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蔚來子品牌新增單電機方案,積極攻入20萬+市場,歡迎閱讀。
文丨彭蘇平
編輯丨李勤 楊軒
開發 " 單電機 " 車型、降低購車門檻,這是今年蔚來面臨的一項重要抉擇,但蔚來決策層一直沒有松口。不過最近," 單電機 " 方案終于破冰了。
36 氪從多個信源處獨家獲悉,蔚來将在阿爾卑斯首款車型上新增單電機方案,近期剛剛立項。阿爾卑斯是蔚來的子品牌之一,主攻 20-30 萬元市場,是蔚來進軍大眾市場的主力,新增單電機方案将顯著提升該品牌的戰略靈活度。
蔚來董事長李斌日前曾在一季度财報會上公開介紹,阿爾卑斯的首款車型将按計劃推進,預計明年下半年交付。
據 36 氪了解,阿爾卑斯首款車型将會是一款轎車。有知情人士告訴 36 氪,搭載在新車上的單電機,将采用蔚來自研自產的新一代電機,主要是出于尺寸和成本優化的考量。
除了單電機之外,蔚來下一代技術平台 NT3 也将在阿爾卑斯這款新車上首發搭載,NT3 将打造 800V 高壓架構,進一步提升換電和超快充的補能體驗。
而阿爾卑斯首款車型的電池包,主要規劃了兩個版本:約為 60kWh 和 90kWh。新的電池包尺寸将在現在的第三代換電站中兼容,但厚度上會變薄,可以為車輛座艙騰出更多空間。
考慮到品牌定位等因素,蔚來車型此前一直堅持雙電機的布局。這家造車新勢力成立初期,就喊出了 "4 秒俱樂部 " 的口号,能做到可媲美特斯拉的加速性能,也得益于其堅持的雙電機配置。
因此,對于其他車企都推出的單電機長續航版配置,蔚來一向未予考慮。
有知情人士對 36 氪稱,由于單電機的提議屢此被否,在公司内部,這甚至成為一道讨論紅線。就連品牌定位低于蔚來的阿爾卑斯,早先規劃的也是雙電機版本。
但更現實的問題是,多出來一個電機,就會多出數千元成本,自然就提升了整車售價,限制銷量空間。這在今年的蕭條車市下,更讓蔚來有切膚之痛。
今年上半年,蔚來的 " 老車型 " 銷量不佳,累計僅交付 54561 輛,若以全年目标 24 萬輛衡量,完成率不到 25%,而同為造車新勢力的理想汽車,單月銷量已經突破 3 萬輛。市場厮殺尤其慘烈,内外部均有不少聲音認為,蔚來應該推出單電機版本車型,用更有進攻性的姿态衝上戰場。
有内部人士向 36 氪總結," 破冰 " 點是蔚來的全系降價。
蔚來二代平台幾款去年發布的車型後勁乏力,今年的新車又遭到同行 " 殺價 ",殘酷的現實讓蔚來也不得不順勢調整策略。一季度财報會後不久,蔚來就解綁了随車附贈的免費換電權益,讓全系車型降價 3 萬元。" 降價不久,單電機就在内部立項了。"消息人士透露。
顯然,全系降價、推出單電機產品之後,蔚來還在打破此前的種種标榜,推行更适應市場的調整。
36 氪獲悉,李斌本季度的 VAU 目标中,提升組織能力與運營效率仍是重要目标之一。他曾在年初的内部信中表示,要對低效的組織、團隊、流程和項目,進行全面的梳理和優化,本季度他進一步提出," 要優化組織結構與崗位設定,100% 完成所有部門的組織架構梳理與人才盤點。"
在這樣的背景下,單電機的立項也是情理之中。
有接近蔚來的人士告訴 36 氪,實際上,蔚來主品牌也曾評估過單電機的可能性,但在已量產車型上進行二次開發,成本比較高,所以沒有采納。相比較而言,仍處于開發階段的阿爾卑斯,調轉方向的靈活度更高。
蔚來盡管定位高端,但對銷量的渴求從未停止。直到現在,蔚來在研發、經營等方面投入仍然巨大,只有足夠的銷量才能支撐蔚來實現盈虧平衡,這也是為什麼,它要推出子品牌、積極進軍海外市場。而與此同時,同為造車新勢力的理想汽車,已經錨定了 2025 年年銷 160 萬輛的激進目标——蔚來不得不全力衝刺。
20 萬以上價位段,競争奪者眾多,特斯拉 Model 3/Model Y 等爆款就盤亘在這裡,這也是車企規模化發展繞不開的細分領網域。這個價位段的市場更注重性價比,對于車企來說,做好成本控制和產品定義格外關鍵。而新增單電機版車型,新品牌阿爾卑斯将會迎來更多的可能性。
一個前驅的永磁同步電機成本只有小幾千元,但取消它後,車企在產品加速性能等方面還可以進行電池等其他零部件的調整和優化,這帶來的下探空間可能不止小幾千元。
特斯拉 Model 3 的标續後驅版,比高性能全驅版價格低 8-10 萬,而國内玩家小鵬汽車在改款 P7 的類似差價上也有 2 萬。
阿爾卑斯是蔚來明年最重要的牌之一,蔚來在它身上配備了更靈活的經營策略,同時也幾乎傾注了所有最前沿的技術。
以它的技術基座新一代平台 NT3 為例,它将采用 800V 高壓平台,在智能駕駛硬體、座艙配置等方面也将進行全新布局。據 36 氪了解,NT3 還将采用更集中的電子電氣架構,整車融合成三塊網域,智能化程度進一步提升。
不過,明年下半年上市的阿爾卑斯首款車型,也将面臨不輸于當下的競争态勢:特斯拉 Model Y 改款、理想 L6 等同樣将在明年上市,小鵬汽車也不會甘心示弱,還有跨界選手小米的首款汽車……競争會更殘酷,企業也需要更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