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翻遍股份行十年财報,我發現這些興衰奧秘,歡迎閱讀。
出品 | 妙投 APP
作者 | 劉國輝
題圖來自 | 視覺中國
今年下半年以來,妙投相繼盤點了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等股份行近十年來的業績興衰。單看一家公司往往是 "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
接下來我們一起透過上市股份行十年裡的财報數據,看一下哪些股份行有着更強的成長性與競争力,哪些能崛起,哪些在沉淪。
先來簡單科普下,何為股份制銀行。
國内銀行體系中,相比于國有大行和城農商行,股份制銀行是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群體。
股份行中包括招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平安銀行等,多數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公司,其經營上相對也更有特色。如主抓零售的招行、平安銀行,同業業務與投行業務為特色的興業銀行,對公業務較強的中信銀行。
這些都是我們日常辦理金融業務中經常會打交道的銀行,也都是我國金融體系中的重要力量,有着不同的業務優勢。
與國有大行背靠中央、城農商行背靠地方相比,股份行股東大多是央企、民企或地方财政。招商銀行前行長馬蔚華曾說過,就招行的基因而言," 政府肯定不是你的親爹,那麼靠誰,必須靠自己,如果你產品、服務不比别人好,就沒人理你。"
正是這種境遇,讓招行等股份行磨練出了獨特的競争力。
然而,近幾年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讓股份行開始明顯承壓。
股份行格局變化的背後
國内銀行體系可以分為國有大行、股份行和城商行、農商行。12 大股份制銀行是國内金融體系中的中堅力量,其中 10 家已經在 A 股或港股上市。
從過去的表現看,近十年來股份行格局變化較大。
妙投此前的文章也提到:
2016 年股份行老大是興業銀行,資產規模 5.8 萬億,其次是民生銀行,資產規模 5.6 萬億,浦發、招行、中信銀行都是 5.5 萬億,相差很小。
此後同業業務政策調整讓興業銀行步子放緩,逐漸讓位于招行,居股份行次席;招行坐穩股份行龍頭位置,中信銀行靠對公業務穩定住了基本盤。
而小微信貸資產質量大滑坡讓民生銀行經營每況愈下,浦發銀行在成都分行爆出 775 億元違規放貸大案後,不僅需要多年來消化壞賬,更是将内控問題徹底暴露,逐漸也走上下坡路。
這樣的格局,既是各家銀行不同業務能力、發展戰略、公司治理水平差異的結果,也有近十年裡經濟結構變化的推動。
在未來,什麼會決定股份行整體格局的變化?我們從股份行當下的競争力或可管中窺豹。
銀行的競争力,直接體現在資產擴張能力、淨息差水平、風控水平等因素上。
首先,銀行想要保持健康、穩定的業績增長,穿越各種經濟環境,一方面需要保持較好的資產擴張能力,主要是信貸和金融投資,以此來增加生息資產。這就要求銀行有優質項目和優質客戶群的獲取能力,還要有負債能力的跟上,來支持資產的擴張。
另一方面,銀行需要保持穩定且不至于過低的淨息差水平,以增加生息資產的 " 毛利率 "。淨息差并非越高越好,過高的淨息差可能意味着資產更多是高風險資產,以此來獲取高收益。這樣往往不可持續,因為資產質量可能出問題。
因此同時,這還要求銀行有長期穩定、相對較低的不良貸款率。不同銀行對于不良貸款的認定有嚴有松,且有不同的核銷力度,短期不良貸款率并不能全面揭示銀行風險狀況。因此看長期變化水平,同時結合撥備覆蓋率的變化情況來看。如果不良貸款率穩定,撥備覆蓋率穩中有升,是比較不錯的狀态,壞賬可控,同時有較充足的利潤空間來計提撥備。較高的撥備覆蓋率也可以讓銀行在未來有足夠大的利潤釋放空間,在營收不佳的年份保持可觀的利潤增長。
長期以來能維持較好增長,在當下的經濟環境中,仍能保持較好的資產擴張速度、相對穩定的淨息差、較低的壞賬水平的銀行,無疑是勝過經濟周期的不二之選。
因此,本文中妙投特以這幾個維度,來對這些上市的股份行做個全面體檢。看看哪一家穿越周期的能力最強。
股份行,哪家強?
