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字節需要新的“大力”,歡迎閱讀。
慢下來了。
崇尚 " 大力出奇迹 " 的字節似乎正在改變這一策略。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字節一改過去的激進,不再奮力秀肌肉,而是開始做 " 減法 "。
1 月 10 日,有消息稱,字節跳動将拆分旗下懂車帝成為獨立公司,随後,字節證實此事,稱注冊成立獨立公司是基于業務正常發展的需要。
企查查顯示,懂車帝關聯公司北京懂車帝科技有限公司近日發生了工商變更,大股東由今日頭條有限公司變更為廈門懂車族科技有限公司,持股 100%。
懂車帝是一款汽車資訊產品,來源于今日頭條的汽車頻道,由字節跳動商業化部門孵化,2017 年上線獨立 APP。
對于懂車帝的獨立,字節方面的人表示,是基于業務正常發展的需要。也有市場觀點認為,獨立後的懂車帝或将引入外部股東,或将指向上市。
大約一個多月前,字節出售了曾重金投入且被寄予厚望的遊戲業務。
如果将時間拉長,就不難發現,字節此前還放棄了金融、社交、教育和智能硬體等多項業務。
在 2023 年初的字節年會上,字節 CEO 梁汝波曾提出,全年目标是 " 聚焦 " 和 " 務實 ",現在看來,選擇 " 瘦身 " 可能是為了更好地 " 務實 "。
" 瘦身 " 的背後,這家一直以來敢于打破規則,也喜歡大殺四方的互聯網大廠,似乎正在放慢腳步,應對增長放緩的現實。
01 持續收縮業務
字節最近兩年一直在做減法,收縮了不少業務。
就在一個多月前,字節果斷 " 處置 " 了遊戲業務,朝夕光年的部分業務原地解散,另外部分業務需在 3 個月之内找到買家,之後再出售。
對于已上線的且表現良好的遊戲,會在保證運營的情況下尋求剝離;對于尚未上線的項目,除少量創新項目及相關技術項目外,均會關停。
這可是字節曾經非常看好,也投入了大量資金和人力的業務。從 2015 年開始調研,到 2017 年在抖音成立遊戲内容中心,再到 2019 年正式推出遊戲品牌朝夕光年,并一度将朝夕光年列為字節大事業群之一。
為了遊戲開發,字節曾經不斷從其它大廠高薪挖人,有媒體統計,字節在遊戲業務上,五年砸了 300 億元。就是這塊下了血本的業務,突然就放棄了。
前不久一項有關遊戲行業的政策出台,給所有遊戲公司澆了一盆冷水,這讓字節舍棄遊戲的行為看起來多了一重合理性,但字節舍棄的業務遠不止遊戲。
就在舍棄遊戲業務前不久,字節砍掉了收購的 VR 部門 PICO。
2023 年 11 月 7 日,PICO 内部發布通知,對組織架構進行調整,優化大部分員工,涉及市場銷售服務、Studios、視頻、平台業務等團隊。VR 與遊戲迭代有相近之處,皆以内容為王,短時間内可能很難帶來可觀收益,也很難短期内收回成本。
有媒體測算,過去兩件,字節對 PICO 的投入超過了 100 億元。而且 VR 曾被看作承載了字節未來科技亮點的重要載體,這次突然舍棄令外界感到非常意外。
2023 年初,字節對旗下房產業務幸福裡也采取了收縮策略,退出線下交易、回歸線上業務,小麥房產整體轉讓至房產經紀公司麥田。
緊接着,字節的線上醫療問診平台小荷健康被傳将關停 APP,相關功能轉移到抖音。
字節方面當時回應稱,小荷團隊并未并入抖音,只是業務線向抖音靠攏、負責抖音醫療垂類内容運營工作。
但後來的事實說明,字節對小荷健康的支持力度不斷減弱,并于 2023 年 4 月 28 日終止了所有病友群、官方企業微信賬号的運營。
更早以前,字節還舍棄了另一塊重金投入的教育業務。
