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年輕人變得“善變”,這不是壞事,歡迎閱讀。
發現了嗎?這幾年的熱搜,幾乎都離不開核心話題詞:年輕人。上一輩好奇他們,觀察他們,研究他們,試圖歸納和總結這幫新生代的特征,然而得到的答案,卻極有可能是完全相反的。
他們自稱是 " 社恐 ",有時候又是熱衷尋找搭子的小達人;他們渴望 " 電子親人 " 的陪伴,又與現實親戚斷開聯系;一邊确診 " 淡淡綜合征 ",一邊又瘋癫進化,上演各種 " 職場發瘋文學 ";嘴上說着對戀愛不抱期待,卻在虛拟世界裡試圖尋找賽博愛情。
(圖 /《重啟人生》)
如果按照傳統視角去打量這屆年輕人,他們還真的有些捉摸不透,以至于 " 年輕人還好嗎?"" 年輕人到底怎麼了 ",幾乎變成了上一輩人最常提出的疑問。其實,這不過是他們在多變的時代中,對傳統生活框架進行的一次拆解與重建罷了。
不确定性随時都可擾亂生活秩序。荷包是不确定的,工作也是不确定的,人們發現能牢牢掌握的,唯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年輕人投向 " 紙片人 " 的懷抱,熱衷 " 發瘋 ",這既是他們對 " 金錢至上 " 的感情觀、無效社交、職場壓榨的反擊,但同時,又何嘗不是一次全新的生活實驗呢?
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積極尋找應對的方法。" 善變 " 的人,往往最先享受人生。
對世界去魅,
是擁抱生活的第一步
從城市漫遊 "city walk" 到客廳微醺會 "homebar",從意指讓人無語的 " 聊縮力 " 到形容打工靈魂被掏空的 " 命縮力 ",這屆年輕人不僅熱愛造梗,也樂于拆開對世界的濾鏡,打破從前單一的 " 完美生活 " 想象,把對生活的觀察融入到語言裡。
" 完美 " 是被虛構的,生活裡不總有好時光。當他們選擇直面瑕疵、擁抱真實,再多的苦味與失落,也能轉換為生命的 " 有趣 "。過去,傳統框架下的規訓總在強調 " 要當個成功的人,要保持體面 ",理想生活有明确的收入數字門檻;但現在,快樂是最先被守護的東西。
(圖 /《歡迎回來旅人》)
消費與收入的高低,不再是衡量生活質量的唯一标準了。30 歲的 B 站博主豆包,辭職後選擇在大理用一年 2 萬元的租金包下了一處 " 牛圈 ",用别人眼中 " 沒有太多價值 " 的舊書、舊椅子、舊書櫃,慢慢組裝起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辭職前,豆包有着一份看似 " 穩定 " 的旅遊業工作。年輕時,她也一度幻想過自己的 30 歲要怎麼活," 也該有所成就,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了吧 "。但随着時間的推移,她逐漸對自己的人生產生了質疑," 當一份工作沒有精神收獲,也沒有物質收獲時,我到底在幹什麼呢?" 什麼樣的生活才算是 " 好 " 的?30 歲一定要做 "30 歲該做的事情 " 才算合理嗎?生活一定非要獲得成功嗎?她在另類的生活裡,找到了另一種年輕而自由的答案。現在,她說自己每天的生活就是撿 " 破爛兒 "。廢棄的紙皮折疊起來,就成了她的簡易乒乓球桌,壞掉的馬桶也能改造成植物盆栽。在生活裡,她是無拘無束的," 現在只要有時間,只想放縱自我 "。
在東亞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建議 " 的聲音實在太多了,這一輩子要怎麼過,幾乎都有标準答案。面對規訓,這屆青年正在解開所謂 " 理想 " 人生的枷鎖。他們明白,以成績、工資定輸赢的數字遊戲,實則是一種對人的異化。而在數字年代,有人選擇過上沒有算法的生活。
(圖 /《天才槍手》)
《認識我的人慢慢忘了我》一書作者周慧,在深圳馬巒山附近的村子獨居了近十年。她不工作、不結婚、不生孩子,脫離了種種社會身份,選擇過一種 " 沒有财富 " 的自由人生。雖然有好幾年曾經陷入貧困境地,但周慧依然堅持寫作和這樣簡單的生活,她說:" 人們的生活、工作是他們的深淵,也是他們的救生衣 "。但她是選擇脫掉救生衣的人," 不寄望于外界,我只能從自己身上尋找力量 "。
生活是多樣的,面對 " 社會時鍾 ",這屆年輕人選擇重塑自己的時間感。在豆瓣的 " 逆社會時鍾小組 ",有人在 24 歲找回了曾經缺失的童年,選擇重新撿起 " 幼稚 " 的裙子和娃娃;有人則辭職玩音樂,和搞藝術的男朋友一起,過着傳統東亞父母眼中的 " 被毀滅的人生 "。
(圖 /《下妻物語》)
完美生活到底長什麼樣?剖解開那些古老的定義,種種方向都可能是答案,但每個答案都是個體對于生活的正向表達。順境逆境,都能賦予我們收獲和成長。靈活的應對心态,才是一把打開所有門的 " 萬能鑰匙 "。
世界确實變得很快,但别忘了,我們也可以是 " 善變 " 的——新的世界觀、新的态度、新的喜好,那麼為人所不解的善變,會慢慢迭變為人生破局的驚喜與勇氣。如果躲不過 " 雨天 ",那麼便索性迎上去,在變化中重新尋找機遇,尋找與以往不同的生活答案。
不确定的變化,是壞事嗎?
