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隐藏式門把手,真實用嗎?,歡迎閱讀。
文 | 王智遠
我以為,只有我遇到此類問題,沒想到這麼多人。
前兩天,在朋友圈吐槽新能源汽車門把手問題,迎來不少朋友共鳴。我說,現在打車時,覺得好像跟不上時代,車門都不知道怎麼開。
有的新能源車,要按一下按鈕再往前拉,還有的設計成斜着的,完全摸不着頭腦;一頓操作下來,沒打開,顯得特别尴尬;用力過猛,司機可能會在心裡嘀咕,覺得我不愛惜車子。
這讓我很困惑:為什麼新能源車企普遍選擇隐藏式門把手設計?
我認為是一場科技感、品牌形象和市場競争的博弈。
傳統燃油車設計早就定型了,門把手這種小細節,就成了打破常規的關鍵。就像當年特斯拉用一塊大屏取代儀表盤一樣,隐藏式門把手成了新能源車的标志。
消費者看到光溜溜的車門,會感到新奇,甚至有點不知所措,但這種體驗反而讓人覺得這車很科技;要是換成桑塔納那種傳統門把手,誰會多看一眼?
這種設計就像新能源車企的 " 入門券 ",不用顯得保守了。
門把手的技術叙事想必你也略聽到一二。雖然工程師們可能承認,隐藏式門把手對續航的提升其實很有限,最多也就省個五到十公裡。
但在發布會上," 降低風阻 " 這個理由聽起來很厲害,現在新能源車都在拼續航,任何能寫進宣傳資料的數據都很重要。
就像當年手機廠商吹噓陶瓷背板散熱多強,雖然用戶感受不到,但參數好看就行。而且,把隐藏式門把手和流線型車身一起宣傳,很容易讓消費者聯想到超跑。花二十萬買一輛 " 平民超跑 ",性價比不是很高嗎?
更關鍵的是,設計本身是市場競争的手段。
新能源車的主要賣點是用戶體驗,傳統車企把燃油車改成電動車,總有點别扭,而隐藏式門把手這種明顯的特征,能立刻吸引消費者。
你去商場展廳看看,路過 BBA 電車,可能分不清是油車還是電車,但看到沒門把手的車,十有八九是新勢力的車,這種設計既避免了和燃油車的直接比較,又讓消費者覺得這車很創新。
不過,這種設計也有問題,在極寒天氣下,隐藏式門把手容易出故障,維修成本還很高,甚至在緊急情況下,可能會影響救援效率。
這不是我瞎說,在小紅書、微博、知乎上有大量用戶吐槽。但是,車企為什麼還堅持用呢?因為願意為科技感買單的消費者,容忍度極高。而且,本來就不想買新能源車的人,車企也不太在意。
所以,小小的門把手,背後藏着新能源車企在品牌塑造、技術突破和争奪用戶心智上的三重博弈。
既然這樣,問題來了:隐藏式門把手或觸控式車門把手的成本,真比傳統機械結構更劃算嗎?
這個問題得分開來看。我查了一下,單從物料成本來說,隐藏式門把手成本是傳統機械結構的 10 倍起步。
拿特斯拉來說,根據外媒報道,Model S 更換單個門把手的費用在 500 到 1300 美元之間;Model 3 的費用是 300 到 800 美元;Model X 更換一個門把手要花 500 到 1400 美元;Model Y 則高達 800 美元左右。
懂車帝上也有不少用戶提到,更換門把手總成費用在 3000 到 5000 元之間。這背後原因是,隐藏式門把手要額外的傳感器、電機和電子控制組件,這些部件的物料成本以千元為部門計費。
問題出在搖桿機械、電子部件上,只換搖桿即可,但問題出在連接到所有搖桿的布線或傳感器上,就不友好了,你得更換所有。
所以,從特斯拉來看,隐藏式門把手物料成本的确高。
那國產車呢?
目前來看,國產車型更換成本呈現兩極分化:中低端車型單個門把手總成的價格大約在 500 到 800 元之間。例如:某 12 萬元級别國產車更換費用約 600 元,這背後得益于國内供應鏈的深度整合。
像寧波拓普這樣的本土供應商,已經把微型電機成本壓低到 35 元 / 個,比進口件便宜了 60%。
但是,這不是絕對的。
有些高端車型的按鍵式電動門,選裝價格能達到 8000 元。它的觸控式車門把手的價格,自然也就跟着上去了,因為為了應對碰撞斷電的風險,車企不得不在門把手裡加裝一個獨立供電模塊。
有個品牌就說,每扇門單獨配一個冗餘電池,成本就要增加 200 元左右。四門車型一下子就多出了 1000 元的開支。
這還沒算上低溫加熱裝置(防止凍裂)、防夾手傳感器這些 " 補丁設計 ",以及比傳統結構多 30% 的耐久性測試費用呢;而傳統機械門把手的成本,其實只要 150 元左右。
還有一點很重要,現在沒有國家強制要求車内必須保留機械把手的政策,有些廠商在設計時,為了安全起見,還是會保留機械把手。
換句話說,車企花了大價錢,裝了兩套系統,這反而違背了 " 精簡設計 " 初衷。
不過,從車企角度看不一樣了,隐藏式門把手單個成本比傳統門把手高,但在整車研發裡,屬于 " 高杠杆設計 "。
傳統車企要改發動機,得花幾個億,而改個門把手既能刷存在感,又能繞開發動機、變速箱這些技術難題;随着供應鏈成熟,這類零部件成本會逐漸降低,說不定最後還比傳統機械結構更便宜。
這跟手機取消耳機孔一樣,一開始被罵,後來反而成了利潤增長點。因此,從消費者角度來看,隐藏式、觸控式門把手沒壞,當然挺好,要是壞了,維修成本真不低。
但從車企角度看,這種設計是短期成本高、長期收益大的 " 聰明選擇 ";那至于最終是否值得呢?還要時間來驗證。
既然門把手問題已經被大家吐槽了這麼久,為什麼車企就不能給個選擇呢?比如:讓消費者選傳統門把手或者隐藏式門把手?
