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微軟鲸吞OpenAI最大對手,歡迎閱讀。
在 4 個月前 OpenAI 那場 "11 · 18 事變 " 中,局面一度失控:CEO 被踢出,員工譁變。
彼時,微軟突然宣布奧特曼和随其離職的 OpenAI 前董事長布洛克曼(Gerg Brockman)加入,且歡迎 OpenAI 所有員工。眼瞅着 OpenAI 就要被架空,新的 OpenAI 将從微軟内部冉冉升起。
不過,OpenAI 的 " 事變 " 沒走上那條路,最終奧特曼和布洛克曼回歸,微軟還獲得了一個沒有投票權的董事會席位。
奧特曼
如今,OpenAI 沒走的路,被競品公司、矽谷 AI 獨角獸公司 Inflection 走了——微軟吸納了幾乎整個 Inflection。
3 月 19 日,微軟和 Inflection 宣布達成協定。Inflection 将把技術授權給微軟,并從個性化聊天機器人轉向與商業客戶合作。
創始人穆斯塔法 · 蘇萊曼(Mustafa Syleyman)和卡倫 · 西蒙尼安(Kar é n Simonyan)成為微軟成員,直接領導一個新部門 Microsoft AI,負責 Copilot 和其他消費者 AI 產品。其他大部分員工也一同 " 搬家 ",加入微軟。
也就是說,微軟既得到了 Inflection 的技術,又得到了 Inflection 的人。Inflection 還在,但已經是一個空殼。
至于費用,路 * 透社 3 月 21 日稱,微軟同意向 Inflection 支付 6.5 億美元現金。
2023 年夏天,Inflection 獲得 13 億美元融資,一躍成為矽谷 AI 獨角獸公司,是 AI 界當之無愧的黑馬,油光發亮。其 AI 聊天機器人 Pi 基于自研大語言模型,主打 " 小而美 ",号稱可以和 OpenAI 的 GPT3.5 掰手腕。
而 Inflection 的核心人物蘇萊曼,也是 DeepMind 的聯合創始人,2014 年随 DeepMind 被收購成為谷歌高管。也正是因為那次收購,馬斯克和奧特曼等人警覺大公司對 AI 的興趣,OpenAI 随之誕生。
大公司在 AI 領網域的角色是一個敏感問題,擔憂的聲音指出,科技巨頭掌握 AI 是一件很危險的事。馬斯克前不久才将 OpenAI 和奧特曼告上法庭,指責其是 " 微軟的子公司 ",違背了與大公司抗衡、為全人類奮鬥的初心。
如今 Inflection 被微軟吞食則更具備象征意義:十年後,蘇萊曼再一次臣服在大公司腳下,已經和 OpenAI 深度合作的微軟吞食 Inflection,AI 浪潮中最活躍的野心家得以 " 增肌 "。
Inflection" 搬家 " 了。
當地時間 3 月 19 日,微軟發布博文,宣布成立新部門 Microsoft AI。
蘇萊曼被任命為該部門的負責人。以後将 Copilot 整合到 Windows、在 Bing 必應搜索引擎中部署 AI 對話等消費者 AI 業務,都是蘇萊曼的分内事了。
公司的創始人二号西蒙尼安也加入該部門,擔任首席科學家。西蒙尼安此前也是 Inflection 的首席科學家,是公司的技術門面,再之前是 DeepMind 的高級研究員。
除此之外,Inflection 的員工也被招去微軟。至于人數有多少,微軟模糊地稱是 " 一些 ",彭 * 博社則援引知情人士稱," 大部分 " 已經去了微軟。Inflection 在 " 搬家 " 前的員工人數大約在 70 人。
與此同時,Inflection 那邊也宣布了一些自身的變化,包括将技術授權給微軟,而自身正在放棄發展面向消費者的 AI 助手,轉而将重點放在企業方面,在微軟 Azure 上推出新的模型 Inflection-2.5。
也就是說,Inflection 此前的聊天機器人 Pi 被判了 " 死刑緩期執行 ",目前還将繼續運營,但肯定不會持續。
而創始人三号裡德 · 霍夫曼(Reid Hoffman)則留在 Inflection,同時,公司迎來一名新的 CEO。
最有意思的是,據 The Information,Inflection 告訴投資者,他們可以完全收回對這家初創公司的投資。目前投資者将以何種方式、何時收回投資并不清楚,投資者也可以保留他們的股權,确保如果 Inflection 被收購或者上市,他們能獲利。
不論如何,留在原地的 Inflection 是這樣的:失去了兩位在技術上做支柱的聯合裝飾人,放棄了它投資頗多的 C 端產品 Pi 機器人,失去了大部分人員。可以說已經是空殼一個。
