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第一批掌握“提示語”的打工人,已經患上AI依賴症?,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LinkedIn (ID:LinkedIn-China),作者:徐天宇,
就在不知不覺中,一批 AI 工具已經潛入職場日常工作中,成為了打工人身邊的 " 小答應 "。它們處理煩人的周報,起草各類文書,迅速搞定語言翻譯,還能給創意設計人士提供靈感。難怪有些打工人表示,已經產生了 AI 依賴症!
與此同時,一些從沒用過 AI 工具的老板們,也在催促着他們的員工盡快掌握 AI,提升效率,創造業績。網絡上也出現了很多針對提示語言的 AI 教程,復制粘貼即可使用。
在向 AI 提問題的時候,你是否也問過自己這些問題:我真的懂得 AI,會用 AI 嗎?在我們不斷馴化着自己的 "AI 小答應 " 的同時,是否也在不可避免的被 AI 所馴化?
作為第一批熟練掌握提示語的一位普通打工人,徐天宇在過去的 18 個月裡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并且與全球打工人們分享着他的探索和實踐。
在過去的 18 個月時間裡,他從一個業餘技術愛好者 +ChatGPT 的熟練使用者,成為了一位 AI 培訓講師 + 一本 AI 學習書籍的聯合作者。他(工作生活在新加坡)在領英平台上的關注量增長了近 10 倍!他的學員和關注者中既有職場專業人士、企業管理者、也有大學教授和創意内容生產者。作為一個 " 非技術科班出身 " 的 AI 創業者,他是如何吸引這些職場人士注意的?他的故事對普通打工人有什麼樣的啟示?讓我們聽聽天宇自己的講述吧。
作為 ChatGPT 的熟練使用者,我在突如其來的裁員時,已經有了下一步棋
我的大學專業是偏商科的,在過去的職業生涯中,我做過社交媒體數據分析師,項目管理,也做過銷售專員。盡管這些工作的性質和角色截然不同,然而作為一個技術愛好者,我始終對數據保持着敏銳的直覺,無論工作角色如何,我總在思考如何通過數據優化我的工作?如何通過數據讓客戶更滿意?
2023 年初,我任職多年的一家總部在美國的互聯網公司突然宣布裁員,在那一刻很多在任職多年的老員工情緒都比較激動,而我還算淡定。因為在此之前,我已經想好了下一步的職業方向。當時,我已經是 ChatGPT 的熟練使用者,因此我給自己列出了兩個選項:
選項 A:找一份與之前職位相似的工作。我可以利用 ChatGPT 生成個性化的簡歷和求職信,提高求職效率。
選項 B:借助我對 AI 的興趣與專長,深入研究生成式 AI 技術和工具,探索一條全新的職業道路,特别是我熱衷于從事能直接幫助他人的工作,如咨詢和培訓。
最終,我選了 B。因為我堅信,這場 AI 革命會深刻影響每一個職業和每個人的生活。其實在很多年前,AI 就以 " 某種形式 " 成為了我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大家提到 AI,首先想到的是 ChatGPT 和生成式 AI。而過去很久以來,AI 技術的核心基礎,或者說雛形早已被廣泛商用了,例如 " 大數據 " 和 " 算法 " 技術,這些技術颠覆了社交媒體、電商平台以及整個廣告行業,我還接觸過 GPT-2(早期的 GPT 模型)相關的分析工具。在 ChatGPT 發布後,它迅速成為了我日常生活中的對話夥伴。我很快意識到,它可能為我今後的職業生涯提供機會。
2023 年,除了 ChatGPT 這類大語言模型,生成式圖片技術(如 Midjourney)也進入了公眾視野。在對這些主流工具進行大量測試,并開始幫助客戶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我發現雖然目前市面上主流的 AI 工具都近在眼前,看似也很容易上手,但是對普通人來說," 真正用好 " 它們卻依然是個謎題,首先 " 提問 " 本身就是一門藝術。
已經熟練掌握 " 提示語 " 的人腦會被 Ai 激發?還是會因 AI 變得懶惰?
