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大導演,馬上又來一部爛片,歡迎閱讀。
太會搞事情了。
朗 · 霍華德(《美麗心靈》)和馬丁 · 斯科塞斯(《出租車司機》)客串。
塞斯 · 羅根和埃文 · 戈德堡(《菠蘿快車》《黑袍糾察隊》)這對老搭檔擔綱編劇導演。
後者竟然對前輩 " 開炮 "?
起初,Sir 以為這又是一個關于 " 電影夢 " 的自說自話,沒想到是今年以來對好萊塢最狠的一個耳刮子——
片廠風雲
The Studio
都說世界是個草台班子,可草台班子是怎麼搭建起來的?
《片場風雲》告訴你——
草包,從來不覺得自己是草包。
一切都始于,一個叫馬特 · 雷米克(塞斯 · 羅根 飾)的文藝狂當上了制片廠的頭。
他的前一任,因為連續十部電影虧本被炒。
而他,emmm…… 也不像是個來财的主。
為了證明自己。
他立誓,一定要好采頭。
要和著名的飲料品牌合作一部廣告大片,把賺錢擺在首位。
但文藝中年呢,總是有着高瞻遠矚的目标,以及随時跑偏的路徑。
一見到崇敬的大導演馬丁 · 斯科塞斯就邁不開腿了。
對方表示自己有一計——
投資兩億,拍美國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邪教自殺事件瓊斯敦慘案。
你要問了,這和廣告有啥關系?
回答是:這些邪教信徒們在死前大多喝了酷愛牌的飲料。
這植入方式,也是相當魔鬼了。
正常人都會覺得,這是會收到品牌方律師函的程度吧。
然而馬特,當場眼都不眨地拍下了兩億五千萬的預算,還多加一千萬,要求電影必須要冠名為《酷愛》。
他覺得自己和大導演合作,馬上要留名影史。
只有他的下屬,一個個頭都快炸了。
文藝中年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想要的很多,但堅持的很少。
當他帶着這個企劃案去見老板的時候。
他慫了。
他最終還是向老板提出了最開始下屬們給他的折中方案,包括網紅舞蹈和溫情合家歡。
平庸嗎?也許,但廣告效果肯定要比和邪教扯上關系強得多。
老板很滿意,不過——
花了一千萬預算去買馬丁的劇本又要如何解釋?
馬特的解釋簡直不能用機智來形容。
至于他如何在随後的晚宴上,将這個心碎的消息告訴滿懷希望的老馬丁。
又如何看着他心碎。
已經是無可挽回。
而得罪大導演,只是這個初次掌權的愣頭青幹的第一件事。
接下來的幾集裡,他先後搞砸了一鏡到底的拍攝。
又把朗 · 霍華德的自我表達斥為廢片。
甚至還得去追查丢失的一卷膠片。
他似乎做什麼都不對。
他的身份太重,實際經驗又太少,手裡還掌握着至關重要的錢。
導演和工作人員們尊重他,但也只是将他當成個撒錢的花瓶。
在沒有成為負責人之前,他沒有得到重視。
成為了負責人之後,他自己本人依然沒人關心。
馬特委屈嗎?
當然,他滿懷着對電影的熱愛才努力進入好萊塢,努力向上爬。
每一次做出妥協,都有着更現實的理由。
他需要利用制片負責人的身份,來做更多他認為對電影有益的事,因此必須優先保住位置,之後再談其他。
自以為有着很大的權力,到頭來在上司和執行者之間兩邊受夾板氣。
他剛剛當上這個新職位,就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尴尬處境。
他試圖成為的自己,和好萊塢體制下妥協的自己。
天差地别。
他的理想,他的野心,想要從媒體口中的蠢材變成天才的指望,最後統統讓步于 " 能不能賺到錢 " 的疑問。
就像港片曾經的大導演楚原,對他的弟子王晶曾說過的那樣:電影怎麼拍都沒有錯,只有一個錯,那就是不賣錢。
從這個角度而言,《片廠風雲》是一部某種意義上的 " 體制内 " 職場劇。
它的喜劇感,不只是來自于看一個愣頭青橫衝直撞出洋相。
而是一個理論家終于上手實操時所面臨的錯位。
馬特不是單純的新人,他在大陸影業做了二十多年,也出過一些成績。
但麻煩就在于,他還想 " 表達 "。
工作已經夠頭疼了,但如果你要給工作加上一份理想,那很可能收獲的是加倍的頭疼。
因為現實會一次次告訴你,那行不通。
在已經定好的工業鏈條上," 有想法 ",帶來的也許是延期和破壞。
舉個例子,在第二集中,馬特堅持要來探班一場一鏡到底的戲。
盡管好友已經勸阻過他,認為他的到場只會帶來負面效果,他卻執意要去。
結果當然不出所料,出于尊重,也出于想要更多投資的讨好。
片場的每一個工作人員都在由着他來,忍耐他一次又一次地提出一些無用的小點子,甚至還采用了其中一個。
可是,他的出現對拍攝毫無幫助,反而由于他的存在,無限地拖慢了這場一鏡到底的拍攝進度,最終也沒能拍成這場戲。
當導演終于忍耐不住對他發飙時,他也只能就此離開。
然而,真正到了需要他就電影說些什麼的時候。
他又慫了。
因為他不敢去跟朗 · 霍華德說,新片的最後四十五分鍾對觀眾毫無吸引力,只是導演的自我感動。
發現了嗎?
