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陝西首富,背水一戰,歡迎閱讀。
光伏行業卷到天際
萬億光伏市場,處在史上最強的 " 内卷進行時 ",產業也走到了技術變遷、行業洗牌的十字路口。陝西首富李振國帶領的隆基綠能,作為市值最高曾達到 5280 億的光伏 " 一哥 ",押注了一條不同的技術路線。
" 現在光伏組件價格八毛一瓦,是一年前的五折了。" 一位光伏從業者感慨," 這好日子結束得也太快了。"
回顧 2023 年,光伏市場 " 冰火兩重天 ":一邊是光伏新增裝機持續增長;而另一邊,產能大規模釋放,全產業鏈價格不斷走低,企業們開始了前所未有的 " 内卷 "。
資本市場随之作出了反應。過去兩年中,随着新能源需求增長,光伏概念一路走高,A 股市場上市值突破千億的企業一度達到了 18 家之多。而到現在,保持着千億市值的只剩下隆基綠能、通威股份、陽光電源三家。
其中,作為行業 " 一哥 " 的隆基綠能,也不能高枕無憂了:在市場變動面前,其業績和股價也已雙雙承壓。截至 1 月 3 日,隆基綠能收報 22.39 元 / 股,總市值 1697 億元,較 2023 年初的 3200 億元市值縮水将近一半。其 2023 年三季度的業績也出現了同比下滑。
為了實現產業突圍," 技術競争 " 成為了行業龍頭們關注的方向。隆基綠能又獨辟蹊徑地提出,聚焦 " 非主流 " 的光伏電池技術路線。在龍頭效應的帶動下,圍繞不同的技術路線,光伏行業也劃分出了兩大陣營。一場巨頭間的卡位戰,也日趨激烈。
技術更迭、行業洗牌的關口,隆基綠能的押注,能助力光伏產業穿越 " 冬天 " 嗎?
行業 " 一哥 " 會讓位嗎?
站在歲末年初,行業 " 老大 " 隆基綠能的年度光伏組件出貨量榜首的位置,看來要易主了。
2023 年 12 月初,光伏企業晶科能源披露的一份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中顯示,公司有信心超額完成 2023 年四季度 23 GW(1GW=10 億瓦)的組件出貨目标。在 2023 年的前 9 個月裡,該公司的光伏組件出貨量超過 52 GW,已排名行業第一。
在這之前,隆基綠能已連續保持了 3 年組件出貨量排名全球第一。隆基綠能曾預計,2023 年電池組件出貨量達到 85 GW,矽片出貨量 130 GW。而在公司三季度業績交流會上,隆基綠能總裁李振國坦言,隆基 2023 年的矽片出貨量只能達到年初預計的 90%,組件出貨量只能完成 85%。
現在看來,晶科能源成為全年冠軍已是時間問題。
國内光伏產業,已經形成了 " 一超多強 " 的格局,而隆基綠能就是那 " 一超 "。在業績層面上,隆基綠能 2022 年營收突破千億大關,并且在 2013-2022 年都保持了 30% 以上的高速增長;至 2022 年二季度為止,公司連續 20 個季度保持了營收的正增長。
(圖 / 隆基綠能近年來總營收及淨利潤變化)
自 2012 年 A 股主機板上市以來,隆基綠能股價一路上漲,市值在 2021 年 11 月一度達到 5287 億元,領跑 A 股光伏公司市值榜,幾乎相當于當時排名第二和第三位公司市值的總和。
在《2023 胡潤全球富豪榜》中,隆基綠能創始人李振國夫婦以 415 億元财富榜上有名,連續四年蟬聯陝西首富。
但市場現在也敏銳地發現,作為光伏老大,隆基綠能的速度 " 降 " 下來了。
2023 年前三季度,隆基綠能實現營收 941 億元,同比增長 8.55%;淨利潤 116.94 億元,同比增長 6.54%。盡管公司的營收和淨利潤都保持了淨增長,但和前幾年的兩位數增速相比,已明顯放緩。