但或許是習慣了效率至上的生活方式,又或許是習慣了人生框架的指引,一提到 " 不确定性 ",大多數人腦袋裡浮現的,首先便是危機感,以及對不安定、未知的焦慮。
然而," 變化 " 才是唯一永恒的不變話題。生活永遠是滿了不确定性的,打破框架、打破規訓,以多變應萬變,才是對 " 不确定性 " 時代的最好解法。今年流行的 " 人生是曠野而非軌道 "" 青春沒有售價,瘋狂就在當下 " 等标語,便從側面印證了人對 " 可能性 " 的向往。
(圖 /《一人露營》)
一位博主在《大廠離職後,我在玉溪農場采藍莓》中寫道,他畢業後順風順水進了互聯網時代最好的公司之一,在寫字樓工作了八年,也找到了自認為最适合的崗位。他原以為自己會感到知足,然而生活裡卻常常充滿了疑惑。當已經有兩套房的領導還在痛苦地逼迫自己進行長時間高強度工作,當同事們為了績效和年終獎焦慮,人們對物的追求,讓他開始迷惑,人生究竟是為了什麼。
于是他從公司辭了職,在 30 歲重新啟動自己的打工計劃。他在農場采摘水果,與工友一起在田埂上席地就餐,學會區分藍莓的種類,與一起幹農活的大哥成為了好友。他明白了 " 時代效率 " 這個詞語底下,是一個個鮮活的勞動人,而不是冷冰冰的數字。
(圖 / 圖蟲創意)
汪曾祺曾說 " 生活,是很好玩的 ",生活的要義就是去經歷、去冒險、去看以及體驗。算法時代下的極致效率計算,會磨滅人對生活的觸感。只有返回到真實性中,人才能觸摸到真實的世界。
相比以前,現在的人們似乎更意識到了自然的可貴。他們願意走出空調房,去戶外呼吸新鮮空氣。一些人離開傳統意義上光鮮亮麗的工作崗位,選擇另一種生活,又或是當上 " 數字遊民 "。他們抛棄社會标籤,反向探索自我,真的在試圖找回内心的 " 野孩子 "。
生活沒有标準答案。" 航海父母 " 翟峰和宏岩早在 2012 年開始,便決定從鐵路系統裸辭。他們賣掉家中的資產,買了一艘 35 萬元的帆船,帶着小學三年級的女兒開始環球航行。在這趟旅行出發前,他們都只是普通維修工人。如果不是這個超乎尋常的決定,他們很可能仍在小城裡,維系着兩點一線的生活軌迹。
這些年,他們去了東南亞、馬來西亞、老撾等地,看見了太多美好風景。他們走出了人生的曠野,在茫茫的大自然裡,找到了那些在規定的軌道中無法獲得的記憶。他們的人生不需要任何人檢驗和批判,便已經擁有了足夠的自主和自洽。
不是非得等到好天氣,才能踏出邁向曠野的第一步;也不是非得在平穩不變的生活裡,我們才能收獲成長與幸福。去乘風起浪,去冒險,去看世界吧!那些意外的人生禮物,往往都在多變的旅程裡才能得到。而在這個過程中," 善變 " 的我們也因此而磨練,準備好了能自如扛起生活挫折的應變能力。
晴天雨天,都可以是好天氣
生活是多變的,好天氣與壞天氣總是交替出現。這屆年輕人很擅長從 " 苦 " 中提取樂趣。社交平台上不斷湧現、迭代的流行詞,是他們在對生活進行切片,也是他們嘗試以多變的姿态,調侃生活的方式之一。
" 沒福硬享 " 成了一些年輕人的生活信條。和上一輩舍不得花錢、過于節儉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對比,他們愛吃什麼通通安排,存上了錢就去旅遊,活在當下、享受生活、及時行樂,絕不虧待自己。
