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40元!我在閒魚買到了最便宜的AI眼鏡,真「便宜不是貨」?,歡迎閱讀。
2025 年,在網絡上爆火的老板還真不少。
繼雷軍、董明珠和周雲傑後,吉利控股董事長李書福在 2025 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上戴着自家智能眼鏡完成整場演講的畫面,同樣引起了一批網友的熱議,這平常不戴眼鏡的人戴上眼鏡的畫面,确實還挺新奇的。
考慮到李書福和星紀魅族的關系,這波熱度是不是廣告不好說,但這玩意最近是真挺火的 ……
(圖源:星紀魅族)
就比如說,咱們編輯部的天星今年也成為了智能眼鏡的忠實用戶,有近視眼的他直接配了副近視鏡片把雷鳥 V3 焊在自己臉上,不僅工作的時候戴着,開車的時候戴着,大夥一塊去吃個飯他也随身戴着,多少是有點痴迷了。
而且今年年初,雷科技不是派出了報道團去參加 CES 2025 嗎?參展的同事們回來之後,都說 "AI 眼鏡 " 這個品類,在今年展會上井噴了,感覺廠商們沒帶個這類產品都不好意思去參展。
Wait a minute……
不是我說,在小雷印象裡,這智能眼鏡好像就不是什麼新鮮玩意,就連我自己在幾年前都買過米家智能眼鏡來着,明明中間有好長一段時間人們都覺得這類產品已經半死不活了啊,怎麼就突然又火起來了呢?
(圖源:Meta)
在我看來,最關鍵的原因在于 Meta,就因為去年 Ray-Ban Meta 火得一塌糊塗,小賣了 200 萬副,那銷量就足以讓正愁 AI 應用沒法落地的大家都眼紅了。
只能說,如果不是這批產品普遍要價 2000 元以上,我可能也會去配一副回來玩玩。
剛好,最近有一批名為 "UVC 智能眼鏡 " 的電子垃圾開始大量流入閒魚二手市場,從產品介紹頁面來看,這批產品本身也帶有攝像頭,主打的能力就是拍照和錄像,零售價僅需 40 元,只可惜不包郵費。
這個價格,不買回來玩玩就有點可惜了。
不過呢,在開始之前,我們不妨來回顧一下那些年沒火的 " 智能眼鏡 "。
在我的印象裡,最早能被稱為智能眼鏡的應該是谷歌在 2012 年發布的Google Glass。
作為首款增強現實智能眼鏡,Google Glass 配備了一塊棱鏡式投影儀,通過機身右側的玻璃柱把内容投向用戶眼部,用戶可以使用這款產品進行導航、拍照、語音控制及實時信息顯示,最高可以錄制 720P30 幀的視頻。
(圖源:Google)
放在當時,你很難想象這麼酷炫的東西對我幼小的心靈帶來了怎樣的震撼。
只可惜這玩意賣 1500 美元,而且還得是開發者和忠實粉絲才有機會買到,普通人想買都買不着來着 ...
這款設備,也刺激了一批廠商向不同的方向探索。
比如說,專注于增強現實的,微軟推出過 Hololens,HTC 推出過 Vive,蘋果也推出了 Vision Pro;專注于音頻的,華為推出過 HUAWEI Eyewear 系列,小米也有 MIJIA 智能音頻眼鏡;專注于影像的,Snapchat 推出過 Spectacles 太陽鏡,小米也有 MIJIA 眼鏡相機。
這些產品,在功能側重點都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他們都不怎麼成氣候。
原因還挺簡單,產品價格不低、定位模糊不清,諸如 Vision Pro、Quest Pro 這類設備定價普遍都在萬元以上,但卻沒有能與價格匹配的體驗生态,續航也很糟糕;價格相對低一點的產品,基本上也只能鎖死在遊戲場景下,或者是将功能精簡到單純的聽歌 / 拍攝上,面向更加小眾的人群。
在我看來,如果說上面提到的這些產品是 " 為了實現某種功能而戴在眼前的設備 ",秀肌肉的意義更大一些;那麼今年突然熱門起來的這批 AI 眼鏡,則更應該視作"附帶某些功能的常規眼鏡 ",它們更多強調的是無感佩戴,然後在此之上為用戶添加一些生活中的便利 AI 功能。
我們最近評測過的雷鳥 V3,還有最近發布的閃極拍拍鏡、Rokid Glasses、雷神 AI 眼鏡等,基本走的都是這條路線。
接下來,該看看我們手上這款 40 元智能眼鏡了。
初看 UVC 智能眼鏡,一種似曾相識之感撲面而來,簡單粗暴的相機模組架在一個沒有鏡片的架子上,如果能夠忽略用料上的粗糙,那麼乍看之下,這玩意竟然與 Google Glass 有着一點異曲同工之妙。
(圖源:雷科技)
簡單試戴一下,根據小雷自己的體驗,智能眼鏡的舒适度無非兩點:重量和設計。
重量這塊,UVC 智能眼鏡單鏡框重約 47 克,鏡框上沒有可以嵌入鏡片的設計,因此不用考慮配鏡的可能性了,還好雷鳥 AR 眼鏡的配鏡可以勉強搭配着用;至于版型,因為硬體部分全部集中在機身左側,實際佩戴起來會有一點重心不穩的感覺,而且右耳處有明顯夾頭感,絕對算不上舒适。
我很清楚,蠻多人想知道這款叫 "UVC 智能眼鏡 " 的電子垃圾到底是哪來的,所以我也調查了一下。
首先,搜索 "UVC" 是找不到的,因為 UVC 可不是品牌,這是集成了攝像頭等傳感器的智能眼鏡的統稱,類似 VR(虛拟現實)和 AR(增強現實)這種專屬詞匯,只是該類型產品的行業術語。
幸好,在把產品介入手機後,手機裡的外接設備會顯示出設備名稱,即 "SHGZ01",在愛企查中檢索可知,這是由深圳市看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申請認證的 CCC 產品,最後按圖索骥來到這家公司官網,哒哒——
這不就查出來了嘛!
