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萬科的底牌捂不住了,歡迎閱讀。
作者|Eastland
頭圖|視覺中國
2024 年 3 月 29 日,萬科 A(SZ:000002)發布了《2023 年報》。報告顯示,2023 年營收 4657 億、同比下降 7.56%;歸母淨利潤 298 億,同比下降 43.1%;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 39.1 億,同比增加 42.2 億。
營收降幅不算大,利潤縮水但畢竟沒有虧損,但真正讓投資人擔心的是銷售持續低迷和債務風險。
萬科能否 " 活下去 ",主要取決于房地產市場的復蘇。其次是看手裡有多少底牌。
最大的憂患是銷量持續低迷
疫情衝擊下,2020 年 Q1 萬科合同銷售金額仍達 1379 億,同比下降 7.7%;Q2 降幅收窄至 1.1;Q3、Q4 增幅分别為 22.7%、36.2%。2020 全年,萬科合同銷售金額 7041 億,同比增長 11.6%。
2021 年,萬科的 " 好日子 " 只有三個月:Q1 合同銷售金額 1795 億,同比增長 30%;Q2 同比下滑 4%;Q3 同比下跌 28%,Q4 跌幅 30%;
2022 年 Q1-2023 年 Q2,合約銷售連續六個季度穩定在 1000 億以上;
2023 年 Q3、Q4 有些 " 松動 ";2024 年 Q1 合同銷售金額 580 億,同比下降 43%。
面對行業不景氣,萬科沒有馬上實施降價:2021 年 Q3、Q4,銷售面積下降 36.5%、38.6%,但銷售均價分别上漲 13.9%、14.5%。估計是基于這樣的判斷:潛在購房者有 " 買漲不買落 " 的心态,降價效果不見得好。
2022 年下半年,單價開始松動,Q3、Q4 先後降至 1.54 萬元 / 平米、1.48 萬元 / 平米。降價只是止住了銷售面積環比下降的勢頭。
2024 年 Q1,合同銷售面積 391 萬平米,同比下降 37.5%;
2022 年 Q1,合同銷售面積同比下降 42.7%;2023 年 Q1,銷售面積同比降幅僅為 1.1%,似乎穩住了陣腳;不料 2024 年 Q1,銷售面積同比下降 37.5%,約為 2021 年 Q1 的三分之一(2021 年 Q1,合同銷售金額、面積分别為 1795 億、1104 萬平米 ) 。
萬科困境的關鍵不是内因,而是房地產行業持續低迷造成的資金周轉不靈。2024 年 1-3 月,前 100 房企權益銷售總額 6029 億,同比下降 48.1%。
底牌一:" 蓄水池 " 裡的 3600 億
房地產公司财報披露的營收、成本、利潤數據是對以往銷售業務的結算,與當期經營是脫節的。
在結算前,合同銷售所得屬于合同負債,是房地產公司的已售未結資源。合同負債好比蓄水池,合同銷售是注入,結算銷售收入是抽水。某個财務周期蓄水量大于抽水量,池中水位上升,反之水位下降。
2020 年,合同銷售 7041.5 億,結算(往期銷售收入)3774.2 億,相當于合同銷售額的 53.6%,水位上升。
2021 年,合同銷售 6277.8 億,結算 4022.7 億,相當于合同銷售額的 64.1%,水位仍在上升。
2022 年,合同銷售 4169.7 億,結算 4444 億,相當于合同銷售額的 106.6%.
2023 年,合同銷售 3761.2 億、結算 4016 億,相當于合同銷售額的 106.8%。萬科被迫開始 " 抽水 "。
2017 年 -2021 年,結算物業銷售金額與年末未結算金額的比值低于 60%。
2021 年,未結資源達到峰值,7108 億。
2023 年,結算物業銷售金額 4016 年,年末未結算資源降至 3604 億,約為 2021 年末的一半。
3600 億,說多不多、說少不少,至少可保 2024 财年營收不太難看。
底牌二:高價未結算資源
2021 年 -2023 年,萬科房地產開發業務結算毛利潤率分别為 23%、20.4% 和 15.7%。2023 年結算均價較 2019 年高 5.1 個百分點,但毛利潤率低 7.3 個百分點,顯然是因為 2023 年結算項目的成本更高。
由于合同銷售與結算是 " 脫節 " 的,房地產企業不僅可以通過掌握結算節奏 " 調節 " 營收,還可通過選擇開發成本、售價不同的項目在一定程度上 " 調節 " 利潤。
與物業開發有關的均價有三種:
一是合同銷售均價。2023 年合同銷售金額 3761 億、銷售面積 2466 萬平米,均價 1.53 萬元 / 平米(2022 年,合同銷售均價為 1.59 萬元 / 平米);
二是結算均價。2023 年結算收入 4016 億、結算面積 2962 萬平米,均價 1.36 萬元 / 平米(2022 年,結算均價為 1.31 萬元 / 平米);
三是已售未結均價。截至 2023 年末,已售未結金額 3604 億、2339 平米,均價 1.54 萬元 / 平米(2022 年末,未結資源均價為 1.58 萬元 / 平米);
結算的對象是以往的合同銷售,但萬科近年的結算均價明顯偏低。以 2023 年為例,結算均價 ( 1.36 萬元 / 平米 ) 比 2022 年合同銷售均價低 14.5%,比 2021 年銷售均價低 17.7%,比 2020 年銷售均價低 10.1% ……