目前就資產規模來說:
招行、興業、中信、浦發處在第一檔,都是 9 萬億資產以上級别的銀行,其中招行和興業都是 10 萬億以上,中信、浦發是 9 萬億資產級别的銀行;
民生、光大、華夏、平安是第二檔,都是 4 萬億 -8 萬億級别的銀行;
而浙商銀行和渤海銀行在第三檔,規模在 4 萬億以下,還不如北京銀行、江蘇銀行這兩家頭部城商行規模大。
上市股份行資產規模排名(部門:億元)
依據不同的規模檔位,我們來看一下不同銀行的核心指标上的中長期表現。由于浙商銀行和渤海銀行規模較小,營收、利潤與前兩檔不太有可比性,我們主要看前兩檔銀行的表現。
資產規模增長
資產規模來看,2020 年是個分界點,此前受較好的經濟增長影響,多數銀行的資產擴張都還不錯。2020 年前除了民生銀行外,其餘主要的股份行均有雙位數的資產擴張速度,此後在經濟降速背景下,資產擴張不利。
相對來看,2021 年至今,在第一檔的銀行中,招行的資產擴張依然不錯,體現了較強的競争力。興業銀行次之,中信銀行和浦發銀行最弱。
第二檔銀行中,平安銀行的優勢不再明顯,增速逐漸下滑。主要是零售業務過了黃金期,整體需求增長已經大不如前。再加上壞賬逐漸增長,對公業務又沒有接棒零售形成增長點,因此平安銀行的資產擴張力度逐漸不足。
光大銀行也表現一般。
反而是華夏銀行資產擴張相對更高一些。
民生銀行依舊沒有明顯起色。
淨息差
淨息差方面,招行一枝獨秀,處于較高水平,且今年前三季度較 2014 年淨息差下滑 53 個基點,十年裡降幅相對較小。
同檔銀行中,興業銀行與中信銀行表現不錯,整體水平不低,近十年裡降幅也較小,分别下降了 69/61 個基點。
第二檔中,一直做高收益業務的平安銀行淨息差也一直較高,不過與招行相比穩定性不足。
招行淨息差高主要基于零售客群優勢帶來的資金成本低,平安銀行資金成本不低,較高收益主要依靠做相對高風險高收益的資產來獲得,表現不夠穩定,特别是 2021 年至今下滑巨大,2021 年至今下滑達到 82 個基點,受經濟周期影響明顯。近十年裡則下滑了 64 個基點,在這一檔銀行裡下滑較小的。
相比之下華夏銀行和民生銀行都下滑了超過 100 個基點。
這一檔中光大銀行相對不錯,十年裡下滑 76 個基點。
資產質量
在不良貸款率方面,招行表現較好,興業銀行長期來看也不錯,好于中信銀行和浦發。
浦發經歷了多次的壞賬積累,包括此前的鋼貿圈危機、成都分行虛假貸款事件,以及近年來的信用卡資產質量下滑,不良率一直相對較高。
第二檔中,平安銀行不良率相對較低,民生銀行與華夏銀行不良率多年來一直較高,光大銀行相對好一些。
民生銀行不良率受困于中小企業信貸方面的損失以及與股東的關聯交易。
華夏銀行則是對公與零售均有不低的壞賬率,特别是對公業務上。制造業長期是華夏銀行前二的放貸領網域,不良率長期較高,2019-2021 年均在 5% 以上,近年來制造業貸款占比以及不良率均下降,但地產與建築業近年來壞賬有抬升明顯,使得華夏銀行不良率雖然下降,但相對仍然較高。
撥備覆蓋率方面,招行繼續一枝獨秀,興業銀行與中信銀行也相對較高。
平安銀行也較好,但近兩年裡下滑較快。光大銀行、華夏銀行均比較一般,民生銀行與浦發銀行則是一路下滑。
競争力,排排坐
從數據對比來看,在股份行中,招行無疑是斷崖式領先,資產擴張有保障,淨息差高且穩定,不良率相對較低,撥備覆蓋充分。
浦發銀行與民生銀行則是業務指标均較慘淡,近十年裡,淨息差下滑劇烈,不良率相對較高,撥備覆蓋率下滑至低水平。
浦發銀行資產擴張還算可以,民生銀行至今資產增長較為乏力。
