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2023車企瘋狂出海,出口量暴增,仍需警惕貿易挑戰!,歡迎閱讀。
中國汽車出口量高速增長,體現了中國汽車產業全面崛起,這背後有品牌層面上的影響力提升,有制造層面上的品質提升,也有技術層面上的創新突破。
撰文丨 DAN
責編丨 MANGO
設計丨 PinZow
近三年,中國汽車出口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長,2021 年、2022 年分别邁上了 200 萬輛、300 萬輛台階,一路超越韓國、德國,并在 2022 年成為世界第二大汽車出口國,日本是第一。而 2023 年,這個排位又将迎來新變化。
據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2023 年我國汽車出口量為 522.1 萬輛,同比增長 57.4%。(中汽協的數據是 491 萬輛、同比增長 57.9%。數據差異在于海關總署統計的數據包含了二手車出口量。)
據日本汽車工業會最新預測,日本汽車 2023 年全年出口量預計在 430 萬輛左右,明顯低于中國汽車出口數據。也就是說,中國企穩第一大汽車出口國地位已是板上釘釘。
在轱辘哥看來,2023 年中國汽車出海潮可以用三大關鍵詞總結:新引擎、新能源化、警惕挑戰。
新引擎:海外銷量對車企貢獻大
2023 年中國汽車出口量大幅增加,離不開中國車企的密集發力,尤其是憑借智能電動汽車的優勢,加速海外布局,搶占海外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份額。
中汽協數據顯示,2023 年整車出口量前十位企業分别是上汽、奇瑞、吉利、長安、特斯拉、長城、比亞迪、東風、北汽和江汽。
而對比 2022 年這些車企的出口量可以發現,排名有所變化,除了東風之外,其餘都實現了增長,而且增幅都不錯。比如比亞迪,同比 2022 年是數倍的增長,并取代重汽,進入榜單前十。奇瑞、吉利則實現翻番,長城也有超過 80% 的增長。
海外市場已然成為這些車企的核心增長極。在奇瑞的全年銷量中,出口量占據近一半;對于上汽來說,海外業務已為其實現規模性盈利;去年長城公布第三季度财報時,提到在營業收入、淨利潤、單車售價等方面實現了八個三級跳,而海外銷量就是其中一個三級跳,對企業利潤貢獻巨大;去年比亞迪能夠實現 300 萬小目标,也離不開海外市場的發力。
眾所周知,國内汽車市場競争激烈,2023 年更是打得不可開交,技術戰、價格戰、服務戰、渠道戰時刻在上演。2023 年,中國車市產銷首次突破三千萬輛,實現超預期增長。在這個背景下,國内車企的增量空間越來越小,因此便集中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場,挖掘新增量。
新能源化:每 4 輛就有 1 輛新能源車
回顧中國汽車出口的這些年,出口量第一個 100 萬輛在 2012 年達成,花了 55 年時間。第二個 100 萬在 2021 年達成,第三個 100 萬在 2022 年達成,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到了 2023 年,更是連跨兩個台階。
近三年中國汽車出口量大步跨越登頂,走到今天這樣一個裡程碑時刻,新能源汽車是不可忽視的驅動力。
中汽協統計數據顯示,2023 年,傳統燃油汽車新車出口量為 370.7 萬輛,同比增長 52.4%;新能源汽車新車出口量為 120.3 萬輛,同比增長 77.6%。從占比上看,燃油車仍是主力,從增幅上看,新能源車已搶過風頭。每 4 輛出口汽車中,有近 1 輛汽車來自新能源汽車。
新能源汽車出口走強,除了海外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的需求量比較大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產品力競争力較好,技術在國際上有領先優勢。以電驅動為主的技術創新持續引領全球話題,尤其是電池技術,已跻身世界第一梯隊。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新能源車在國外的售價普遍高于國内,可以說是車企的全新利潤奶牛。比如在泰國市場,比亞迪海豹起售價為 1325000 泰铢(約 26.8 萬人民币),比國内售價高了 10 萬,比亞迪海豚起售價為 699999 泰铢(約 14.1 萬人民币),比國内售價也高了幾萬。
警惕挑戰:不能只依賴于貿易出口
中國汽車出口量高速增長的同時,也走出了以往依賴亞洲和非洲等部分不發達國家出口的尴尬境況,逐步攻破歐洲發達國家的門檻,戰略版圖逐步擴大,在產品實力加持下,也掌握了更多主動權。
2023 年,我國汽車出口量前十的國家分别是俄羅斯、墨西哥、比利時、澳大利亞、沙特阿拉伯、英國、菲律賓、泰國、阿聯酋和西班牙。其中俄羅斯的出口量同比增長 5 倍,另外歐洲也第一次超越亞洲成為中國汽車出口的最大市場。
從全年來看,歐洲國家整體的出口量是不錯的。但據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透露,去年 11 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歐洲出口量下滑明顯,法國、西班牙的單月出口量都有超過七成的降幅,比利時、英國的市場表現也較弱。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貿易保護的影響。目前,我國貿易出口較多,處于整車出口貿易階段,這就很容易受到對方國家和地區貿易保護相關政策、措施的影響。
比如,去年 10 月,歐盟宣布對產自中國的純電動汽車啟動反補貼調查,以抽樣方式确定調查目标。去年 8 月,歐盟發布《電池與廢電池法規》,明顯提高了其他國家進入歐洲市場的門檻。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打亂了車企布局歐洲市場的計劃,而且不僅是歐盟,類似的情況也可能會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出現。
因此,中國汽車出口不能只依賴于簡單的出口貿易模式,而是要擺脫單邊經貿工具的掣肘,真正進入海外市場腹地。比如要本土化,在海外投資建廠,供應、生產等都在本地實現,建立适應本地挑戰的體系能力。
事實上,中國車企早已在行動。2023 年,比亞迪宣布計劃在匈牙利建設其歐洲首個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奇瑞宣布在阿根廷投資 4 億美元建廠;上汽、長城也陸續宣布将在歐洲建廠。
只是,在海外建廠于車企而言是存量投資,對出口發展的助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達成的,所以預計短期内中國汽車出口仍難以做到高質量出口。
2023 年的出海潮是瘋狂的,不僅中國車企出海,部分合資車企也将中國工廠轉變為全球工廠,出口到其他國家。這背後,是中國汽車產業的全面崛起,有品牌層面上的影響力提升,有制造層面上的品質提升,也有技術層面上的創新突破。當然,在我們為中國汽車出口量躍升世界第一歡欣鼓舞的同時,也應警惕撲面而來的挑戰,如何更好地融入到本土市場,發展成為全球知名的強勢品牌,仍道阻且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