Inflection 是一家很年輕的公司,2022 年 3 月才成立,當時只有 30 多名員工,成立不久便獲得了第一筆融資,2.25 億美元。次年 5 月,Inflection 發布自研大語言模型 Inflection-1 驅動的聊天機器人 Pi,一個多月之後獲得第二筆融資,13 億美元,以 15.25 億美元的總融資,躍升當時融資第二的 AIGC 初創公司。
Inflection 的第一筆融資和創始人的履歷與人脈分不開關系。
霍夫曼是 "PayPal 黑手黨 " 成員之一,也是 LinkedIn 領英的創始人之一。2016 年霍夫曼把領英以 262 億美元賣給微軟之後,就以投資人的身份遊走矽谷。其擔任合夥人的矽谷頂尖風投公司 Greylock,為至少 37 家 AI 公司提供了支持。
而 Inflection 的自研大模型則為其 " 升咖 " 鋪平道路。
Inflection-1 使用了上千張英偉達 H100 芯片訓練。據 Inflection,該模型的表現超過了很多大語言模型,包括 OpenAI 的 GPT-3.5,Meta 的 LLaMA,谷歌的 PalM-540B,以及 DeepMind 的 Chinchilla。其驅動的聊天機器人 Pi 主打平易近人,直接面向 C 端用戶,且完全免費。
去年 6 月獲得 13 億美元融資後,蘇萊曼就宣布 Inflection 更新,将運行擁有 2.2 萬張 H100 GPU 的新集群,一下把在那之前 Meta 官宣的 1.6 萬張 H100 新集群比下去了,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超算。
就在本月,Inflection 再發大招,公布Inflection-2.5,這次直接對标 GPT-4,但只用了 GPT-4 40% 的計算量用于訓練。
可以說,Inflection 的大模型雖不是業界最強,但技術成長速度驚人。
然而,商業化是個老大難問題。蘇萊曼也曾在 Inflection 推出聊天機器人 Pi 之後,在采訪中透露,Inflection 并沒有成功找到有效的商業模式。在本月初,Inflection 表示 Pi 的每日活躍用戶有超過 100 萬,這和 OpenAI 的 ChatGPT 過億的日活用戶數相比是九牛一毛。
公司委身微軟,高管在更大的組織中發光發熱,對 inflection 來說是一個求穩的選項。而對微軟來說,生吞一家獨角獸,利用其最高人才,是其繼續在 AI 競賽中與其他科技巨頭比拼的手段之一。
從各種角度看,這都是一次非比尋常的交易。
" 我在風險投資領網域多年,從自己的初創公司中招募團隊是我見過最奇怪的事情之一。"Menlo Ventures 的董事總經理馬特 · 墨菲(Matt Murphy)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該機構在另一家 AI 獨角獸 Anthropic 領投 7.5 億美元。
同時,在出售或上市前就向私人初創公司的股東支付款項,這種做法很罕見。
如今回頭看,去年底微軟向奧特曼和幾乎整個 OpenAI 伸出橄榄枝,并不是一時興起。當時微軟 CEO 納德拉在 X 上歡迎奧特曼和布洛克曼加入微軟,是這樣說的:
" 山姆 · 奧特曼和格雷格 · 布洛克曼及其同事将加入微軟,領導一個新的高級 AI 研究團隊。我們期待迅速采取行動,為他們提供成功所需的資源。"
幾乎和此番與 Inflection 達成的交易一模一樣,堪稱 " 替身文學 "。以此來看,微軟想在内部建立專門的消費者 AI 業務部門已經有一陣了。
除了在 OpenAI 身上投資了 130 億美元之外,微軟還和法國初創公司 Mistral 籤訂了合作夥伴關系。這兩家初創公司都在使用微軟的雲計算平台來構建他們的大語言模型。作為交換,微軟正在其產品中部署服務。
Mistral 也是 AI 初創公司裡的黑馬,成立于去年 5 月,目前市值已經超過 20 億美元。上個月其發表的最新旗艦模型 Mistral Large,在 AI 理解能力測試基準 MMLU 中,得分僅次于 GPT-4,略好于 Anthropic 的 Claude 2,并以明顯的優勢領先于谷歌 Gemini Pro 和 Meta 的 LLaMA 2 70B。
另一邊,谷歌也在 AI 初創企業中圈地占山。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其與 Anthropic 的合作,這個創立于 2021 年的初創企業被稱為 OpenAI 最強有力的對手。Anthropic 的機器人 Claude 以 " 安全而負責人的 AI" 著稱,目前 Claude 2 能處理約 75000 單詞的文本長度,GPT-4 則能處理 25000 單詞文本長度。2023 年,Anthropic 籌集了數十億美元,估值超過 150 億美元。
