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印度又為自己野心找到一個風口,歡迎閱讀。
出品 | 虎嗅科技組
作者 | 王一鵬
頭圖 | 視覺中國
2023 年,陸奇在《新範式 新時代 新機會》演講中提到,"(真正能做大模型的)中國和美國是全球唯二的有機會的地方,長期機會非常大。"
陸奇沒提印度,應該算是英雄所見略同,因為 Sam Altman 也是差不多的感覺。
2023 年 6 月,Sam Altman 在印度被問及,如果印度團隊花 1000 萬美元能搞出大模型和 OpenAI 競争嗎? Altman 回答:沒戲。
這言論深深刺痛了印度的心,印度第一大商業和金融門戶網站曾發布專文駁斥 Altman(原文标題:《India's LLM race is heating up! Here's a look at who's building what》,譯作:印度 LLM 熱度飙升!來看看誰在幹點啥),并在文章開頭酸酸地寫下這樣一句話:奧特曼似乎瞧不起咱印度大模型的發展前景(seemingly dismissing the prospect of a groundbreaking Large Language Model ( LLM ) emerging from India)。
自此之後,印度對大語言模型的關注和投入,開始高速提升。讓印度真正揚眉吐氣的事件發生在兩天前,1 月 26 日,印度企業家、印度網約車平台 Ola 創始人巴維什 · 阿加瓦爾(Bhavish Aggarwal)創辦的人工智能創企 Krutrim,宣布完成 5000 萬美元融資,公司估值達到 10 億美元,成為印度本土誕生的第一家大模型獨角獸公司。Krutrim 表示,推出大語言模型僅一個月後,該公司的估值就達到了 10 億美元。
雖然對比國内 23 年新增五家獨角獸——智譜 AI、百川智能、零一萬物、Minimax、光年之外(已被收購)——印度國内的 LLM 熱度仍顯不足,但很顯然,繼 2014 年,莫迪推進印度制造業回歸,但計劃受阻後,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然成為印度 " 大國夢 " 的又一宿主。
連續受挫後,印度遇見了生成式 AI
對于在國内孵化出完整的生成式 AI 產業這事兒,印度的興趣極大。這皆是因為其 " 制造業回歸 " 計劃受挫,以及在此過程中,已經把外資企業得罪完了。
2022 年 1 月 5 日,印度财政部發布聲明稱,小米在印度當地的公司存在 " 逃稅行為 ",要求其追繳 2017 年 4 月至 2020 年 6 月間共 65.3 億盧比(約合 8800 萬美元)的稅款。印媒稱,小米上述行為是印度稅務部門在去年年底的一場 " 突襲搜查 " 行動中發現的,還有其他中企存在類似行為。
2022 年 7 月 7 日,印度執法局(ED)發布聲明稱,已突擊檢查了 vivo 及其關聯公司 48 處經營地點,發現 vivo 将約一半的本地營業額(6247.5 億盧比)匯往境外,主要是中國。印度執法局認為,此舉涉嫌違反《防止洗錢法案》(PMLA),因此封鎖了 vivo 的 119 個銀行賬戶,并凍結約 46.5 億盧比(約合 3.9 億元人民币)的現金等資產。
然而這一切都只是開始,據《财經十一人》報道,同期至少有 500 家中資企業在印度遭遇了稅務及合規性普查。
這倒也不是單獨針對中資企業,沃達豐、IBM、保樂力加,都被索債了。印度商業和工業部長戈亞爾稱,從 2014 年至 2021 年,共有 2783 家跨國公司關閉其在印度的子公司或辦事處。翻譯一下,約有 18% 的外企,在移動互聯網發展的黃金七年間,陸續從印度撤離了。
猛,這是印度高新產業發展的核心關鍵詞,先幹掉活得好的外企,再看本土企業怎樣也能吃上肉。可印度自此淪落到了一個極為尴尬的境地:幹掉外企後,印度本土的戰略性產業,并沒有因此枝繁葉茂。同時,印度高新產業的畸形更加嚴重了,比如芯片產業,芯片設計不弱,但代工能力很差。
2018 年 4 月,印度發布芯片戰略,下令印度電子工業部準備在每一個邦都建立一個特大經濟特區,專門搞芯片制造。2021 年底,印度公布了一項 7600 億盧比(約合 100 億美元)的激勵計劃,最高可提供項目成本 50% 的獎勵,希望吸引顯示器和半導體制造商赴印度投資設廠。
尴尬的是,印度芯片代工廠,大多走向了無疾而終的結局 。而據騰訊新聞報道,印度的 100 億美元激勵,居然花不出去,視窗期内只有三家企業報名,最後不得不延長報名時間。
還好,2023 年,生成式 AI 爆發了。莫迪的 " 印度夢 ",終于找到了絕佳的發力點。
黃仁勳在印度的地位
鑑于此前對外資的粗暴行為,以及印度自身在芯片產業的弊端。印度必須在這波 AI 浪潮中,深度綁定一棵大樹,既能為外企起到榜樣作用,也能彌補自身在基礎設施上的虧空。黃仁勳和他的英偉達,就在這種情況下閃亮登場。
