孩。
每天被病痛折磨,哭是唯一的發洩方法。
" 她患肢裡面骨頭已經是空的了,是要截掉的。已經骨折了,痛得不得了。" 醫生說道。
紀錄片《棄兒病房的故事》,患癌女孩由于病痛哭泣
醫院給予了孩子救助,但能做的終究有限。
每日每夜,她被疼痛折磨得大哭。
空落落的病房,很多時候只有她一個人。
圖源:網絡
除了忍受患部鑽心的疼,她也因和家人分開而痛苦。
她還不知道自己被遺棄了,依然盼望着回家。
圖源:網絡
伴随着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折磨,小女孩走完了人生最後一程。
圖源:網絡
看到這兒,你可能會理解 " 臨終關懷 " 存在的價值:
它為患者提供護理,盡可能緩解病人的疼痛,讓人平靜、有尊嚴地離開。
雖不能挽救生命,也不會輕易放棄一個生命。
" 一個孩子如果要走,那麼走在媽媽的懷抱裡,那是有尊嚴的。生命的尊嚴。"
圖源:網絡
它給予生命起碼的尊重。
即使死亡把孩子們帶離這個世界,機構會像送别成年人一樣,給孩子舉行追悼會,認真送别。
圖源:網絡
但這樣的機構,目前少之又少。
據調查,中國僅不到 1% 的人能享受臨終關懷治療,且大多是成年人和老年人。
據某兒童腫瘤科普賬号去年的不完全統計,全國目前有 23 個兒童舒緩門診信息和 11 個兒童安寧療護病房,數量遠遠不夠。
圖源:網絡
在搜索軟體中輸入 " 兒童舒緩病房 ",迎面的報道标題大多都含有 " 首家 "" 唯一 " 等描述。
很少有人意識到,那些生命進入倒計時的孩子,同樣需要專業關懷。
圖源:網絡
再進一步,孩子的父母或許也需要。
他們眼睜睜看着兒女在死亡線徘徊,卻無計可施。
關起門來,誰也不知道他們承受了怎樣的痛苦。
臨終關懷組織的存在,也可以為病人家屬提供心理疏導。
但,想成立這樣的組織是非常困難的。
除了需要官方支持,也需要大量的資金和心血。
如今,有更多普通人,在号召下關注到這群被忽視很久的孩子,慢慢有更多志願者加入到這股微弱、但正持續萌發的力量中。
他們之中,有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
可以在自己擅長的領網域,教孩子們畫畫、唱歌、算術 ……
護工解釋說,孩子需要的,不只是病理上疾病的需要
就像周迅說的," 參與的人越多,會不斷充實公益力量,讓更多的美好發生。"
生來不完美,
但每個人都值得被愛
彩虹中心的教室裡,寫着這樣一句話: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朵花,花期有長有短,應該得到應有的尊重、愛護。
" 如果沒有這樣的機構,現在這些孩子會是怎樣的狀況?
父母也不在身邊,又患有那麼嚴重的病,即使将來要走,但哪會有現在的快樂呢?"
黃軒在紀錄片中感慨。
圖源:網絡
漫畫家 Pablo Stanley 曾畫過一幅漫畫,戳中無數人的心。
" 如果我們終究要死去,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呢?"
圖源:網絡
姐姐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你喜歡吃甜甜圈嗎?
" 你會因為甜甜圈被吃完而不吃嗎?"" 不會。"
" 也許你在快吃完時感到一絲難過,但這又會讓你覺得甜甜圈更加美味。
人生很艱難。
有時你會開心,有時你會難過,今年媽媽陪在我們身邊,明年她就會離開我們,總有一天我們也會離開這個世界。
甜甜圈不會永遠存在,可有機會品嘗它的美味,享受世界的美好,不就很棒了嗎?"
圖源:網絡
有些生命,提前逝去。
但我們可以努努力,讓他們在臨走前,感受到 " 吃甜甜圈的快樂 "。
世界的精彩,有他們的一份。
" 不管他活多長,也不管他病多重,也不管他有沒有為這個社會做過貢獻,都應該得到愛,都應該有權利好好生活。"
圖源:網絡
生命存在就有價值,那是給我們這世界的一份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