在隆基綠能 2023 年前兩個季度淨利潤均呈現兩位數增速後,轉捩點出現在第三季度:公司的業績同比、環比表現明顯不及市場預期,第三季度營收同比下滑了 18.92%,淨利潤同比下降 44.05%。
業内有聲音認為,隆基綠能出貨量不及預期的部分原因,和它在光伏電池技術路線上的選擇有關。而圍繞着電池技術路線,一場 " 卡位戰 " 也在光伏龍頭之間展開,并已趨于白熱化。
很多人并不熟悉光伏,但都聽說過太陽能發電。光伏就是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的簡稱,從上遊的矽料、矽片等原材料,到中遊的光伏電池、組件、輔料等,以及下遊的電站,光伏涉及了一條長長的產業鏈。
在光伏電站中,承擔了光電轉換的設備就是光伏組件,它是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核心部分。光伏電池則是光伏組件的核心部件,能夠将太陽光直接轉換為電能。
縱觀國内光伏業 20 多年發展歷程,堪稱一部技術迭代史——畢竟,這個行業得以發展的核心邏輯,就是技術進步帶來的降本增效。在 2023 年,随着矽料價格不斷下降,組件廠商想在這方面實現低成本,空間已經極其有限;光伏電池技術的重要性愈加凸顯。
于是,新一代電池技術變遷提上日程。TOPCon、異質結,還是鈣钛礦,各種技術名詞讓人眼花缭亂,不同路線被各廠商分别下注,你來我往,熱鬧非凡。
根據基底矽片的不同,晶矽光伏電池可分為 P 型和 N 型。P 型中的 PERC 電池從 2016 年量產,到 2020 年市場占比超過 85% 成為主流,不過才花了 4 年時間。
但現在,P 型電池技術的效率提升也已經接近極限。據中金公司報告,PERC 電池已經實現最高 23.5% 的電池轉換效率,基本達到了量產性能的極限。
N 型電池和 P 型電池相比,具有轉換率高、壽命更長等優點,主要包括 TOPCon、HJT、BC 等技術。其中,TOPCon(即 " 隧穿氧化層鈍化接觸 ")電池率先突圍,獲得了多家企業的青睐。它是在 PERC 路線上的延伸,產業鏈配套更加成熟,成本也較 HJT 電池要低。而 HJT(異質結)電池是晶矽電池技術和薄膜電池技術的結合,穩定性和效率要更高,但投入高,門檻也高。
TOPCon 電池和 HJT 電池均已有企業進入量產。尤其是前者,市場調研公司 PV InfoLink 分析師趙祥公開表示,截至 2023 年 8 月底,業内公布的 TOPCon 擴產計劃超過 1700 GW。
據了解,TOPCon 組件與傳統 PERC 組件相比,目前每瓦價格也高出約 1 毛錢。
晶科能源是業内早早押寶 TOPCon 技術的企業,在 2019 年建設了 N 型 TOPCon 量產產線,并在兩年後推出了 TOPCon 組件。目前,國内組件出貨量前五的企業中,除了晶科能源外,天合光能、晶澳科技和阿特斯太陽能,也都在 TOPCon 領網域進行了積極布局。
隆基綠能此前一直沒有就技術路線明确表态。2023 年初,公司公告投建年產 30 GW 鄂爾多斯電池項目,将采取 N 型 TOPCon 技術,這也是它首次公開表示推動 TOPCon 大規模量產。
就在業内一度認為其未來技術路線已見眉目時,波瀾再生。隆基綠能在 2023 年 9 月 5 日突然提出,未來的技術路線将聚焦在 BC 電池上。隆基綠能董事長鍾寶申表示,BC 電池技術将是 " 未來 5-6 年晶矽電池的絕對主流 "。他還形容說,BC 技術堪稱是 " 皇冠上的明珠 "。
