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阿湯哥還能打,但“諜女郎”也開始拯救世界了,歡迎閱讀。
沒救了。
走出電影院,我只想抛開所有的理智,給這部片打滿分。
它治好了我的年齡焦慮——
那個 61 歲的男人,這次不再扒飛機,也沒有跳高樓,而是跳下懸崖了。
除了手心冒汗,這一部甚至出人意料地出現了四個主要女性角色。
她們不是花瓶,不是工具人,是在好萊塢大片日益乏味的今天讓《碟中諜 7》依然能保持住大片得以尊嚴的重要角色。
01 和阿湯哥并肩作戰的 " 諜女郎 "
對很多人來說,《碟中諜 7》最心跳加速的場景莫過于阿湯哥跳崖。
延續了第二部攀岩,第四部迪拜塔,第五部爬飛機的 " 不要命 " 精神,這一部,他騎着摩托車,不用替身,從 4000 英尺的懸崖上一躍而下。
那一刻聲音凝固,只聽得到氣流穿過的呼呼聲,似乎整個影院的人都不敢喘息,進入了一片 " 寂靜之地 "。
作為一個從去年開始,循環了幾十遍幕後特輯的人,看到這樣的驚險場面是開心大于緊張。
真正讓我心跳加速的戲,是明明沒什麼大場面,卻又徹底讓我情感崩潰的那場 " 疾速狂奔 "。
那場戲是這樣的。
伊森和伊爾莎、格蕾絲一起,去搶奪一把可以控制這個世界的鑰匙,結果通訊被 AI 幹擾,格蕾絲遇到反派,而伊森則陷入了另一場苦戰。
此時,伊爾莎出現。
在一座小橋上,她與大反派蓋布瑞爾展開了搏殺,結果一把刀正中她的胸膛 ……
死了?扎偏了?
鏡頭一轉,是阿湯哥在小巷中逆光狂奔,這一刻,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
對于《碟中諜》系列來說,伊爾莎,可不是簡單的 " 諜女郎 " 那麼簡單。
伊爾莎的最早出場是在第五部。
可以這麼說,她是整個《碟中諜》系列最早的一個散發着個人魅力,而不是花瓶的女性角色。
那一部裡,穿着長裙,腳蹬高跟鞋的伊爾莎在歌劇院裡奉獻出了一場精彩的刺殺戲。
不僅僅是美或飒,她更多地展示了與絕對主角伊森平起平坐的主動性。
後來我們也知道,這個神秘、冷酷、高智商的女人不但在關鍵時刻救了伊森的命,更是與伊森一起肩并肩地完成了任務。
正是如此,到了《碟中諜》的第六第七部,她毫無疑問地再次出現了。
那麼讓我們如此揪心的,僅僅是因為一個熟人的離去嗎?當然不是。
《碟中諜 7》的前半部分,出現了一些閃回,是大反派蓋布瑞爾殺死自己妻子的場景。
這樣的情感驅動力,使得他在面對反派時,可能随時失去理智。
但對于追着五六七部來看的觀眾來說,會發現伊森和伊爾莎的情感牽絆,其實更讓人牽挂。
最初,他們是作為對手出現的。
還是歌劇院裡的那場戲,她與伊森有着截然不同的目标:一個要殺總理,一個要救總理。
後來她與伊森不得已聯手,逐漸培養出了不曾點破的感情。
第五部結尾,很多人都期待她與伊森臨别時會有親吻戲碼,但沒有,她只是抱抱伊森,然後離去。
第六部他們更多地只是成為知己,第七部開頭一幕,伊爾莎單憑一個望遠鏡的反光就能猜出對面是伊森,兩人已經到了非常默契的地步。
陽台上,伊爾莎主動地靠在伊森的肩上,但不久之後她便魂斷威尼斯。
我最不能接受的一點,是伊爾莎犧牲了。
一段感情,我們見證了它的萌芽、發展,然而尚未開花結果時,它就凋零了。
關鍵是,她還并不是為了救主角而死的,而是為了救另一個不曾謀面的 " 諜女郎 "。這也是很多人耿耿于懷的原因。
02 伊爾莎真的死了嗎?
盡管不願承認,但從劇情的表意上來說,确實是死了。
有一個細節是,兩人乘船前往執行任務前,鏡頭裡的伊爾莎,一直深情款款地看着伊森,從未轉移過視線。
她或許知道,這一次,就是她與伊森所共處的最後一夜了。
解釋起來很復雜,簡單來說,這一次他們面對的大反派不是蓋布瑞爾,而是 AI,是可以窮極人類所有選擇的人工智能。
在 AI 的計算中,他們的結果只有兩個:要麼伊爾莎死,要麼格蕾絲死。
而能夠戰勝 AI 的鑰匙,則是在格蕾絲手上,伊爾莎怎麼選擇?