當他試圖談藝術時,人們都在跟他談商業;當真的有導演想跟他談自我時,他卻只能和人談市場。
多荒誕,又多悲哀。
誠然,馬特有着精确的電影直覺和文藝判斷,也一步步爬到了高位。
但。
他有能力,可不足以征服所有人,他有地位,但權力不來自于自己,他背靠着龐大的制片廠,可這體系也把他裹挾其中。
他不可能去真正反抗一個賦予了他權力和地位,并且自己已經付出了一生努力的體系。
更何況,當前的行業生态,已經是各位創作者在多方妥協,盡力調和後的結果。
貿然的改變,只會帶來更劇烈的震蕩,然後把原本還能勉強運轉的生產線再度拖累。
最好的舉措就是什麼都别做。
在六集裡,有一幕極其動人。
第一集末尾,馬特和朋友薩爾躺在家裡,望着眼前螢幕上放着的《好家夥》。
就在不久前的晚宴,馬特還親自向馬丁 · 斯科塞斯宣布了他的創意被買斷。
讓老頭子直接痛哭失聲。
轉頭,他就和薩爾一起,對馬丁的才華無限贊美。
個人的理想,終究要讓位于市場邏輯,有時,那也只是來源于上層的個别人的好惡而已。
在劇裡,有一句很有趣的話:
這部劇,就是 Apple TV+ 投資發行的。
換言之,這是流媒體視角下,對傳統制片廠制度的一次觀察。
雖然看起來像自吹自擂,但事實上,流媒體投資的原創劇集制作,早已成為了大量優質影視内容的來源。
在迪士尼、華納、漫威這類傳統的大制片廠變得保守,拿着舊有的 IP 一拍再拍時。
網飛,蘋果這些流媒體所投資的原創劇集,正在一步步地收割市場與獎項。
舉例來說,馬丁 · 斯科塞斯還真有一部作品是與蘋果流媒體合作的。
2023 年的作品《花月殺手》。
派拉蒙影業與蘋果流媒體共同參與了影片的發行。
而它也确實在隔年的奧斯卡上拿下十項提名。
而另一部完全由蘋果發行的流媒體電影《健聽女孩》更是直接拿下了 2022 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
相反,無論是漫威還是華納,它們拿出來的商業 IP 中最掙錢的無疑是超英片。
可華納對 DC 電影的拍攝規劃和商業表現已經被群嘲良久,漫威的作品在一部接一部的二線英雄傳記作中越來越疲軟。
迪士尼更不用談,新版《白雪公主》和《小美人魚》,沒上映就引發群嘲。
連 " 炒冷飯 " 這個議題本身都變成了老生常談的話題。
流媒體運營商們信奉的高投入,低幹涉的運營方式,也似乎印證了好萊塢傳統制片廠那一套的逐漸過時。
所以,在 " 敵台 " 的關注下,好萊塢呈現出了一種什麼樣的态勢?
一切都被解構,剩下最赤裸的利益計算。
焦慮、僵化、場面話大于真話、妥協大于個性。
制作人們完全不明白《芭比》為什麼能成功,只覺得我們随便也能復刻。
馬特試圖說服下屬選擇斯科塞斯的理由居然是這片子能對标《好萊塢往事》。
對多元化的理解僅限于 " 主角不是白人 "。
他們有着對制作電影這件事本身的熱情,但創意已經枯竭。
進入行業的初衷早已變化,連拍一部山寨版的作品都要請原導演來執導。
日薄西山。
好萊塢已經不再是那個光芒萬丈,随時都能產出優質作品的電影聖地了。
制作人仍然掌握着生殺大權,但他們也必須遵從市場的反饋。
在無法預知反應的時候,寧可出產無味的中庸作品。
也絕不率先嘗試新的點子,因為那意味着可能的颠覆。
這是一個創意的墳墓。
歸根結底,《片廠風雲》諷刺的,絕不僅僅是一個犯蠢的自大狂在片場橫衝直撞。
也不只是資本對藝術性的破壞和創造力的扼殺。
讓我們重新想一想。
回到開頭,難道其他的片場員工們,在入行的時候,不是抱着對電影本身的熱愛嗎?
進入這個行當,又真的有誰是對電影毫不關心的呢。
但終究,這不是單打獨鬥的年代。
體制下的工業流水線已經建成良久,即使它搖搖欲墜,只在間歇性地出些好作品。
要實現雄心壯志,首先得祈求這個鏈條的運轉一切順利。
而順利的最大要務,就是最好不要和鏈條上的任意環節有過大的衝突。
但,若是這樣,那更大的機率,是產出又一部平庸甚至爛俗的電影。
《片廠風雲》從頭至尾都在解構的,不僅是好萊塢的神聖性。
也是電影工業本身的專業性。
制片廠制度下,做一個保守的共謀者顯然比颠覆者要有利得多。
人人都知道屋子裡有一只大象,但所有人都假裝沒有看見。
到最後,大家只能一起擺爛,偶爾假裝心懷理想。
想拍一部電影,簡單。
想拍一部好片,需要努力。
想拍出經典,給影史增添新的一頁?
你需要的,是做個好夢。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摩卡夫卡布奇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