前陣子,脫口秀演員付航讓 " 人生就是要充滿 passion(激情)" 這句話火了。他在舞台上講起自己高考失利、畢業當保安的事,而他的老師鼓勵他 " 拿出你的激情改變人生 "。付航帶着幽默、調侃、自嘲的語氣講述,但這種面向不确定性,用熱情去嘗試擁抱生活中的一切困難的決心,卻讓許多年輕人產生了共鳴。這屆年輕人,真的很擅長多變。他們變得幽默,變得更有韌性,變得更敢說,也變得更勇于挑戰規訓。社交平台上的新興流行語保鮮期大概只有一周,新的 " 生活方式 " 永遠在路上。有人問:為什麼年輕人總在變?其實這不過是他們跳出生活的一成不變,尋找回新鮮好奇心的方式。年輕人正在選擇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 " 求變 ",以此兌換他們想要的 " 各有各不同,各有各可愛 " 的人生。
上半年,《我的阿勒泰》熱播後," 回到我未曾謀面的故鄉 " 一度成為了流行熱詞,社交平台掀起了從所未有的戶外旅行熱。年輕人放下忙碌的工作,選擇走向神秘的大西北。他們克服高反,穿越巍峨的群山、季風穿過的峽谷,甚至在 4000 米的雪山上徒步攀登。如果有人問他們為什麼要選擇這種艱苦的旅程,那麼回答幾乎都與自由相關—— " 為了抓住人生難能可貴的奇遇 "。
(圖 /《我的阿勒泰》)
人與山水牧場的相見是一種奇遇,人與自我的精神碰撞也是一場奇遇。年輕人在冒險,同時也在尋找一種多變的答案。當過去的傳統生活框架被一次次推翻,我們還能擁有怎樣的人生?在大自然裡,許多回答可能都與傳統答案相反。《我的阿泰勒》裡的李文秀說想做個有用的人,而她的媽媽回答:什麼是有用的?野花野草現在擺在地上沒用,哪天被動物吃了就是有用。
他們騎馬,用磚土塊做出電視框架,在多變的生活和氣候中,建立了一套全新而鮮活的生活智慧,并從中得到了自我價值的認可。其實,年輕人義無反顧地去尋找未知的自然之旅,尋找的也是那麼一種面向變化的勇氣,以及重新認識自我的機會。正如劇中蒙古族老人的箴言 " 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閃亮地過 ",擁抱人生曠野的路途上,如何發掘自我、發現世界,應對各種各樣的 " 生活溫差 " 是另一維度的震撼。
所以不論晴雨,對個人而言都可以是好天氣,因為只要積極面對,在這當中都能有所收獲、有所成長。
生活永遠是多變的,就像天氣,夏天會有突然而至的驟雨,冬季偶爾也會碰見難纏的大霧。雖然天公不會時常作美,但生活的美妙往往就在于,我們永遠有機會去改變觀看世界的角度,發現那些不為人知的美。走錯了路也好,遇上了壞天氣也罷,放慢腳步,只管憑本能地去熱愛、感受、探索,相信生活總會給出驚喜的答案。
就像短片中說的努力地 " 把生活中的晴和雨,疊變成每一天的好心情 "。我從中讀到品牌想和消費者溝通的,一種更靈活、更具備韌性的生活态度。
每一個人都是 " 生活探索者 "。面向不确定的人生,我們需要的不僅是精神向導,更是在各種天氣變化裡,依然堅定陪伴、溫柔支撐的夥伴。而波司登,一直都是那位站在身旁的夥伴。
此次的疊變輕薄羽絨服,似乎也是波司登品牌近年來的一個方向。面對多變的市場環境和消費者需求,它不斷地自我更新,努力向前。
時代在變,年輕人在變,品牌也在變。20 世紀 90 年代,波司登率先提出羽絨服時裝化,解開 " 羽絨服沒有時髦度 " 的刻板鐐铐,進行了 " 風衣羽絨服 " 等創新設計。
無論世界如何變,生活依然充滿了可能性。天氣也好,人生也罷,那些旅途中偶遇的玩笑,就把它當成禮物,統統收好吧。
作者:nico
校對:遇見
排版:嘻嘻
封面:《什麼都不想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