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煤炭大王”豪擲近100億元現金,要收購上市公司!19.4億元保證金已交,但被人舉報,股票火速停牌,歡迎閱讀。
8 月 28 日,ST 新潮(600777.SH,股價 2.13 元,市值 144.85 億元)公告,公司收到股東匯能海投發來的《通知函》,因本次要約收購事項存在不确定性,特委托公司向上海證券交易所申請公司股票于 2024 年 8 月 29 日上午開市起停牌,預計停牌三個交易日,于 2024 年 9 月 3 日上午開市起復牌。
8 月 23 日晚間,ST 新潮公告,匯能海投将向除自身以外的 ST 新潮全體股東進行部分要約收購,計劃收購股份數量 31.28 億股,占 ST 新潮總股本的 46%,要約收購價格為 3.1 元 / 股,要約收購期限共計 30 日。
據此計算,如全部要約完成,匯能海投将為此花費 96.98 億元。公告稱,匯能海投已于要約收購報告書摘要公告前将 19.40 億元存入中登公司上海分公司指定賬戶,作為本次要約收購的履約保證金。
值得一提的是,3.1 元 / 股的要約收購價,與 8 月 22 日 ST 新潮 1.84 元 / 股的收盤價相比,溢價 68.48%。
要約收購報告書顯示,此次收購人匯能海投成立于 2023 年 4 月 13 日,注冊資本 2000 萬元,匯能集團持有匯能海投 100% 的股權,為收購人的控股股東。截至本報告書摘要籤署日,匯能集團由郭金樹與郭建軍父子共同控制。因此,匯能海投的實際控制人為郭金樹與郭建軍。
公開資料顯示,匯能集團成立于 2001 年,是一家以煤炭、電力、化工為主業,集物流、金融、地產、路橋、水務等產業于一體的大型股份制民營企業。2023 年,該集團實現含稅銷售額 682 億元,在中國民營企業 500 強中位列第 240 位。
匯能集團實控人之一的郭金樹,被稱為内蒙古 " 煤炭大王 "。在《2024 胡潤全球富豪榜》上,郭金樹以 200 億元位列第 1274 位。
一季報顯示,ST 新潮第一大股東為寧波國金陽光股權投資中心 ( 有限合夥 ) ,持股 6.39%,前十大股東合計持股 38.28%,ST 新潮處于 " 無主 " 狀态。截至《要約收購報告書摘要》籤署日,匯能海投持有上市公司 4.99% 的股份,若此次要約完成,匯能海投将持有 ST 新潮 50.99% 的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
計劃一出,ST 新潮股價連續漲停。截至 28 日收盤,ST 新潮已經收獲 3 天 3 板。
但同時,有投資者向 ST 新潮 " 舉報 " 稱,匯能海投未如實披露一致行動人與實際持股情況,存在違法違規(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的嫌疑。盡管匯能海投對此予以否認,但上交所迅速介入,于 8 月 23 日晚間下發監管函,要求匯能海投說明情況。
舉報信較為詳細的列舉了前五大股東中 4 家存在的關聯關系。《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調查也發現,ST 新潮的前五大股東中,除了第一大股東寧波國金陽光股權投資中心(有限合夥)(以下簡稱寧波國金)之外,包括匯能海投在内的其他 4 家股東,其間部分存在着較為復雜的聯系。幕後,内蒙古的 " 煤炭大鳄 " 郭金樹、郭建軍父子身影尤為引人注目。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獨家獲取的材料顯示,2023 年 12 月至 2024 年 3 月期間,多名投資者在短時間内集中通過公開市場買入、司法拍賣等方式成為 ST 新潮的股東,包括 " 北京盛邦科華商貿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北京盛邦)、" 内蒙古伯納程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 伯納程芯茂會世 1 号私募證券投資基金 "(以下簡稱伯納程 1 号)、匯能海投、" 内蒙古梵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 梵海匯享長期價值私募證券投資基金 "(以下簡稱内蒙古梵海基金)等。
新潮能源前五大股東中,除第一大股東外,另外四家被舉報存關聯關系
經求證,上述舉報信在 2024 年 7 月份向上市公司提交。在舉報信中,舉報人以一名關注新潮能源多年的證券投資者身份出現,其認為:前述主體可能存在千絲萬縷的關聯關系,構成一致行動人,但未如實向上市公司、交易所和證監會等相關方披露。
值得注意的是,在 8 月 23 日晚間公告中,ST 新潮方面表示,公司董事會已向收購人書面詢證,請收購人對舉報所涉事項予以說明,收購人(匯能海投)于 8 月 22 日晚通過電子郵件向公司表示:" 除披露情況外,不存在其他一致行動人持有貴司股權的情形 "。
據證券時報報道,内蒙古 " 煤炭大王 " 郭金樹之子郭建軍在接受專訪時表示,匯能集團将采用自有資金進軍資本市場,不會選擇 " 野蠻人 " 方式入主。郭建軍強調,匯能集團的發展路徑是通過 " 滾動連續方式 " 做大做強,旨在将煤炭產業效率賦能到收購公司的運營中。
郭建軍表示,"(企業發展)到了一定體量,就要迭代既往路徑。一方面,A 股公司披露透明,是一個很好的并購選秀池;另一方面,匯能現在的體量、人才、管理等,都具備了進入資本市場的條件,且我們經過 20 多年的摸爬滾打,已經形成了對特定產業的深刻理解。"
編輯|||孫志成 黃勝 杜恒峰
校對 |王月龍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公開消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彭斐)、證券時報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