2023 年,黃仁勳在 G20 峰會前造訪印度,得到了莫迪的親自接待。
莫迪說:" 我和黃仁勳相談甚歡。我們深入探讨了印度在全球人工智能領網域中所提供的豐富潛力,黃仁勳贊揚印度在這個領網域的進展,對印度人才濟濟的青年人也充滿期待 "。
這一信号帶來的成果,相當顯著。
三天後,2023 年 9 月 8 日,英偉達官宣與亞洲首富穆克什 · 安巴尼的信實工業集團發布聯合聲明,兩家巨頭将通過合作設立超算設施、共建本土大模型,讓 AI 技術更好地為 14 億印度人服務。
英偉達在官網發布這一消息時介紹到,兩家公司将共同打造比當今印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強大一個數量級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NVIDIA 将提供最先進的 GH 200 和 DGX Cloud。由 NVIDIA 提供支持的 AI 基礎設施是電信部門 Reliance Jio Infocomm 進入 AI 新領網域的基礎。Reliance 将為其 4.5 億 Jio 客戶創建人工智能應用程式和服務,并為印度各地的科學家、開發人員和初創公司提供節能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
英偉達非常了解印度,在這則消息的标題中,他們使用了這樣的句式:in India,for India。這恰恰是過去諸多外企引起印度猜忌的核心問題。
投之以桃,報還以李,印度也在關鍵時刻,支持了黃仁勳一把。
此前有消息稱,英偉達的特供版芯片:HGX H20、L20 PCle、L2 PCle,被曝性能折損過于嚴重,國内雲廠商拒絕買單。而英偉達 2024 财年三季報顯示,英偉達來自中國大陸地區(含香港)的收入為 40 億美元,占比總收入 22.4%,為公司第三大市場,據業内人士估計,這次國内雲廠商跳車,将給英偉達造成超過 50 億美元的損失。
就在老黃焦頭爛額的時刻,印度數據中心運營商 Yotta Data Services 宣布已大量訂購 NVIDIA H100 Tensor Core GPU,預計到 2024 年 1 月将有 4096 個 GPU 投入使用,到 2024 年 6 月将有 16384 個 GPU 投入使用,到 2025 年底将 GPU 數量大幅穩定增加至 32768 個。有消息稱,Yotta 在英偉達的總訂單金額已經達到 10 億美元。
這次采購,與其說是為英偉達回血,不如說是強勢站台英偉達—— GPU 不缺買家,你不買,有的是人買。
在更長遠的規劃中,印度始終将超算作為生成式 AI 的發展重心。文章開頭提到的印度第一家 AI 獨角獸 Krutrim ,名字在梵語中意為 " 人工 ",該公司同樣表示還在開發數據中心,最終目标是為 AI 生态系統制造伺服器和超級計算機。這是印度與英偉達,非常明顯的長期合作訊号。
當下,英偉達在利益和戰略上,都已和印度高度綁定。号稱 " 外企墳場 " 的印度,這次鐵了心要以英偉達為核心,補全自己在 AI 產業層面,失落的那些年。
當下,生長在印度的大模型企業
可補全產業,在核心技術上有所突破,又豈是那麼容易。印度當前的技術企業,絕大部分僅涉足 AI 應用,并不涉及模型研發本身。
InMobi,這家生長在印度的、做網盟業務的企業,是印度班加羅爾的第一家獨角獸企業,現在其廣告業務已經遍布全球,尤其是在中國、美國市場,InMobi 的滲透率非常高。InMobi 的願景是投放高質量的廣告,而在移動廣告領網域,AI 是剛性的基礎技術。所以 InMobi 在 AI 領網域的積累也很深厚。
InMobi 在 2023 年 6 月,任命了新的廣告平台 CTO Inderbir Singh Pall,并表示 Pall 将帶領團隊研究機器學習和生成式 AI 幫助 InMobi 适應新的市場動态。值得一提的是,InMobi 和微軟的合作也在深化,并且打算合作深耕中國市場,給百度帶來更多壓力。應該說,InMobi 是一家訓練數據豐富,且非常聚焦大模型行業應用的企業。盡管現在看不到其在基礎模型的動作,但其在 AI 領網域的經驗,很有可能在印度本土,是最深厚的企業。
另外還有一些公司如 Webkul ,已經開始提供大模型的定制服務,而 Webkul 原本是專注于提供電商領網域的軟體研發服務。據其官網顯示,Webkul 已經組建了一支能覆蓋全部主流大模型技術棧的研發團隊,這點與國内異曲同工。
圖片為 Webkul 技術棧,來自 Webkul 官網
與這些企業的發展相匹配的是,2023 年 8 月,據外媒報道,印度聯邦内閣批準了為人工智能、網絡安全和數字技能發展投入 1490.3 億盧比(約合 130.7 億人民币)的計劃。
至于這次投資,會不會又像以往一樣無疾而終,就要留待時間檢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