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中藥材漲價 遊資炒作非主因,歡迎閱讀。
遊資進入、囤積居奇 …… 這一輪中藥材漲價被業内廣泛關注。為深入了解中藥材漲價的背後,北京商報記者探訪安國第一現場,并與安國市市場、農業部門和中藥材交易市場相關負責人進行了對話。作為 " 千年藥都 ",安國是我國北方最大的中藥材集散地和中藥文化發祥地之一。通過對當地五六十歲的幹部、藥商等的采訪了解到,在此之前的近 30 年,中藥材行情經歷了兩個漲跌周期,每個周期大概十年。他們表示,中藥材價格的漲跌有其自身的規律,遊資炒作并不是促成這輪價格暴漲的主導因素。
種植具有自發屬性
不同于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的種植具有相對的固定性和規劃性,中藥材種植基本是農民自發的行為。據介紹,在過去農民不富裕的年代,中藥材采收後農民會急着變現,用錢去購買生活、生產物資。現在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也具備了價格意識。當價格過低,農民會把中藥材儲存起來,觀望市場行情,暫時不出售。
" 藥材多了是草,少了是寶。" 當地人用這樣一句話形容藥價變化的原因," 農民跟着行情走,中藥材一貴,大家夥都種。但中藥材的用量是相對固定的,等到采收的時候,藥材一多,又不值錢了,種植的大上大下造成供求關系周期性波動,這是個完全市場化的東西。"
采訪過程中,大家都不否認可能存在遊資炒作,但都認為這不是最基本的主導因素。" 中藥材種植的無序發展和需求端用量的相對固定造成了中藥材價格波動的周期性很強,基本上以十年為一個漲跌周期。從現在這次普漲算起,上一個普漲時間在 2010 年前後,再往前一個普漲時期是在 2000 年左右,這輪漲價符合它的基本供求規律。" 上述當地人表示。
疫情後中藥材補貨
中藥材的漲價早于 2020 年就有迹象,這也與供需關系有關。疫情期間,中醫藥在早期介入、全程參與等各個階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比如中醫藥抗疫實踐總結篩選出的 " 三藥三方 " 等。
據農業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三年疫情期間,短時間内大量消耗了中藥材。當藥材缺少後,藥廠需要進行采購。但中藥材作為農產品,它的生產周期最少一季,多則數年,不可能跟上需求增長的步伐,就可能造成很多品種供不應求,價格上漲。
包括經營中藥材以及使用中藥材的企業都非常關注中藥材行情。在市場監管部門相關負責人看來,現在信息越來越發達,為降低生產成本,部分企業希望采購的藥材價格越低越好。按價格規律來說,藥材價格比較低的時候,自然會多采購一些。
" 這種行為很難說是一種故意的囤積,更多的算備貨。當供求關系發生轉化,低價的藥材被适時收儲後,藥材的價格可能逐漸回升。如果因為天氣等因素造成供應減少,或者疫情等原因造成突然的需求增多,這種情況下用藥部門就會盡量增加采購,這就造成了價格可能相對漲得也比較高。" 上述市場監管部門相關負責人說道。安國中藥都市場負責人表示,中藥材漲價具有周期性,2020-2022 年三年期間又疊加了疫情因素。比如疫情期間,金銀花的價格被炒起來,現在又回落下來。" 沒有資本,中藥材也會漲價,主要因素是供求矛盾,其他因素的介入只是一個漲價幅度高低的事兒。" 上述安國中藥都市場負責人說道。
業内人士此前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提到,中藥材大漲價的原因包括 " 部分品種供需關系失衡、部分品種天氣原因減產、藥品标準提高 " 等因素,這也是 2020 年以來中藥材價格持續上漲的原因。
人工成本不斷攀升
近年來,勞動力缺失、人工成本不斷攀升,這同樣是造成中藥材漲價的因素。今年 1 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的《關于印發進一步加強中藥科學監管促進中藥傳承創新發展若幹措施的通知》中提到,省級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要加強中藥飲片生產企業采購產地加工(趁鮮切制)中藥材監管,在符合《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AP)的基礎上,規範中藥材產地加工及采購行為,加強趁鮮切制中藥材質量管理。
農業部門相關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一畝地用多少人工來幹這個活,除草、種植以及澆園水電都屬于成本,包括肥料用的都是有機生物肥,投入成本在提高。另外,目前農村在農田裡幹活的主要是 60 歲以上的老年人,但是,這部分人面臨年齡增長幹不動的現實問題。沒有人幹就得通過提高用工費吸引人才。" 人工成本全國各地都在漲,只是漲多漲少、漲快漲慢的區别。"
" 要說資本怎麼強勢介入,在我們安國看不到什麼明顯的痕迹。" 在采訪過程中,大家一致這樣認為。
中藥材交易市場負責人表示,中藥材有種植周期,會受人工因素影響。" 對于農民來說,如果一畝地的收入低于 800-1000 元,而且費時費力,他可能就不種了。從農民的角度來說,經濟作物的收成一定要高于糧食才會種。"
北京商報記者 姚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