生成式 AI 有一個顯著的優勢:任何人只需使用自然語言就可以與 AI 互動并協同工作。一個富有想象力的小朋友,可能會用 AI 生成比成年人更具創意的視覺内容;而一個沒有數據分析背景的人,也可以通過 ChatGPT 實現自動化的數據分析和報告撰寫。如何最有效地使用各類生成式 AI?關鍵在于掌握 " 提問的藝術 "。" 提示工程 "(Prompt Engineering),就是其中的核心。
" 提示工程 " 也是我培訓内容的一部分,其方法論核心來源于我之前作為數據分析師的積累,我的工作是在數據與用戶之間搭建橋梁,而提示工程則是在人腦思維與機器思維之間搭建橋梁。
然而以機械的方式掌握提示語,可能并不會讓我們變得更 " 智慧 "。現在網絡上充斥着大量的 ChatGPT 提示指南,但其中很多都像產品說明書一樣,列出一些應用場景,然後教人按步驟復制粘貼 Prompt。如果我們只會復制粘貼,恐怕用不了多久就會被 AI 取代了,而且 AI 大模型演進速度很快的,同樣的 prompt 結果會非常不同。
舉例來說,有很多已經熟練使用 ChatGPT 的同學會把大語言模型的提示詞寫法套用在圖片或視頻生成工具上,卻經常發現無法達到他們想要的結果。這是因為大語言模型和圖片模型雖然都是生成式 ai,但它們的理解方式和能力是不一樣的。對大語言模型可以像對另一個人一樣進行交談,尤其是處理復雜問題的時候需要進行 " 持久戰 ",而對圖片模型或視頻模型則需要給出簡潔的指令,起到 " 一招制勝 " 的效果。
網絡垃圾 VS 真實世界:當 AI 賦予每個人成為 " 内容原創者 " 的機會
用生成式 AI 制作創意内容,也是我培訓課程的重要部分。在工作場景中,非創意設計專業的員工,比如銷售或市場部門的員工,都可以使用 AI 工具将他們的創意和想法快速視覺化,而專業創意團隊更可以利用 AI 工具,大幅提升高質量内容的制作效率。
更重要的是,今天我們的職業生涯已經不僅局限在辦公室裡了,很多人通過制作旅遊、美食和生活場景中的各類短視頻創意内容而謀生。此外,我們也可以純粹基于自己的興趣,将生活中熱愛和珍視的瞬間做成創意内容與家人朋友分享和珍藏。
在軟體開發領網域有 " 敏捷開發 "(Agile)的概念,而随着生成式 AI 的普及,我覺得創意生產也會變得 " 敏捷化 ",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其中。為此,我與西班牙知名講師 Ronny Hermosa 合作開發了一套創意類 AI 課程。
最近,在用 GAI 生成了幾萬張圖片和上萬支視頻後,我發現,如果能把各種 AI 工具串聯起來使用,将他們無縫融入到創意内容制作流程中,普通人也可以輕松制作出 " 達到電影級别 " 的視頻。這其中當然會有一些技術難點,比如,你需要對 AI 模型的運作方式有基本了解,需要用提示語言做大量測試和優化工作。因此,我想通過我們的培訓課程幫大家跳過這些技術難點,找到捷徑,從而更快上手,更輕松的使用。
與此同時,由 AI 生成的一些多媒體内容也在網絡上引起了巨大的争議。
很多 AI 生成的 " 垃圾 " 内容虛假浮誇,不能給閱聽人帶來任何知識或愉悅。我每天也會收到各種 " 一眼假 " 的郵件,僅看标題就知道是 AI 生成的,這樣的郵件誰還願意點擊閱讀呢?更嚴重的是,它們會夾雜在新聞和政治事件中,誤導閱聽人的情緒和判斷力。這個問題是需要網絡平台和監管機構等多方共同解決的。
事實上,AI 創作也是無法完全取代人類創意的。前不久,我看到有人在社交網絡上發布了用 AI 重新制作的宮崎駿電影,但是被罵的很慘,因為真正的藝術 " 在骨不在皮 "。因此我堅決提倡負責任地使用 AI,我不會鼓勵學員在提示詞中使用任何當代藝術家或電影的名字、圖片,或者上傳有版權的視頻進行二次創作。當每個人都有機會使用 AI 制作屬于自己的原創内容時,這種機會也意味着一種責任。
人類沉迷于手機,機器卻在學習
我與合作夥伴也經常會探讨未來的工作場景。我相信,未來五年内,我們很可能會與 AI Agents 并肩工作,這些 Agents 可能以比 ChatGPT 更加智能的形式,存在于系統或設備中,也可能擁有實體形态,成為我們身邊的同事。因此,學習 AI 技能,學會與 AI 協作,特别是利用 AI 提升自己的軟技能,是決定我們工作競争力的關鍵。
我目前的學員中有很多是企業管理者和非技術專業人士。因此我的課程中也包括如何利用 AI 提升團隊管理能力和處理人際關系的内容。例如,當一個涉及多個部分的大項目發生時,我們可以用 ChatGPT 分析每個部門的目标和 KPI,從而生成一個能夠平衡多方利益的目标和流程;還比如,當你作為管理者需要處理一個棘手的人際衝突的時候,你可以把背景信息給 ChatGPT,讓他扮演某個角色,通過它的反饋優化你的處理方式;還有,在遇到企業危機的復雜場景中,你也可以用它進行模拟演練,來幫助你評估企業的溝通信息是否對閱聽人有效。
我現在在新加坡工作和生活,我的學員除了來自東南亞本地,還有相當一部分海外閱聽人是我從網絡平台上獲取的。
在過去 12 個月中,我在網上撰寫和發布了 150 多篇短文,每篇都配有原創文檔、圖片或視頻。在這個過程中,我收獲了很多重要的合作夥伴、客戶,以及 AI 和創意領網域的眾多專業朋友的關注,也收到了大量的提問和反饋。
去年,一位來自加拿大約克大學的教授跟我聯系,經過深入溝通,随後我與他進行了針對市場營銷領網域的生成式 AI 相關研究。我也受邀給約克大學兩個不同學院的學生做了線上分享。未來我想與更多的教育機構合作,幫助他們開發一些從中學到成人教育的 AI 培訓課程。
最後我想說,使用 AI 時,不能忘記你的初衷——為自己的職業生涯打破瓶頸,尋找機會。在提升 AI 技能的同時,更要注重提升與人相關的技能,而這正是你在職場中脫穎而出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