電影的開頭,當伊森救出詐死的伊爾莎,跟她說," 你已經死了 " 時,她其實就可以不問世事了。
但伊森出現麻煩時,她還是回來了。因為有情,或者說那層不曾點破的愛情。
在那個晚上,當伊森讓她走得遠遠的,大反派蓋布瑞爾攔截格蕾絲時,她完全也可以不管這件事。
但她還是出現了,因為她知道,蓋布瑞爾才是導致伊森一直以來夢魇的罪魁禍首,而只有守護好格蕾絲的鑰匙,才能戰勝對方。
表面上來看,她是為了素不相識的格蕾絲付出生命,而實際上,都是為了伊森。
還有一個細節。
伊爾莎最後與蓋布瑞爾決鬥使用的是一柄長劍,管弦樂的伴奏下,她的動作,不像是在拼命,反而像是在表演一場舞蹈。
聯想起她出場時歌劇院的《圖蘭朵》,這何嘗,又不是一次優雅的退場呢?
但伊爾莎真的死了嗎?
别忘了,第二天,當格蕾絲自責自己害死了伊爾莎時,盧瑟說了一句:" 不,她因你而活着 "。
這句話只是為了表達 " 伊爾莎活在我們心裡 "?
我倒是覺得這句話,可能隐藏着另外的含義。
AI 的預測是基于現有條件往下的推導,如果伊爾莎将計就計呢?制造出自己已經死亡的假象,誤導 AI 下一步推導的結果?
要知道,開頭她就已經詐死過一次了,這對她來說不成問題。
如果是這樣,那麼之後的伊爾莎,将會成為一個幽靈般的存在,是 AI" 視野 " 範圍外的一個 BUG。
這才是真正的 " 幽靈協定 "。
03 諜女郎,越來越重要了
從最近幾部《碟中諜》的脈絡來看,它早已脫離了原本男性為主女性花瓶的創作模式,女性已經越來越重要了。
不僅是情感越來越細膩,連角色本身,也不再依附于主角。
單拿《碟中諜 7》來說,電影中出現了四名主要的女性形象。
伊爾莎和白寡婦,都是前作中便存在的角色,她們或與伊森抗衡,或攜手合作,不管是在劇情中,還是在力量對比上,幾乎都已經做到了和主角平起平坐的地步。
更重要的是,她們的人設如此鮮明,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加入的格蕾絲也是如此。
一方面,從能力上來說,她與伊森不相上下,她不但是個小偷,而且是個高智商的小偷。
開頭那場機場戲。
她先是從目标人物那裡偷走假鑰匙,後來又從伊森那裡偷走真鑰匙,這一連串神出鬼沒的操作,恐怕伊森自己都自愧不如。
後來,她更是眼疾手快地偷走一根回形針,成為自己金蟬脫殼的重要道具。
另一方面,她始終沒有和其他間諜片裡的女性一樣,無條件信任伊森。
白寡婦聚會上,伊森明明信誓旦旦地說會保護她的安全,但她依然不相信他,最終奪路而逃。
甚至到了後來,伊爾莎犧牲,她無路可走,只好與伊森聯手,卻還是心存懷疑。
當伊森讓她先上火車時,她第一反應是後退了幾步,然後回頭站到了黑暗裡。
在想到确實沒有辦法時,她才轉身對伊森說:" 答應我,你一定會出現在那輛火車上。"
是的,女性在《碟中諜》系列中,越來越有自主意識,她們或許會自私,或許會懦弱,但不會像個花瓶一樣,只成為刺激男主行動的工具。
就像伊爾莎最終還是站在了那座橋上,就像白寡婦最終還是站在了伊森對立面。
哪怕是一個戲份不多的小角色,反派蓋布瑞爾的殺手帕麗斯,最後救完伊森也沒有完整所謂正邪的轉變,對她來說,這只不過是不再欠伊森人情而已。
所以在這個基礎上,我寧願相信,伊爾莎的死亡,至少,還暗藏着我們尚未知曉的信息。
留待下部分解。
結 語 :
毫無疑問,即便是最出彩的場面和緊張刺激度不提,這部《碟中諜 7》也是一部标準的佳作。
它符合了我對大片所有的想象,在好萊塢 " 政治正确 " 的大潮下,它也保住了大片的尊嚴。
更不用說,阿湯哥的敬業和拼命,在當下足以成為任何國家任何演員的楷模。
數據說明一切,這部《碟中諜》的口碑,在爛番茄上,新鮮度高達 96%,IMDb、豆瓣也全部 8 分以上,就連苛刻的 metacritic,也給了 81 分的高分。
就今年的好萊塢大片來說,它絕對處于第一梯隊。
可惜的是,電影國内上映,首周末票房僅有 1.84 億,最終票房預測很可能都不如 11 年前的《碟中諜 4》。
一部出色的商業大片成績如此,不得不說是個遺憾,也是一種損失。
或許新一代的觀眾對阿湯哥已經不熟悉了,但在此之前,我們希望那些用心做事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回報。
一個高質量的作品,應該找到它應該找到的觀眾。
- 今天頭條の主筆 -
你的小仙女 E 姐,很能打的豆包
配圖值日生:菜籽 美術:樹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