這是一家專注于智能眼鏡解決方案的供應商,我們手上這款產品就是瓜子二手車直賣網定制,然後因為畫質或者體驗不佳批量退休的產品。
根據官方提供的參數顯示,SHGZ01内置 1300 萬像素攝像頭,素質強于昨晚任天堂發布的 NS2 攝像頭,采用 OTG Type-C 方式連接,沒有内置電池,必須外接手機才能使用。
你們别笑,我可是買了雷鳥 AR 眼鏡的,這種在頭上插着一根電源線的體驗我試得多了。
(圖源:雷鳥)
接着就是體驗部分,SHGZ01 能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拍照和錄像。
由于產品本身就是個正常的外接相機,所以你只要随便在應用商店下載個 "USB 攝像頭 " 之類的應用,就可以自動連接上 SHGZ01,并實時查看到眼鏡當前正在拍攝的畫面了。
實測拍照,最高可以拍攝 4000*3000 分辨率的圖片,效果如圖所示。
SHGZ01 并沒有配備廣角攝像頭,這顆相機感光度一般,邊緣細節比較模糊,遇到明暗反差比較大的畫面,就會出現暗處完全看不清楚的效果,畫質确實不盡如人意。
實測錄像,最高可以設定 FHD+30 幀,但是錄制中會掉幀,只有 720P+30 幀畫質的錄像會稍微穩定一些。
錄制出來的效果,因為沒有防抖能力,行進過程中的錄制呼吸感超強,但起碼白天畫質還是能用的;到了晚上,這玩意遇到高光壓不下來,在壓感光度的時候錄制還會掉幀,那就是完全不可用的水平了。
至于 AI 部分?
其實你随便下個 AI 應用,都能調用這顆鏡頭拍攝的畫面去做識别的,目前基本上市面上的 AI 眼鏡基本上也就強調這個功能,唯有 AI 體驗,可能是這款產品和其他 AI 眼鏡最接近的地方。
最後問題來了,這款產品值得買嗎?
嗯 ... 我覺得得分情況吧。
如果你想買來體驗 AI 智能眼鏡,那這款產品其實沒啥意義,畢竟它本質上就是個 USB 攝像頭,只是架在了一個半成品的眼鏡架上,就連鏡片都裝不了,又怎麼能充當眼鏡來使用呢?
想在盡量低的預算裡,獲得近似于目前 AI 眼鏡產品的體驗,那目前閒魚上有一款騰訊微視與 tonot 出品的 tonot 智能眼鏡,自帶電池、擁有獨立拍照和錄制視頻的能力,價格約 120 元,算是這類產品裡最入門的了。
(圖源:騰訊)
如果你只是需要一個 USB 攝像頭的話,那這玩意其實還挺不錯的。
在保持機身靜止的情況下,SHGZ01 基本可以保持 FHD+30 幀的視頻錄制,而且畫面還挺清晰、對用戶面部的自動對焦速度也不錯,性價比估計會完爆任天堂昨晚發布的 NS2 攝像頭,有這方面社交用途的用戶真可以關注一下。
(圖源:任天堂)
就目前來說,所謂的 AI 眼鏡其實就兩個賣點:
其一,随手拍攝然後上傳社交媒體,這讓用戶頭上長的這顆攝像頭真正有了用武之地;其二,就是将大模型内置到智能眼鏡中,然後借助這顆攝像頭和麥克風,實現更加自然的多模态 AI 互動。
如果你沒有這兩項需求,那麼你完全沒必要考慮 AI 眼鏡,畢竟不管錄像、拍照還是問問 AI,随身攜帶的手機就能包攬這一切功能。
如果你有這兩項需求的話,那麼 …… 我建議大家還是等等,目前國產 AI 眼鏡功能普遍都不算完善,而且小雷覺得,這種東西的價格以後還有下探的空間,這也是決定未來 AI 眼鏡能否普及的重要前提條件。
而在它能實現普及之前,建議大夥還是淺淺期待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