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蔚來造手機,不得已而為之,歡迎閱讀。
9 月 21 日,NIO IN 2023 蔚來創新科技日上,蔚來呈現全領網域技術創新布局—— " 蔚來全棧 ",并發布了手機—— NIO Phone。
車企造手機,瞬間在網上引起熱議。但作為汽車行業觀察者、二級市場投資者,我看完發布會後的第一感覺是,蔚來不得已而為之。
蔚來首款自研芯片 " 楊戬 "
12 項蔚來全棧技術布局
蔚來想構建 " 從頂到底 " 的能力
眾所周知,從 2014 年成立至今,蔚來尚未盈利,2023 年上半年财報顯示,蔚來累計營收為 194.5 億元,同比減少 3.74%,上半年虧損 109.26 億元,虧損同比擴大 139.07%。
再看債務,今年上半年蔚來的負債合計為 690.18 億,其中流動負債 481.04 億,資產負債率高達 78.99%。
蔚來負債那麼多,遲遲不能盈利,為何還要布局全棧自研,造手機?
網上有人說,蔚來不務正業,也有人說,蔚來好高骛遠,在我看來,蔚來是不得已而為之。
" 不是因為手機公司都在造車,也不是因為蔚來造車業務不賺錢,要去靠手機盈利。其實我們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的用戶需要一款與蔚來汽車無縫連接的手機,我們要做讓蔚來的汽車產品更好用的手機。" 李斌解釋。
李斌解釋了一半,确實,汽車只有與手機無縫連接,才能讓汽車擺脫單一的車輛智能,拓展到真正的智能滲透和互聯,是生态層面需要蔚來這麼做。但何為不找手機廠商合作,偏偏要自己造手機?李斌沒在發布會上直說。
答案是手機廠商不願意放開權限,生态非常封閉。
據李斌此前介紹,蔚來汽車超過一半的用戶都在使用 iPhone,但 " 蘋果現在對汽車行業很封閉,比如蔚來第二代平台的車标配 UWB,蘋果不開放接口,搞得我們很被動。"
安卓手機雖然相對開放,但是華為、小米、魅族等企業又成為了蔚來的競争對手。
現在,小米是自己在跨界造車,吉利收購魅族,理想汽車、小鵬汽車與 OPPO 合作,奇瑞、北汽、一汽、賽力斯、長安等 20 家車企與華為合作。
蔚來找誰都不合适,迫不得已,只能親自下場打造一款跟旗下車型适配的手機。
現在,手機造出來了,是個好消息。
但壞消息是,這注定蔚來接下來又多了一個虧損的項目。
NIO phone 硬體實力在同等價位裡,遠落後于小米、OPPO、vivo 等主流手機廠商的產品,購買蔚來手機的用戶,大概率是車主。
而自 2018 年量產以來,蔚來車主不過 40 萬人,哪怕所有車主都買了蔚來的手機,可這點銷量對主流手機廠商來說連零頭都達不到。
作為對比,小米 2022 年全球手機出貨量為 1.5 億台,OPPO 是 1.033 億台,vivo 是 0.99 億台。
沒有銷量規模就沒有議價權,成本不可能低。
而每年開發一台手機,至少是大幾億的研發投入,現在蔚來研發占營收比高達 20%,在眾多車企中 " 遙遙領先 "。
" 蔚來全棧 " 也是同樣道理,明知道要持續巨額投入,也要造,這不難看出,蔚來管理層的目标是想學習比亞迪,構建從 " 頂到底的競争力 ",最終實現垂直整合。
留給蔚來的時間還有多少?
雖然蔚來有雄心,也有錢,但純電動車市場即将見頂,留給蔚來的機會已不多了。
根據乘聯會最新數據,8 月純電動車零售為 54 萬輛,同比增長 7.1%。1-8 月純電動車零售為 357.2 萬輛,累計同比增長 22.2%。
這并不符合我們對純電動車市場一貫高增長的印象。
與之相對的是,8 月插電混動車零售 24.9 萬輛,同比增長 62.8%;1-8 月累計零售 153 萬輛,同比增長 83.8%。
對比穩步攀升的插電混動車銷量,不難發現,純電動車的增長越來越疲軟了。
當下,幾乎沒有車企不造電動車,這對于蔚來來說,是不小的危機。
也正因為如此,蔚來才會巨額投入研發,想在智能化上打開新的局面。
但蔚來是最近兩年才加大研發投入的,而研發投入需要時間才能出成果,這個成果轉化成商品又需要時間。
當重磅成果碰到了市場快速增長,銷量就會暴漲,但若碰到即将見頂市場,銷量如何真不好說。
寫在最後:從 NIO IN 2023 蔚來創新科技日李斌的發言可以看出,蔚來管理層堅守的是長期主義,短期盈虧他們不是特别在乎。
蔚來自身缺乏造血能力,為了活下去只能不停地融資。
9 月 19 日,蔚來發布公告稱,公司拟分别發行 5 億美元、2029 年到期的可轉債轉換優先債及 5 億美元、2030 年到期的可轉債,合計發行 10 億美元的可轉債融資。
這個矛盾,二級投資者需要注意。
(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 DearAuto 立場。 )
———— END ————
法
律
顧
問
廣東格林律師事務所李國勇律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