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理想要與問界打一場硬戰,歡迎閱讀。
作者 | 柴旭晨
編輯 | 周智宇
一年前硬氣抗住特斯拉降價的理想,如今卻低頭跟進。
4 月 22 日早間,理想宣布正式調整價格體系,其中,L 系列的三款車型 L7/L8/L9 降價 1.8 萬 -2 萬元,純電旗艦 MEGA 則降 3 萬元,并且對已提車車主提供現金補償。此次調價與 1 月初給老款車型優惠的意義大不相同,涉及車型均為剛上市或換代。
這也是理想面對市場變局的背水一戰,勢要在與問界等車型的厮殺中,殺出條血路。有接近理想的人士透露,雖然當前進店客流量仍舊可觀,但購車決策周期相比去年更長了。根據一線銷售的反饋,為應對觀望情緒的彌漫,同時确保今年整體銷量的上升趨勢,理想迅速做出了調整。
就在調價前一晚,理想宣布 L6 上市 72 小時訂單量破萬,這是旗下首款售價低于 30 萬元的入門產品,肩負着為理想穩定銷量基盤的重任。
可 L6 的成績似乎并不令人驚喜,對比之下,L 系列的首款車型 L9 曾創下過 72 小時 3 萬台的記錄。
理想方面透露,L6 是新價格體系發出的第一槍,原本 25.98 萬的價格,在最後正式發布時調整至 24.98 萬元。顯然,李想原先期望在二、三十萬元賽道,奪回被問界 M7 搶走的光環。
去年 9 月,新問界 M7 上市後憑借起售價低 7 萬元的巨大價差,搶到了理想 L7 的份額,短短兩三個月後就實現了銷量的反超,成為年度爆款。
彼時理想在閉門戰略會讨論後,認為要暫避華為鋒芒,與其錯位競争,随後向一線傳達籌備中的 L6 将與 M7 是同價位產品,将熱賣中的 L78 與 M7 做區隔。理想 " 還擊 " 問界的種子,由此埋下。
對于一直以來只在 30 萬 + 市場運籌的理想來說,L6 的确實下探到了一個更廣闊的天地。理想高級副總裁鄒良軍曾表示,該賽道的市場空間是 30 萬以上市場的兩倍。
理想產品線總裁劉傑對華爾街見聞透露,内部希望到今年底,L6 單月市占率達到 10% 左右(20-30 萬市場)。按照乘聯會 2023 年的數據,這對應的是月度 3.1 萬台左右的規模,這一定程度上能填補月銷回落至萬台區間的 L7。
還擊問界不是最終目的,更重要的是在 MEGA 折戟後,理想亟需重塑 " 增長邏輯 "。
一個月前,理想罕見宣布下調一季度交付指引,從十萬台量級跌破八萬台(7.6 萬 -7.8 萬台)。背後正是因為理想錯判了 MEGA 節奏,内部資源分配失衡。最終連帶今年 80 萬台的交付目标降至 56 萬 -64 萬。
局面之下,李想選擇重新聚焦 L 系列,穩住增程市場需求,全力守住主陣地。L6 的推出以及價格體系的調整,都能看出理想開始向市場低頭,向更多剛需家庭用戶抛去橄榄枝。
劉傑就明确指出,今年 20 萬元以上市場會有大概 90 萬台增量,看誰更能滿足或超越用戶需求。
然而在華為與小米的攪局下,汽車行業的玩法再一次被颠覆,這樣的情況下,不管是誰都需要更理性看待自己,拿出破局的辦法,對理想而言也是一場持久戰的開始。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理想做出反應的前一天,4 月 21 日特斯拉全系降價 1.4 萬元,主動縮小與小米 SU7 的價差縮。
當然,理想也盡力想在市場的不确定性中尋找穩定,重點重新落在了體系化的建設之上。
MEGA 風波後,理想打出改革的一槍。4 月初,其内部公告進行組織架構調整,500 人規模的 "CEO 辦公室 " 更名為 " 產品與戰略群組 "。
原先,產品、商業、供應三個部門直接向李想匯報,調整後弱化了供應鏈、商業銷售職能,讓李想将更多精力向產品業務傾斜;供應部不再向李想匯報,調整後并入改名後的 " 供應運營 " 部門;同時新設 GTM 團隊,負責協同新產品上市操盤計劃的落地,為市場結果負責。
實現專人負責專職工作,降低了以往 "CEO 辦公室 " 職能大一統的決策權重,改革的目的就是為了市場成功、解決產品定位和銷量目标錯位,這個 MEGA 暴露出的本質問題,并避免在後續產品上復現。
理想很清楚,它承受不起一款車再 " 啞火 " 的後果。
在跨越階級成為巨頭的道路上,它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或許今年的跌倒,能讓它接下來走得更加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