Anthropic 成立幾個月後,谷歌就承諾向其投資 20 億美元,其中包括 5 億美元現金注入,和 15 億美元的後續投資。
本月初,谷歌宣布,Anthropic 的新一代模型 Claude 3 将向谷歌雲基于 Vertex AI 平台的付費用戶提供。
或投資以深度合作,或柔性收購,科技大企業的統治力在 AI 領網域發揮着作用,它們給初創企業提供最誘人的兩樣東西:金錢與算力,在 AI 競賽中為自己填充彈藥。
而這,正是一部分人最深的擔憂,即大企業控制 AI。今年 2 月,微軟對 Mistral 注資 1500 萬歐元(約合 1630 萬美元)的舉動,就引起了歐盟反競争機構的注意,計劃進行詳細分析,以評估該投資是否違反歐盟的額競争法規。
除此之外,馬斯克在前不久起訴 OpenAI,稱其實際上成為 " 微軟的子公司 ",違背了成立之初反大企業壟斷 AI、為全人類謀福利的初心。
微軟此次用如此特别的方式 " 生吞 "Inflection,可能正是出于對監管的考慮。
就連蘇萊曼本人也表達過大企業的擔憂。
在去年接受采訪時,他表示,大公司可能會在保持盈利和對社會有益的情況下推進革命性技術有困難。而在他的書《即将到來的浪潮》中,蘇萊曼還警告稱 AI 是一個切實存在的威脅,政府需要對其進行監管。
不過,蘇萊曼也已經做出了選擇。他稱贊微軟 CEO 納德拉:" 像薩提亞這樣的人對這些事情非常有前瞻性,且絕對傾向于公司有責任做正确的事。"
這已經是蘇萊曼第二次讓大企業 " 赢 "。
第一次是谷歌收購 DeepMind。
2013 年,DeepMind 已經是在 AI 深度學習方面嶄露頭角的初創公司,和如今的 Inflection 一樣,公司不大,但產品令人眼前一亮,頗具潛力。谷歌盯上了 DeepMind,欲收購之。
這引起了馬斯克的警覺。馬斯克對 AI 威脅頗為敏感,這一點世人皆知。有意思的是,馬斯克自己将他擔憂的起點與 DeepMind 聯系在了一起,在最近起訴 OpenAI 的法律文書中,馬斯克透露,正是在 2012 年與 DeepMind 聯合創始人戴密斯 · 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的一次會面中,後者強調了 AI 進步給社會帶來的潛在危險,讓馬斯克開始關心 AI。
馬斯克
馬斯克曾試圖動用 "PayPal 黑手黨 " 集資收購 DeepMind,甚至對哈薩比斯說 "AI 的未來不應該由拉裡控制 "。拉裡 · 佩奇(Larry Page)是谷歌的聯合創始人兼時任 CEO。
然而,2014 年谷歌還是以大約 6 億美元收購了 DeepMind。次年,馬斯克與和他有共識的奧特曼等人創建 OpenAI。
其實不光是在外部,DeepMind 内部也對委身科技巨頭惴惴不安,擔心 AGI 若真的實現,會被濫用。在被收購後的 9 年,DeepMind 盡力保持着自身的獨立性,保持着與谷歌的距離,甚至與谷歌的另一個部門谷歌大腦 Google Brain 有競争關系。
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DeepMind 的一些員工由于擔心被谷歌簡史,會使用加密消息應用來通信。在 2021 年,DeepMind 還一度傳出在與谷歌進行分離談判。
不過,手沒抽成,ChatGPT 就在 2022 年底橫空出世。谷歌進入警備狀态,最終選擇合并 DeepMind 和谷歌大腦,成立了谷歌 DeepMind 新部門,Gemini 大模型也是在這次合并之後的關鍵動作。
在 2019 年,蘇萊曼就實際上不在 DeepMind,轉而在谷歌總部擔任 AI 產品和政策副總裁。到了 2022 年初,蘇萊曼又離開谷歌,而後和西蒙尼安及霍夫曼一道成立 Inflection,再度創業。
在你追我趕的 AI 競賽中,微軟和谷歌無疑是最受關注的科技大企業,前者是這次浪潮中高調衝浪的野心家,後者是 AI 領網域耕耘多年的業界巨頭。谷歌合并 DeepMind 和谷歌大腦後,發布 Gemini 系列模型,結合其他大動作,打了一套 AI 組合拳。微軟也想要自己的 Microsoft AI,蘇萊曼是一個絕佳的人選。
而對于蘇萊曼,這是一次歷史的重現:蘇萊曼作為聯合創始人創辦的 DeepMind 委身谷歌,Inlection 則又讓科技巨頭赢了一次,只不過委身對象換成了微軟。
若是站在馬斯克的角度看,事情則更加不妙:十年前,DeepMind 委身谷歌,OpenAI 抱着與之對抗的決心成立。十年後,OpenAI 真的讓谷歌陷入被動,卻是在另一個巨頭微軟的幫助之下。而 DeepMind 創始人的新公司,也被微軟吸收。
流水的初創公司,鐵打的科技巨頭。科技巨頭壟斷 AI,真的能被阻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