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阿裡分拆的隐喻:所有的稀缺都将以過剩終結,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錦緞
多年以後,面對一個分拆後的陌生的阿裡巴巴,投資人們也許會回想起 2023 年 5 月,是一個怎樣的時代落幕的尾聲。
當下的大多數投資人,都還在用上一個時代的方式,嘗試衡量這場分拆所代表的宏大意義:投資人群中,流行着一個非常華爾街風格的市值算法,SOTP(各部價值加總):
阿裡的價值 = 電商 + 雲 + 海外 + 菜鳥 + 盒馬 + 螞蟻 + 文娛 +X
計算器一按,結論異常明顯:
各部價值加總之後,當下的阿裡實際價值遠高于當前市值,阿裡分拆當然足以打出他應有的價值。
分拆之後無論是股票分紅,還是回購,亦或是合理的市場定價對母公司價值的發現,都将推動阿裡最終的市值上行。
這也正是阿裡巴巴1+6+N 的組織架構的底層邏輯,與投資人群心智中的各部加總方法論互為映射。
事實真是如此嗎?
01 估值疑雲
在這個天真的計算方式中,最核心變量是阿裡雲的價值。
原因并不難解:在阿裡内部,阿裡雲将是分拆最徹底的業務板塊。分拆後,阿裡集團将不再持有阿裡雲股票,通過向股東分配股息的方式實現拆分。騰訊也用過同樣的方法分配美團股票,這是一種可以确保回饋股東的方案。
不僅如此,在中國雲市場上,過去從來沒有成規模的公有雲 IaaS 業務單獨分拆上市。阿裡雲的獨立上市,在全球範圍也僅有一例。
考慮到 2022 年阿裡雲中國區一騎絕塵的市場份額 31.9%,在眾多投資人眼中,阿裡雲是唯一一家可以全球範圍内和亞馬遜 AWS、微軟 Azure 對标的雲計算公司,8-10 倍市銷率估值并不離譜:
阿裡雲 772 億營收對應的,是 6000-8000 億的市值。
當然,與微軟和亞馬遜不同的是,阿裡雲的盈利能力被中國市場的激烈競争所限制,在過去 12 個季度中,阿裡雲的 EBITA 利潤率最高也僅為 4.3%,扣除各項費用之後,阿裡雲的實際盈利能力不言自明。不看好阿裡雲的投資人認為阿裡雲估值最多僅為 3-5 倍市銷率。
無論是 IaaS 第一股所代表的 8000 億估值天花板,還是欠奉的盈利能力所代表的 2000 億估值地板,阿裡雲應該值多少錢,是阿裡拆分這種各部分加總估值方法中,最為核心的變量。
這種拆分派息的價值修復方式,在最近幾年中甚是流行:騰訊減持美團珠玉在前,更早的還有平安集團拆分陸金所和金融壹賬通上市。所有這些不產生利潤的投資,都在等待一個牛市,解套。
02 過剩時代
這些把計算器按冒煙的投資人,記憶力就像金魚一樣僅有幾秒。
就在 2 年前,所有人都在稱贊中國雲計算賽道的所呈現的絕對價值:
到 2030 年,按照行業專家的測算,雲計算支出至少會增長到 3-6 萬億量級,而 2020 年,中國雲計算的市場僅為 1770 億,是一個 20-30 倍的高增長空間。
除了巨大的市場前景,雲計算還構成了非常好的生意:
微軟、亞馬遜的雲計算的運營利潤率接近 40%。作為行業頭羊的阿裡雲,不出意外的話,最終将成長成為萬億營收,千億利潤級别的超級巨頭。
在過去 3 年,阿裡雲無論是增速還是盈利能力,讓即使是最樂觀的觀察家難掩失望。
從 2021 年開始,高增長的阿裡雲開始一路下滑。阿裡巴巴2022 年二季度财報顯示,雲計算收入增速下滑至 10%,創歷年新低,經營利潤率轉正為負。
