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芬蘭馬克沁機槍的改進歷史:創新水冷套筒最為成功 蘇聯都要仿制,歡迎閱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芬蘭從沙皇俄國手中獲得獨立,并尋求包括軍工產業在内的國產化。
繼續戰争期間,芬蘭士兵使用的 M/09-21 馬克沁機槍,戴着瑞典 m/26 鋼盔。
在此期間,雖然芬蘭軍工企業推出了許多新型武器,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成功研制出了可以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性能最好、結構最堅固的索米 KP/-31 衝鋒槍。但是,芬蘭在冬季戰争和繼續戰争期間仍在使用老式的中型機槍,甚至到了與德國翻臉之後的拉普蘭戰争時,芬蘭軍隊仍然裝備的是馬克沁水冷機槍。
本文是 " 兵工廠生活(Armory Life)" 網站發布的介紹文章,作者 Peter Suciu,本人翻譯并編輯給大家分享。
芬蘭軍隊使用的沙俄馬克沁
有幾個因素導致馬克沁被芬蘭軍隊保留下來,并作為主要的機槍使用。芬蘭政府預計未來的任何武裝衝突中,自身都将處于手勢,而唯一的敵人将是蘇聯。在芬蘭軍工企業努力研制更緊湊的輕型武器時,馬克沁機槍似乎非常适合防御作戰。
繼續戰争期間,芬蘭軍隊的一列火車,車廂兩側配備 M/09-21 機槍用于防空。
此外,芬蘭軍隊的武器庫内還有充足的馬克沁機槍和其他一戰時期的機槍儲備。
芬蘭 " 繼承 " 了數百挺中型機槍,其中包括大量的沙俄馬克沁 PM1905,以及數量更多的 PM1910 機槍。這兩種機槍均在圖拉兵工廠生產,并安裝在由亞歷山大 · 阿列克謝維奇 · 索科洛夫設計的結構獨特且堅固的輪式槍架上。這種槍架現在被武器收藏家和槍械歷史學家稱為 " 索科洛夫槍架 "。
蘇聯軍隊裝備的 PM1910 中型機槍,注意它使用的就是索科洛夫設計的輪式槍架。
PM1910 經受了戰火的考驗,是一種射擊狀态穩定的中型機槍。重要的是,輪式槍架讓笨重的水冷式機槍具有了機動性,即使是一名士兵也可以将其拉動,如果需要移動更遠的距離,機槍小組可以用繩索拖曳這挺機槍。形成對比的是,德國馬克沁 MG08 至少需要兩名士兵(最好是四名士兵)才能扛起雪橇式四腳架進行移動,而英國維克斯機槍通常安裝在比機槍還重的三腳架上。盡管德國人試圖用配備槍托、小握把和兩腳架的 MG08/15 來解決這個問題,但這些水冷機槍很大程度上都屬于難以移動的武器。
冬季戰争期間,芬蘭軍隊将 PM1910 機槍裝上雪橇,獲得了更好的機動性。
短暫的芬蘭内戰從 1918 年 1 月持續到 5 月,以芬蘭紅軍(得到蘇聯支持)的失敗而結束,雙方都使用了 PM1905 和 PM1910 馬克沁機槍。1939~1940 年冬季戰争期間,芬蘭軍隊使用了數百挺沙俄馬克沁機槍,這些機槍直至後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是芬蘭軍隊的正式裝備。
繼續戰争期間,一名芬蘭士兵正在保養 M/09-21 機槍。
這些外表已經落後的水冷機槍在與蘇聯的繼續戰争,以及試圖将前盟友德國趕出芬蘭的拉普蘭戰争中大量使用。
第一步——新型三腳架
盡管幾乎所有的沙俄馬克沁機槍都配備了索科洛夫輪式槍架,但它并沒有獲得芬蘭陸軍的青睐。這種輪式槍架在平坦開闊的地形上可能是理想的配置,但是在芬蘭的林地中就很難拖行。即使用滑雪板代替輪子,在積雪中移動也相當困難。
M/09-21 馬克沁機槍采用老式的帆布彈帶供彈,配備芬蘭制造的三腳架。
在芬蘭内戰期間,人們就發現馬克沁機槍主要用于防御作戰,幾乎不需要輪式槍架提供更強的機動性。相反,馬克沁機槍需要更堅固的三腳架。
二戰後,芬蘭軍隊裝備的 PM1905 和 PM1910 機槍換裝 1921 年研制的新型三腳架上。然而,這種三腳架并非原創設計,實際上它源自德軍的設計——德國武器彈藥有限公司在 MG08 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 MG09 機槍,它使用的就是這種三腳架。三腳架的支腿可以折疊以方便運輸,同時它的兩個前腿上都有金屬提手方便士兵操作。