我覺得,表看是設計選擇問題,實際上,背後藏着一堆行業裡的 " 潛規則 ",說白了是一種心照不宣的 " 默契 "。就像飯局上誰都不願意第一個放下筷子一樣,車企們在這事兒上早就形成了一個利益勾連的 " 聯盟 "。
第一層原因:成本問題。
表面上看,提供兩種門把手是多一個選擇,但對車企來說,意味着要重建兩套供應鏈體系,模具得開兩套,生產線得分流,質檢标準也得翻倍,這些隐性成本能把單車利潤吃掉一大半。
關鍵的是,傳統門把手早被新能源車供應鏈邊緣化了。
比如:寧波拓普這種供應商,現在主要生產電動把手用的微型電機,改造生產線的成本,分攤到每輛車上,比重新生產機械把手還便宜。這像讓習慣了做預制菜的廚師去炒小鍋菜,不是做不了,而是太不劃算。
第二層是行業規則,新能源車的科技感早已經和隐藏式門把手深度捆綁了,好比星巴克的 Logo 沒了美人魚,立馬就變路邊攤。
某新勢力品牌高管也曾說過:" 您看這車連隐藏式門把手都沒有,智能化肯定落後。" 這話聽着有點誇張,但确實是行業裡的共識。
這種認知綁架讓車企寧可硬扛用戶的投訴,也不敢破這個 " 規矩 ";就像奢侈品櫃姐絕對不會主動推薦打折款一樣,車企也不想因為裝了個傳統門把手而顯得 " 不夠高級 "。
還一點,我認為是行業的集體 PUA。
所有車企都心知肚明,隐藏式門把手是個 " 毒蘋果 "。但誰要是先松口,誰就成了行業罪人。
有個車企的產品經理算過賬,保留傳統把手,車的風阻系數得多标 0.01Cd,續航裡程得少寫 5 公裡,在大家都拼參數時,這等于自己給自己挖坑。
更可怕的是,競争對手會立刻抓住這點大做文章,把 " 技術倒退 " 做成大字報貼你臉上;消費者哪管你用戶體驗好不好,參數表上少個數字,直接就轉投别家了,這種囚徒困境逼得車企互相架着往火坑裡跳。
所以,這事,我感覺像精心設計的陽謀:
用供應鏈成本問題把車企綁住,用參數把消費者選擇綁住,用認知把審美綁住,最後用沉默把反對者綁住。
除非政策下來強制要求,否則車企們都會默契地維持這個 " 皇帝的新衣 ",畢竟,在商業世界裡,有時,集體犯蠢比獨自清醒更安全。
寫到這,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新能源車門開啟方式,學習成本,該由誰承擔?
汽車制造商?經銷商或者 4S 店?還是行業協會和政府監管機構?又或者直接把責任推給用戶,強調 " 這是科技的進步,你得學着适應 "?
我認為,比起糾結這些,車企更應該認真思考一個根本問題:到底什麼才是為用戶創造真正的價值?
前幾天,我看到一個小道消息說,某安汽車在車門上貼了一個 " 按壓開啟 " 提示貼,每輛車增加 7.3 元成本;聽起來挺貼心,更有意思的是,這家車企還把這項支出包裝成 " 人性化設計 ",寫進了營銷話術裡。
還有某品牌,在門把手凹陷處雕刻了盲文指引,每輛車多花 12 元成本。這些看似為用戶着想的舉措,其實在把用戶教育成本轉化為品牌資產。
換句話說,他們不是真的為了方便用戶,而是為了讓消費者覺得 " 這車很高級 "。
寫這篇文章之前,我特意查了一下各大社交平台,發現 " 新能源車門難開 " 的吐槽數不勝數,這背後暴露了消費者的真實困境:
花幾十萬買車的用戶,要像破解密室逃脫一樣,摸索着找開門機關;可悲的是,70% 的消費者在展廳對比後,還是會主動選擇隐藏式門把手 ,因為怕被貼上 " 不懂科技 " 的标籤。
這種群體性認知綁架,讓用戶甘願支付隐性學習成本。
所以,車企深谙 " 不适感 = 科技感 " 的消費心理,故意把開門方式設計得復雜;比如:特斯拉堅持使用單踏板模式,盡管增加了學習成本,但卻強化了 " 颠覆傳統 " 的品牌認知。
這種策略下,學習成本不再是負擔,而成了篩子;能熟練操作隐藏式門把手的人,自動被歸類為 " 科技先鋒 " 群體,進而產生身份認同帶來的二次消費。
還有更離譜的吐槽說,以後會不會催生新利益鏈條?
比如:推出專門針對電子門把手的車險,把學習成本轉化為保費。要是真有這一天,買車保險可能又要額外增加一筆開支了。想想都覺得可怕。
萬一這種情況繼續發展下去,我們會迎來一個魔幻的現實:學習如何開車門,竟成了現代人的成年禮,甚至變成了一場尋寶遊戲 。
真希望,昨天我看到的段子能快速實現:
出來一個人,像秦始皇統一六國一樣,把新能源車門把手的設計統一下;畢竟,誰也不想每次打車時,都像個新手,面對車門不知道怎麼開。這你受得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