利潤率方面同樣欠奉。阿裡雲 2022 年第一季度營收為 189.7 億元,經調整 EBITA 利潤率為 1%;2022 年第二季度營收為 176.85 億元,經營虧損為 13 億元,經調整 EBITA 為 2.47 億元。
與海外超巨亞馬遜 AWS 相比,阿裡雲的年營收約為 AWS 的 1/10,營業利潤率也要比 AWS 低 28%。
阿裡雲增長失速并不難理解:截至 2021 年底,阿裡雲互聯網行業客戶收入占比為 48%。在互聯網經濟低迷不振的情況下,阿裡雲也經歷了成長的陣痛,經濟周期的壓力同樣也傳遞給了雲計算的頭羊。
但雲計算引以為豪的利潤遲遲欠奉,卻與本土市場的特殊性有很大的關系:
眾所周知,雲業務的支出大頭之一是 IDC 成本(帶寬成本+機架成本)。國内雲廠商每年需要繳納巨額的帶寬使用費給運營商。而海外雲廠商卻可以自建網絡,IDC 成本的負擔小于國内。
傳統雲計算服務上本來應該是以房東身份,将邊際成本為零的計算能力出租出去的大房東;但現實之下,無論如何繞不過去的帶寬使用費,讓大多數的雲計算服務商變成了為帶寬使用費打工的二房東。
明眼人不難看出,與亞馬遜谷歌等公司對比,阿裡雲的生意模式存在天生缺陷,在格局不變情況下,根本不可能成為那種動辄 40% 運營利潤率的海外對标公司。
因此,前述阿裡雲估值方法中,無論是天花板和地板,都存在明顯的的邏輯漏洞。
更重要的是除了成本結構,中國雲計算的產品形态結構,國内外也相距甚遠:2019 年之前國内雲市場由私有雲主導,目前公有雲業務有所提高,但私有雲占比仍達 43%;相比之下,美國以公有雲為主,占比接近 70%。
懂的都懂:私有雲比例越高,定制開發的成本也就越高,獲客和執行的時間成本耗費,讓本已艱難的中國雲計算服務商盈利能力雪上加霜,無法通過标準化實現規模化效益。
我們不難推知,随着經濟企穩,困擾阿裡雲的周期因素未來很可能将不是問題;但真正解決不了的生意模式底層邏輯的畸形,讓所謂的估值倍數成了無米之炊。
在今年 5 月,阿裡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勇親自挂帥阿裡雲智能,對增長的焦慮溢于言表,一場激烈的價格戰迅速啟動,阿裡雲核心產品價格全線下調 15% 至 50%,存儲產品最高降幅達 50%。
但是,價格戰這味藥能治好阿裡雲的焦慮嗎?
雲計算服務利潤率構成了完美的微笑曲線,一端是運營商的高速過路費生意模式,另一端是貼心服務小微客戶的規模化藍海,在這兩端,阿裡雲都沒有比較明顯的比較優勢。
而拿阿裡雲和亞馬遜微軟雲服務對标,則更是會錯了意。無論是 2000 億還是 8000 億估值,熱捧阿裡雲的投資人都有意無意的忽視了阿裡雲正面臨的這種困境:
抛開即将開啟的并行計算技術範式迭代所帶來的設備激烈折舊不談,單是應用層難以規模化,基礎層高昂過路費,疊加客戶集中很難避免的周期劇烈波動,我們正在目睹阿裡雲供應能力全面過剩的還債時代。
03 不僅僅是阿裡雲
我們曾經看到過和阿裡雲類似的例子,就是日本:為迎接產業更新而搭建的基礎設施,因錯失全球化時代,而導致全面過剩,而為此支付的成本卻實打實的構成了天量債務。對日本來說,這種還債整整消耗了一代人。
微薄利潤率的雲計算業務越是增長,對現金流和集團資源的消耗就越是強烈,在電商現金牛高歌猛進的時代,這樣的拖拽還不甚起眼,但在電商業務遭遇越來越強烈競争的今天,CEO 張勇親自披挂上陣的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