結算均價亦低于未結算均價。還是以 2023 年為例,結算均價比未結算均價(1.54 萬元 / 平米)低 12% ……
在一定程度上,房地產企業具有選擇結算項目的裁量權。既然可以優先結算低價資源,也能滞後結算高利潤率資源。
當前投資者關注的焦點不是利潤多寡。只要能活下去,利潤不會太難看。
底牌三:完成度極高的在建工程
已售未結資源是 " 數字 ",收到的錢早花了。無論怎樣結算,都只能救報表而不能救命。活下去的關鍵是 " 在建工程 " 的完成度。
在建工程完成度低,意味着還要投入巨資,否則項目就會爛尾進而因 " 合同違約 " 被地方政府收回(有可能是無償的)。
在建工程完成度高,意味着只需投入少量資金就可竣工,轉入 " 待售成屋 ",價格可參照周邊二手房。能否賣出去是一回事,至少不會被無償收回。
測算在建工程完成度的重要指标是成本。
在建工程按成本入賬(包括土地成本和已發生的建設成本)。假如成本為 8000 元 / 平米,在建工程成本為 6400 元 / 平米,完成度就是 80%。
2019 年,萬科有 6170 萬平米在建工程、賬面值 6222 億,部門成本 1.01 萬元;合約銷售均價 1.53 萬元 / 平米;如果合約銷售毛利潤率為 20%,則成本為 1.23 萬元 / 平米,則推算在建工程完成度為 82%;
2021 年末,在建工程賬面值達 8283.4 億,部門成本 1.29 萬元 / 平米;
2022 年末、2023 年末,在建工程部門成本分别為 1.33 萬元 / 平米、1.31 萬元 / 平米。分别相當于本财年合約銷售均價的 83.7%、86.1%(2015 年 -2019 年,這個比例不到 70%)。
2023 年末,在建工程面積較 2021 年末下降 42%,且完成度極高。這意味着兩件事:一是 2024 年工程建設支出将大幅降低;二是潛在的 " 竣工待售資源 " 龐大。# 這是成功自救的基本盤 #
回首往事," 刹車 " 晚了?
1)沒在第一時間刹車
今天土地儲備的多寡決定着明天的合同銷售規模。拿地節奏赤裸裸地反映房地產公司的激進程度,童叟無欺。
2017 年,萬科新獲項目權益面積達 2770 萬平米;2018 年、2019 年分别為 2490 萬平米、2480 萬平米;
2019 年末,萬科土地儲備達峰——在建權益面積、規劃權益面積分别為 6170 萬平米、3360 萬平米,總計 9530 萬平米。
2020 年,萬科土地儲備橫盤于 9510 萬平米。但在建工程權益面積增加了 211 萬平米,說明萬科 " 外松内緊 ",加緊建設;
2021 年,萬科獲取新項目的力度明顯放緩,全年新增權益面積 1900 萬平米,年末土地儲備微降至 9340 萬平米;
2022 年,萬科新增項目權益面積銳減至 404 萬平米,年末土地儲備降至 7520 萬平米;
2023 年,新增項目權益面積僅 333 萬平米,年末土地儲備 5810 萬平米(其中在建工程 3730 萬平米);
2020 年 "820 座談會 " 提出 " 三線四檔 5%"。2021 年,萬科拿地規模僅略微回落至 1900 萬平米。
2022 年才開始大力刹車,新增項目權益面積僅 404 萬平米;2023 年也只有 333 平米。
回過頭來看,萬科 " 刹車 " 是有些晚,但誤判的原因是什麼?
2)誤判的原因
" 三條紅線 " 指:調整總負債率不大于 70%;淨負債率不大于 100%;現金短債比大于 1.0。
2019 年末,萬科淨負債率為 33.9%,現金短債比為 1.8,裕度很大、可謂從容達标;只有總負債率一項超标,為 76.5%。
總負債率
2020 年總負債率下降 4.8 個百分點,年末為 71.8%,略高于紅線。
2021 年末,總負債率達标,為 69.8%。
2022 年,總負債率微降至 68.6%;
2023 年,總負債率 63.3%。
淨負債率
2020 年末,萬科淨負債率僅為 18%。
此後,由于現金、有息負債都在下降,但現金流失更快,淨負債一路衝高到 2023 年末的 54.7%。但遠低于第二條紅線的要求(不大于 100%)。
只踩到 " 半條紅線 ",且達标難度不大。萬科認為沒必要急刹車,或許還想着 " 危中有機 " 呢。
在最近的投資者關系活動中,萬科的反思是:" 在宏觀情況和行業情況發生重大變化時,依然維持擴張慣性,未能及時調整 "," 意識到高速增長終将結束,但我們的行為未能堅決擺脫行業慣性 "。
萬科栽在 " 刹車 " 晚了,而且 " 沒踩死 "。不是沒錢蓋房,而是把 " 活 " 的錢變成 " 死 " 的房。
* 以上分析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你對當前的投資市場有哪些疑惑?
目前作者 Eastland 的粉絲群正在招募中,他可謂是财報解讀方面的專家,本篇是他第 984 篇上市公司的分析文章,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加入彤師粉絲群,與他直接溝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