BC(Back Contact)電池,即 " 背接觸電池技術 ",它在 2022 年的市占率僅有 1% 左右,相對來說還比較 " 小眾 "。華鑫證券研報就指出,BC 技術工藝復雜,成本也較高。有業内人士認為,BC 電池技術尚處于培育階段,與 TOPCon 相比,要進入商業化層面、實現規模化盈利,可能還需要幾年時間。
光伏是個重資產行業,能壓中主流新技術路線的企業,自然擁有新的市場機會;但一旦選錯路線,後果對每一家企業來說,也都是難以承受之重。隆基的決定頓時一石激起千層浪,業内展開了激烈讨論。有部分企業在隆基綠能之後也表示布局 BC 電池。圍繞着不同的技術路線,產業中俨然劃分出了分别以隆基綠能和晶科能源為首的兩大陣營。
兩家企業的高層也下場表達了觀點。晶科能源 CTO 金浩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BC 技術工藝復雜,降本困難,未來 3-5 年内,行業的主流仍然是 TOPCon 電池,50% 以上的市場都将被它占據。
但在隆基綠能看來,TOPCon 路線擴產者已經太多,且是過渡性的技術。鍾寶申早在 2023 年年中就對外表示,TOPCon 相對 PERC 電池,在轉換效率的提升上有限,目前其產能也已整體過剩。
李振國強調,隆基的策略是 " 不領先、不擴產 ":既然 TOPCon 注定沒什麼大的空間,那麼不如提前在下一站布防。
隆基綠能相關負責人也對「市界」表示,目前 TOPCon 相對 PERC 有一定溢價,但 HJT 相對 PERC、TOPCon 也有溢價,BC 技術對相關其他技術更有溢價,這是客戶對不同產品的應用選擇。
同時,他也強調,BC 作為平台技術,無排他性且兼容性強,和 TOPCon、HJT 可以結合。且 BC 技術比原有的技術轉化效率更高,而且更美觀,适合集中式、分布式等多種場景。
在技術迭代的十字路口,隆基綠能是否押對了賽道,還需要再多一點時間才能知道答案。當然,前提是市場也願意給予隆基足夠的信任。
在三季度業績交流會上,李振國曾解釋,隆基出貨不達預期的原因是 " 在二季度的時候,友商開始以低價搶單,而隆基沒有采取激進的策略跟進 "。而市場也在擔憂,接下來,隆基綠能全面布局 BC 技術,是否也會加劇這一點。
晶科來勢洶洶,隆基穩健守擂。在技術路線之争背後,是領軍企業綜合實力的比拼,以及組件江湖頭部位置的争奪。BC 電池真能後來居上嗎?隆基綠能顯然有着自信:畢竟,它不是第一次走這種 " 不合群 " 的道路了。
豪賭單晶矽崛起的巨頭
2006 年誕生的隆基綠能,曾經憑着創始人李振國獨特的眼光,吃到了當初光伏產業的一波紅利,并成長為了產業中的領頭羊。
常見的光伏電池類型包括多晶矽電池、單晶矽電池和非晶矽薄膜太陽能電池等。其中單晶矽和多晶矽是兩種不同的矽材料,它們在制造工藝、性能等方面也均存在差别。而多晶矽由于成本相對較低,曾長期在光伏市場内居于主流地位。
2005 年,國内才開始太陽能級多晶矽的生產。但在早期國内玩家紛紛關注多晶矽時,一家與眾不同的公司出現了。
2000 年成立的半導體公司西安新盟,在 2006 年更名隆基股份,進入光伏市場,并堅定地看好單晶矽:團隊經研發測試認為,單晶矽在降低度電成本上優勢大于多晶矽,單晶技術路線将成為未來市場中最優的發展路線。雖然單晶矽成本較高,但這應該是暫時的,随着生產規模上去和技術革新就可以下降。
2008 年左右,光伏產業的第一波周期性動蕩降臨。金融危機影響下,歐洲市場光伏組件需求降至冰點,國内光伏市場也普遍面臨產能過剩危機,多晶矽價格下跌,大批光伏企業也因支撐不住而倒下。
在這場行業大洗牌中堅持下來的隆基股份,長期投入的成果逐漸顯現。它對單晶矽的 " 寶 " 押對了,單晶矽組件在國内光伏市場占有率不斷上漲,在 2019 年達到 65%,實現了局勢逆轉;2020 年單晶矽組件的市占率上升至 97.6%。
