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别再捧着她了!!!,歡迎閱讀。
這是十多年前宛瑜追求的自由——
因為逃婚,離家出走。
又為了找到自己,離開穩定的戀人和朋友圈,只身前往米蘭追夢。
而這是 2023 年許沁追求的自由——
抽煙喝酒學打架早戀,畢生夢想是想被男友鎖在房子裡。
以上,宛瑜和許沁兩人的條件差不太多,都是在優渥的環境裡長大。
可選擇的自由卻迥然,一個向上探索人生的意義,一個是向下探索生命的起源。
但至少,他們還有選擇的自由。
而有些人連 " 自由 " 都很難,終其一生困在那片浪浪山。
今天要講的故事是貧困山區的一位小學生,石鳳鳴。
從名字可以看出,她的出生是被寄予了期望的,鳳凰鳴矣,一飛衝天。
然而,偏是造化弄人,她的人生卻也如鳳凰一般,
先經歷一番淬煉涅槃,或許方得重生圓滿。
石鳳鳴是湖南省凡龍圩一所鄉村學校裡的六年級小學生。
父母九年沒有回過家,從小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
爺爺奶奶沒什麼文化,全靠着變賣家裡的糧食供石鳳鳴上學。
對石鳳鳴來說,每周最多五塊零花錢已是奢侈。
平時為了改善夥食,爺爺會帶着石鳳鳴去田野上撿别人家鴨子下的蛋。
雖然不光彩,但人到了連溫飽都滿足不了的境地就已經顧不上那些尊嚴了。
運氣不好是常有的事,往往是出來好久也沒有收獲。
相比較老人在鏡頭前的拘謹不自在,12 歲的石鳳鳴卻是有着與這個年紀不符的成熟。
她會在鏡頭前大方問爺爺,不是出來撿蛋嗎,
為什麼要一直走來走去,是不是不想給人家看到他們撿蛋。
沒有菜下飯單吃着白米飯的時候,是那麼的淡然無邪,邊慢慢吞咽邊和小狗打鬧,
臉上的笑容不摻一絲雜質,仿佛咽下的不是苦楚,而是對平淡時光裡的期許。
其實石家原本生活條件算過得去。
石父曾經當過兵,還在救災活動中受到過表彰。
奈何八年前的一場意外打破了家庭的寧靜平和。
那年石鳳鳴四歲,她還有個兩歲的弟弟。
爺爺奶奶在地裡幹農活,弟弟無人照料不慎掉進家門口的池塘溺亡。
石父認為是老人沒将孩子照看好,和他們大吵一架,
說自己每個月都寄錢回來,為什麼不好好看好孩子,偏要下田幹什麼農活。
又和妻子離了婚,然後不辭而别。
這一走就是八年,老人也不知道兒子去了哪兒。
期間有一次石父打電話回來,打給了姐姐,讓轉告父母,
恨恨說道:希望爸媽長命百歲,種田直到死為止。
此後便失了音訊,沒有一點消息。
爺爺奶奶悲痛之餘,還是盡心盡力撫養孫女長大。
然而由于常年父母缺位,石鳳鳴的性格自卑又孤僻。
無論是在村裡,還是學校,總是獨自一人。
她最好的夥伴是一條可愛的小黑狗。
每當她無聊的時候,小黑狗便會跑來陪她一起玩。
然而當導演第二次再來的時候沒見到那條黑狗。
問她小黑狗哪去了。
她答道:" 分了,老師一半,大伯一半。"
她說這話時很平靜,仿佛是在說今日的天氣一般尋常。
就這樣機械式的度過一日又一日,對她來說,每天就像個機器人一樣,麻木又呆滞的過着這看不到盡頭的每一天。
石鳳鳴最喜歡做的是,一個人坐在河邊的石頭上發呆。
每當這時候她就會想很多,心就像一個無底洞總有想不完的心事。但往往是想很久都沒有一個準确的答案。
有時想去問問别人,但不知道為什麼,只要有一個人站在對面,心就像一條河,立馬幹透了,說出來的都只不過是謊話而已。
這是石鳳鳴在日記本裡寫下的話。
她将自己的心事全部訴諸于日記。
她還寫道:我自卑,自憐,也曾自棄,至于什麼原因不想說也懶得說,反正都快忘了,也不想去追究了。
她還這樣在日記裡寫:從未感受過父愛和母愛,非常羨慕那些有父母的人。
可當記者問她想不想父母回來時,她卻又說不習慣他們回來了,這麼久沒見突然回來反而不知道怎麼辦。
導演問她最愛的是爺爺還是奶奶,沒想到她搖了搖頭。
堅定說道最愛的是自己,因為只有自己是最可靠的。
班級的願望展示欄上,石鳳鳴的心願是自己能考上大學,孝敬爺爺奶奶。
但私下裡,她卻說都是假的。
爺爺奶奶希望她高中念完就行了,但在她自己看來,小學能念完就已經差不多了。
對于未來的打算,她說自己是在家裡混日子的人。
當被問到為什麼不好好過時,她對着鏡頭誠實笑道:
" 能好好過嗎?我還能幹嘛呀?"
很難相信這是一個才 12 歲的小女孩說的話。
她的人生明明才剛剛開始,她卻仿佛早已看透了這無奈的一生。
節目的最後,她和導演說道:我希望你來又不希望你來。我想告訴你我的小秘密又怕你知道後覺得我是個可憐蟲。
好在有知情人透露,她遠比想象中的走的更遠,見識到了更廣闊的風景。
目前還在念書,在讀職高,業餘會兼職,維持日常開銷。
最後,想借用羅翔的那句話,對被困在大山的朋友們說,
請務必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竭,千次萬次,毫不猶豫地救自己于人間水火。
努力向前看,前路漫漫亦燦燦,總有一天猛然轉身,會發現輕舟早已過萬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