中信銀行與興業銀行在大型股份行中都相對不錯。以對公為基礎,大力拓展零售業務,雖然并不算成功,但資產結構有一定改善,淨息差保持得不錯,不良率近五年整體呈現下滑趨勢,撥備覆蓋率相對較高,興業銀行沒有明顯下滑,中信銀行的撥備覆蓋率近十年整體呈現升勢。
平安銀行憑借成功的零售轉型,較高的市場化程度,本來各項業務指标都是出色的,不過近三年裡下滑明顯。一方面有零售大環境的原因,各大銀行的信用卡壞賬率都有上升,另一方面也有平安銀行業務相對激進的因素,資產過多集中在高風險高收益的資產以及客群上,遇到調整就會比較劇烈。如今平安銀行在業績陣痛中,還未走出來。相對于其他股份行,優勢迅速減弱。
光大銀行與華夏銀行都是比較平庸的銀行。華夏銀行資產擴張能力一般,與北京銀行同為北京市金融國企,作為全國展業的股份行,華夏銀行并沒有比北京銀行大多少。淨息差長期來看下滑幅度更大,不良率維持相對高位,撥備覆蓋率低。相對之下光大銀行略好一些,不良率相對較低,撥備覆蓋率更高,處在更好的财務狀态。
因此從近十年核心業務指标發展狀況看,除了招行領先外,興業、中信、平安銀行是股份行中表現相對不錯的銀行,光大銀行與華夏銀行表現一般,浦發、民生表現較差。
上述資產增速、淨息差、不良率等核心指标,體現的是銀行資產擴張、業務結構、風控等核心能力,決定了銀行的業績規模與業績成長能力。我們可以發現,上述競争力排名與業績規模、業績增長幅度基本呈現正比關系。
首先,上述指标較好的銀行,會有更強的創收和盈利能力。
上市股份行營收對比(部門:億元)
上市股份行淨利潤對比(部門:億元)
招行的創收與盈利能力是獨一份的存在,營收與淨利潤較高出其他三家頭部股份行至少 50% 以上。與國有大行中較低的郵儲和交行相比,雖然招行資產規模不及郵儲和交行,但淨利潤已經遠超這兩家,另外在營收上也已經超過交行,與郵儲銀行也是僅有一步之遙。主要是因為招行以零售業務見長,而零售業務的利潤率高于對公業務。
興業銀行的營收與淨利潤水平與中信銀行大體相當,浦發銀行資產規模排名第三,營收與淨利潤卻只排名第四和第七,雖然不算特别靠後,但相比于它龐大的資產規模來說,盈利能力算是比較差的。這三家都是以對公業務見長,積極向零售業務轉型但難言成功;
平安銀行曾經是創收與盈利能力絕對領先的銀行,在零售業務轉型上相對成功,多年裡将資金更多配置到收益率最高的消費貸、個人經營貸領網域,業績表現多年好于同檔三家以對公業務為主的銀行。雖然資產規模不及民生、光大,有萬億級别的差距,但營收與淨利潤還是略好于二者,反映了不同資產結構帶來的不同盈利能力。
民生銀行曾經是第一檔的銀行,在 2016 年左右,民生銀行的規模高于招行,不過随後逐年下滑,掉落到第二檔,且目前還未有明顯企穩迹象。
民生銀行的隕落,一方面是在資產結構上,中小企業貸款占比高,此後在下行期中小企業資信狀況下降,帶來較多壞賬,另一方面民生銀行通過事業部制等措施,在做大規模上不遺餘力,但對于控制風險這一核心環節并沒有突出能力,加劇了壞賬。另外公司治理出了較多問題,多位股東大佬争奪控制權,影響了業務開展,與股東的關聯交易也帶來壞賬。在資產質量下滑的情況下,民生銀行資產增長受到拖累,營收與利潤連年下滑。
光大銀行與華夏銀行都是相對比較平庸的銀行,業務上缺乏特色,都是對公業務占比較高,同時零售業務缺乏競争力。光大銀行因為有雲繳費業務特色,理财規模相對較好,因此中間業務占比高一些。不過兩家銀行無論是對公和零售對缺乏足夠競争力,因此創收與盈利能力不足。
其次,這些指标還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業績的成長性。參照過去十年的業績成長,上市股份行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長期成長性較強的銀行,包括招行、平安銀行;