中國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單晶矽生產國。隆基在多次改進光伏電池效率後,也成為全球最大的單晶矽片和組件制造企業。
在 2011-2013 年,光伏制造業又經歷過一次全行業虧損。在那之後,2013 年左右,隆基還大膽地進行了一次產線轉換,将晶體矽切割技術從已經成熟的砂漿切割技術,轉向當時昂貴且不成熟的金剛線切割技術,并再次押注成功。
目前,從單晶矽片起家的隆基綠能已成為光伏一體化企業,產品涵蓋光伏矽棒、矽片、電池、組件以及電站建設等,構建起了單晶矽片、電池組件、工商業光伏解決方案、地面光伏解決方案、氫能裝備五大業務板塊。
(圖 /2023 年 5 月上海 SNEC 光伏大會上,隆基綠能展示的光伏面板。)
2022 年,隆基綠能營收達到 1289.98 億元,歸母淨利潤約 148.12 億元。其中,太陽能組件及電池營收 848.49 億元,在公司營收中占比 65.78%;矽片和矽棒業務營收占比大約三成。這兩大業務也成為隆基的主要營收來源。
但眼下,光伏產業正面對又一次周期性波動。
在前兩年,随着國家雙碳戰略目标的推進,新能源需求大幅上漲,光伏產業也迎來了巨大增長。但随着產能的大規模釋放,矽料價格在 2023 年加速進入了下行通道。
光伏組件價格也跟着跳水。在 2023 年年初,光伏組件價格還在 1.8-1.9 元 / 瓦左右,但現在,市場報價已經基本在 1 元以下。
據了解,1 元 / 瓦的價格下,擁有一體化優勢的企業還可能處于盈虧平衡線,非一體化的組件企業就基本是要 " 賠本賺吆喝 " 了。但為了出清庫存,一場極致的價格 " 内卷 " 仍在矽片、組件等廠商中蔓延。2023 年 12 月 6 日,中核匯能 2023-2024 年第二次光伏組件集采中,報出的最低價已經達到了 0.86 元 / 瓦。
隆基綠能也多次降低矽片報價。2023 年 12 月 26 日,隆基綠能在官網更新的矽片報價中,P 型 M10 矽片價格較 9 月又降低了 29%。
行業市場變化下,營收保持增長态勢的同時,隆基的毛利率已持續下降。在 2021 年半年報和 2021 年年報中,隆基綠能綜合毛利率為 22.73%和 20.19%。2022 年綜合毛利率為 15.38%,首次降到 20% 以下;2023 年三季報時,毛利率為 19.61% 左右。
與此同時,近年來,隆基綠能在矽片、組件兩大核心業務上,都在面臨競争對手的追趕。
光伏行業一向 " 擁矽為王 ",在矽片環節,位于天津的中環股份是隆基的強勁對手,二者并稱矽片 " 雙雄 ",加起來的市占率曾高達 60%。2020 年 TCL 接手中環,混改後的 TCL 中環多次募資擴產,到 2022 年底矽片產能達到 140 GW,已經逼近了隆基這一年單晶矽片 150 GW 的產能。在 2023 年,TCL 中環仍然在大舉擴大產能。
在光伏組件業務上,隆基綠能也面對包括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多家廠商的挑戰。而在 TOPCon 陣營的企業們,業績表現實現了快速增長。尤其是晶科能源,在 2023 年前三季度實現了淨利潤 63.5 億元,同比增長 279.14%。
多重影響下,自從 2021 年 11 月創出了歷史高點之後,隆基綠能的股價也一路下跌,目前較之 5280 億的市值高點,已下降将近七成。
尋求變局、穿越周期,迫在眉睫。在 2023 年 11 月初的一場行業研讨會上,李振國就表示,面對組件價格下降這些擺在光伏人面前的現實考驗,呼籲全行業回歸 " 技術競争 " 的主賽道。