事實上,不僅僅是阿裡雲,1+6+N 的其他的業務模塊也面臨同樣的問題:無論是國際電商,物流,娛樂,還是本地生活,當我們拆開每一個财報去看的時候,不難發現,在 1+6+N 中,除了國内電商這個 1 之外能夠提供強大的利潤來源之外,其他的 6 大業務都不同程度面臨了類似阿裡雲的過剩困境。
誅心而論,阿裡雲與其他業務的唯一區别,是在這場出清中,還有相當多數量的投資人,仍然相信阿裡雲與亞馬遜雲、微軟雲的差異,是所謂的 10PS 還是 3PS 的估值差異,而不是底層生意模型代碼差異的核心矛盾:
阿裡雲不是亞馬遜雲,正如阿裡不是亞馬遜,以後也不會是。
04 債轉股才是底層邏輯
把似是而非的各部加總和海外對标的估值模型,牢牢的印在投資者腦海中,是阿裡接下來宏大資本運作的一個序曲。
通過 1+6+N 的分拆,阿裡将未來的自己比作伯克希爾哈撒韋這樣的人畜無害的金融控股集團。
但其實眾多分析師都有意無意的忽略了這樣一個問題:
在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集團中,每一項業務都有極高的現金流儲備和現金流流入:無論是貢獻壟斷運輸收入的鐵路,還是提供浮存金的保險業務,亦或是股息率驚人的蘋果公司或西方石油,巴菲特實際依賴的是内部現金流量,來穿越資本世界的驚濤駭浪。
而阿裡集團的分拆,本質上是将 1+6+N 中間現金流欠奉,競争激烈的多元化業務,不再用集團現金流來輸血,而采取對标形式,加以包裝上市,利用資本市場來減輕對核心電商業務和母公司的壓力。
假如這場世紀性的低效資產出清之旅最終成行,阿裡也将完成了另一層意義上的對子公司的債轉股:在電商競争迅速異化的今天,阿裡的激烈收縮,真意就在于保住自己國内在線零售這艘母艦不受巨浪衝擊。
05 過剩,正籠罩每一位局内人
在底部割肉阿裡之後,查理芒格說:我忘了阿裡是一個 goddamn retailer(天殺的零售商)。
與真真假假掩飾自己觀點的國内基金經理不同,查理芒格并沒有被華爾街這套各部加總的新估值模型的障眼法騙到:阿裡電商之外的雲計算和其他業務,查理芒格不是看不起,是看不見。
查理芒格可能是唯一一個有實力做出這樣的判斷的人:上世紀 70 年代的沃爾瑪橫掃千軍,2000 年後的亞馬遜只手消滅線下書店,查理芒格都在親眼見證。
在他眼中,今天的阿裡也正在面對無窮無盡的競争:在線零售的核心業務中,每天都有新人要出頭,拼多多,Shein,京東,短視頻電商;而非核心的 6+N 業務中,每一個層面都在遭遇激烈的競争。過剩,正籠罩着每一個局内人。
對熟谙資本市場操作模型的阿裡來說,憑借資本市場降杠杆,聚攏資本,應對核心挑戰,幾乎是當下唯一的出路。
事實上,反觀 1+6+N 這一宏大提法的迅速鋪開,深入投資者心智的這套各部加總邏輯,阿裡雲與海外雲計算巨頭的估值對标,都讓我們看到了阿裡團隊一如既往優異的強大執行力,往日那個侵掠如火,動如雷震的阿裡,又重新展現在我們眼前。
不過,演奏者的無限精彩,卻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過去近 20 年,阿裡每一重商業模式的創新都曾被譽為 " 新物種 ";而今,當所有的稀缺最終以過剩所終結,移動互聯網也沒有例外地走入了債轉股的良夜——這可能是所有局内人走出過剩時代之前,都不得不唱出的一曲挽歌。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