第二類是有一定增長但增長幅度相對低于第一檔,屬于能守成但缺少較大突破的銀行。包括興業銀行、華夏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等。
第三類是業績長期來看因為戰略、公司治理等原因出現了下滑趨勢,以民生銀行、浦發銀行為代表。
不同業績興衰走勢背後的啟示
縱觀近十年來的業績起伏,可以發現:
首先,作為股份行來講,差異化競争力顯得尤為重要。國有大行與城商行相對簡單,依靠自身的資源優勢,在國家戰略和地方發展中充分配合,就能過得不錯。比如國家大興基建,資產結構就以鐵公基為主,地方上城建擴張,就有本地基建項目為主要服務對象。
股份行當然也可以去裡面卷,分一杯羹,但相對來說資金優勢、客戶資源優勢并不明顯,能獲得優質項目的概率比不上大行以及優質城商行。走這條路的股份行,業績不會突出。在當下的經濟結構下更是如此。
想要脫穎而出,需要股份行有更加獨特且清晰、超期的戰略,如招行的零售與财富管理,興業銀行的同業與投行業務,都是帶動企業增長的引擎。平安銀行發力零售,過程中也是掙到了錢的,只不過最近兩年受到宏觀經濟影響較大。
當然,有了清晰的差異化戰略是開始,還需要戰略的延續性,以及銀行在這方面不斷積累形成獨特能力,如零售業務上服務客戶的能力以及擴展客群的能力,對公業務上在某些領網域形成有競争力解決方案的能力。
平安銀行發力零售帶來了業績成長,不過近兩年裡業績下滑,不良增長,凸顯了公司在零售客群、風險控制上還是存在一些問題。中信銀行與華夏銀行等都将制造業作為重點領網域,不過也都經歷了壞賬率的增長,影響了業績。產業有周期,項目有不同風險,需要銀行在重點領網域形成獨到的能力,否則就很難脫穎而出。
其次,市場化水平多數時候是發展的利劍,但有時候也會被反噬。一位銀行業首席分析師曾經表示,銀行業需要市場化,但過于市場化也并不是好事。因為市場化往往體現在激勵程度更高,決策流程更短更高效,更鼓勵做出規模,但銀行業務有兩端,一端是放貸,另一端是風控。風控做得好才能長治久安。過度的市場化激勵,帶來規模的擴張,風控往往讓位。這在經濟上行期還能掩蓋住問題,在下行周期容易出問題。
從行業來看,多數股份行是央企或者地方政府為大股東,雖然相對國有大行更靈活一些,但市場化程度并不算高,業績也更平庸一些。相對來說招行、平安銀行市場化程度更高,業績增長也确實更加顯著。而民生銀行此前過于市場化,較早通過事業部制等手段來做大規模,一度在股份行裡規模最大,但行業垂直管理的事業部制更容易做大規模,在風險控制上有所弱化,帶來了民生銀行的業績下滑。
最後,公司治理狀況是影響企業長治久安的重要因素,包括了股權結構穩定性、董高監的構成與任命、高管的任期與公司戰略穩定性、對高管的激勵與約束、信息披露與公司透明度等多方面因素。董事會基于公司戰略的一致性,對高管進行選聘,并給與足夠的時間來履行戰略,往往是一家銀行業績長期穩定的前提。
如果高管更多來自上級任命,調任較為頻繁任期較短,企業的業績往往平庸。雖然股份行大多規模巨大,有自己的基本盤,但過多的主官更換,到任後有适應期,還可能有不同的發展方向,給公司業績穩定性往往帶來不利影響。如光大銀行今年一度被視為銀行業 " 新黃埔軍校 ",多位高管獲得提拔重用,帶來多位人才的流入,優化高管隊伍,但也使得優秀人才在光大工作時間較短,戰略不容易落地,影響長期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