這也已經是全行業的共識。新一代光伏電池技術路線之争,也在 2023 年變得火熱。
但隆基綠能方面也強調,公司不是在 " 賭 ",也不會冒險。公司在投資方面高度謹慎,以避免陷入同質化競争。2023 年 9 月 19 日,隆基綠能宣布拟 39 億元投建基于 BC 技術的 HPBC Pro 電池項目。12 月,公司宣布其 BC 技術刷新了矽太陽能電池效率世界紀錄。
從營收和利潤規模上來看,隆基綠能仍然是組件企業中的王者。此外,據光伏資訊的統計,以 2023 年半年報為例,在幾家頭部光伏企業的财務狀況對比圖中,隆基綠能以 561.1 億元的貨币資金領先于其他企業,即使扣掉 105.6 億元的有息負債,隆基綠能還剩 455.5 億元的可用資金。公司還是有着較為厚實的 " 安全墊 " 的。
隆基綠能相關負責人也表示," 穿越周期 " 的内核,就是降負債、優化產能結構、擴產高附加值高技術壁壘的全球領先產能,加大對新材料、新技術的研發投入,實現新技術不斷突破并保持全球領先,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步伐。" 光伏短暫的調整周期後,将是更大的市場爆發周期。"
一半企業将退出市場?
盡管產能已經大規模釋放,但很多頭部光伏企業也發出了聲音,認為高端產能始終有市場需求,不會過剩。包括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通威股份、隆基綠能、天合光能等均相繼宣布了大規模擴產計劃。
一邊是頭部企業的擴產、一邊是價格的内卷,再伴随着技術迭代下高端技術的競争,光伏產業的又一次洗牌也在醞釀之中。
2023 年 5 月,李振國在上海 SNEC 光伏大會上就說過,今後兩三年内,或許會有超過一半的光伏企業退出市場。
2024 年的競争也将更加激烈。阿特斯董事長瞿曉铧在不久前的美國媒體新能源财經論壇上也坦言:" 光伏行業現在已處于‘史上最強内卷正在進行時’。大家不要期待明年(2024 年)光伏能有特别高的單瓦盈利能力。"
但國内光伏產業一路走來,雖然歷經跌宕起伏,作為未來最重要的能源之一,發展仍然勢不可擋。
光伏的市場需求仍然強勁。2023 年 12 月 20 日,國家能源局發布全國電力工業統計數據,1-11 月光伏新增裝機 163.88 GW,同比增長 149.4%。11 月單月光伏新增裝機 21.32 GW,同比增長 185.41%,環比上漲 56.53%。新增裝機量仍然超出了市場預期。
12 月 14 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 28 次締約方大會上通過了最終協定,呼籲在 "2030 年前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再增加 2 倍 "。
從 2023 年 12 月底到 2024 年初,新能源板塊也迎來了難得的活躍。2023 年 12 月 28 日收盤,Wind 光伏指數大漲 7.28%,收于 3558.47 點,收獲年内最大漲幅,隆基綠能當日漲停。2024 年 1 月 8 日開盤,光伏板塊再次迎來逆勢反彈,晶澳科技、TCL 科技、陽光能源等多只個股上漲,雅博股份漲停;隆基綠能開盤報 21.79 元 / 股,盤中一度漲幅達 2.69%。
光伏產業依然面對廣闊的前景。但在新的一年,落後產能将加速淘汰,行業競争格局或将重塑,誰能勝出,還是要交給市場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