改進沙俄馬克沁機槍
芬蘭軍方并沒有僅僅滿足于生產更緊湊的三腳架,相反,他們開始努力改進 PM1910 馬克沁機槍,并進行了許多工藝改進,包括為其配備簡化的機械瞄準具,将瞄準具的距離部門改成公制。改進後的機槍被命名為 M/09-21。
一輛防空卡車上,并列安裝了兩挺 M/09-21 機槍。
啄木鳥兵工廠立刻開始批量生產這種新型機槍,上世紀 20 年代共生產了數千挺。該廠因為将沙俄莫辛 - 納甘 M1891 步槍改裝成為 M27 而聞名,同時,他們還生產索米 KP/-31 衝鋒槍。
芬蘭最終版馬克沁
盡管 M/09-21 被認為對 PM1910 馬克沁進行了明顯改進,但在 1931 年,被稱為 " 芬蘭勃朗寧 " 的著名設計師艾莫 · 拉赫蒂受命研制一款新型金屬彈鏈以取代老式的帆布彈帶。這種 250 發帆布彈帶限制了馬克沁機槍的戰鬥射速。
M/32-33 機槍,采用金屬彈鏈,水冷套筒有上開口。
盡管艾莫 · 拉赫蒂快速完成了金屬彈鏈的設計,并立即在啄木鳥兵工廠投入生產,但是這位自學成才的槍械設計師更進一步,對馬克沁機槍進行了改進。槍械歷史雪茄表示,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好的馬克沁機槍。
該槍理論射速提高到 850 發 / 分鍾,這是通過加速機構和槍口助退器等改進來實現的。新型機槍配備質量更好的握把和更新版照門,并安裝了經過進一步改進的 M/33 新型三腳架。這款經過大幅改進後的馬克沁機槍被命名為 M/32-33。
M/32-33 機槍考慮了防空用途。
與其他芬蘭制造的馬克沁機槍不同的是,M/32-33 實際上從一開始就考慮了防空用途,并且三腳架可以配備額外的支腿,使其可以輕松轉換成為防空槍架。
繼續戰争期間,芬蘭還測試了幾種輕型槍架,其中包括可以讓馬克沁機槍在雪地中拖行的雪橇。這些馬克沁機槍和新型槍架在國家步槍工廠少量生產——戰争期間生產的數量可能只有 100 挺左右,輕型槍架的實際操作性能是值得懷疑的。
掩體中的 M/32-33 機槍,注意它使用的就是金屬彈鏈。
然而,對馬克沁機槍最後的改進就是水冷套筒——事實證明這是一個簡單卻真正改變遊戲規則的創新。水冷套筒頂部增加一個帶有鉸接蓋板的大型開孔,設計類似當時汽車散熱器的頂部。這樣可以快速加入冷卻水,甚至可以在冬季時,讓士兵可以快速地将冰雪堆進水冷套筒。
這意味着到了冬季,芬蘭機槍小組不再需要攜帶 3 千克的冷卻水,而是可以攜帶更多的彈藥。事實證明,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改進,以至于蘇聯制造的改進型 PM1910 馬克沁機槍就采用了這個設計。
芬蘭馬克沁的遺產
1933~1935 年,大約 300 挺老式馬克沁機槍被改裝成新型标準,改裝工作由第 1 兵工廠執行。從 1936 年開始,第 1 兵工廠和啄木鳥兵工廠都開始生產新型 M/32-33 機槍,但到 1944 年繼續戰争結束時,只生產了大約 900 挺機槍。因此,1933~1944 年總共生產了 1200 挺機槍。
芬蘭 M/32-33 配備了專門設計的防空三腳架,芬蘭士兵帶着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軍隊裝備的鋼盔。
對于機槍收藏家來說,芬蘭 M/09-21 相當罕見,并且不知道有多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幸存下來。據一些消息來源稱,1951 年芬蘭陸軍只有 563 挺幸存的 M/32-33 機槍。M/09-21 和 M/32-33 都沒有對流行文化產生太大的影響,只出現在少數幾部電影中。這些機槍出現的電影都是反抗蘇聯軍隊的題材。
為了保證主号封禁期間可以接收内容,請大家同時關注以下的避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