2021 年雙減政策發布後,國内不少在線教育平台紛紛調轉方向或直接裁撤,字節也未能幸免,2021 年 8 月就傳出字節的教育業務板塊大量裁員。
直到 2022 年 2 月,字節旗下大力教育的四大在線教育業務 "GOGOKID"、" 你拍一 " 和 " 清北小班 " 和 " 湯圓英語 " 均發布了停運公告,字節的教育業務走至盡頭。
同樣在 2022 年初,字節裁撤掉了戰投部門,除少數員工轉崗至業務線外 , 其餘人悉數離職,這一度讓投資圈感到震驚。
字節 2014 年開始涉足投資領網域,先是圍繞短視頻和内容等核心業務進行布局,之後拓展到教育、電商、金融、文娛和企業服務等多個領網域。
更早以前,字節還收縮了證券業務。
字節早年對證券業務充滿野心,2019 年底字節内部孵化的松鼠證券正式注冊成立;2020 年初海豚股票開始内測互聯網券商開戶和交易功能;2021 年 3 月,字節上線了名為 " 恒星證券 " 的券商服務,以期實現金融業務上的多點開花。
但不到一年,字節的證券業務幾乎全線退出。
如果說教育和房產業務的收縮,更多是因為大環境和行業風向發生了轉變,那麼其他一系列業務的收縮,則是字節因為經營不力而主動舍棄。
02 新業務缺少想象力
按照字節 CEO 梁汝波的說法,字節 2023 年的目标是 " 聚焦 " 和 " 務實 "。
現在看來,字節一邊通過收縮戰略,不斷舍棄一些經營得不太好的業務,一邊聚中力量,在重要業務板塊上發力。
本地生活服務是字節除了直播電商之外重要布局的賽道,但到目前為止,字節在本地生活上的拓展并不順利。
2023 年,字節的本地生活業務曾經一度在到店和到家兩個方向之間搖擺,經過幾番調整後,逐步傾向選擇到店服務。
外界也能明顯感受到字節的戰略糾結。比如 2023 年 6 月,對于外界風傳的抖音将要上線外賣業務,抖音生活服務辟謠了外賣業務全量上線的消息。
随後又被爆出放棄 1000 億元的 GMV 目标,将主要目标改為嘗試用更多方式跑通業務流程,後來又把業務聚焦到 60 元以上套餐。
戰略糾結的背後,是抖音在本地生活領網域有着先天的短板,比如在物流配送方面,抖音是缺失的。
盡管抖音有着流量方面的先天優勢,但外賣業務不只是流量生意,跟美團和餓了麼比,抖音也缺乏 " 主動點外賣 " 這樣的貨架消費場景,所以做到家服務并無優勢。
相比之下,以團購為核心的到店業務可充分發揮直播間的流量聚集優勢,習慣 " 囤貨 " 的抖音用戶也可以順便囤券,抖音做到店服務更合适。
即便抖音明确了以到店服務為主線,但面對美團這個在外賣領網域的霸主,壓力也非比尋常。
自 2023 年二季度開始,抖音本地生活就與美團在到店場景展開了激烈的攻防大戰,出招也都比較狠,抖音瘋狂加大補貼力度,美團押寶直播業态。
抖音在用美團的方式對付美團,美團則采取抖音的方式狙擊抖音,可以說是知己知彼,互相偷師。
一番激烈厮殺後,美團團購直播取得了一定成績。
自 2023 年 7 月在 APP 首頁上線固定直播入口、推出多場 " 神券節 " 直播以來,相關業務的營收、交易用戶數擺脫了 2023 年上半年的下滑趨勢重拾增長,三季度本地商業傭金收入激增近 30% 至 210 億元。
抖音的補貼和投入也取成了一定成效果,入駐的商家和 GMV 均大幅增漲,也正在慢慢蠶食美團到店業務的地盤。
但在本地生活領網域,抖音終究不是美團的對手。
久經沙場的美團曾經熬倒過很多對手,也有着打持久戰的實力,在本地生活服務領網域深耕多年,精細化運營,這些都是抖音目前缺少的。
抖音能搶走美團的一些到店份額,但很難衝擊到美團的到家業務,而到家業務才是美團的核心業務。
目前來看,字節在本地生活的進展不盡人意,年中甚至傳出抖音會放棄外賣的消息,不過,抖音生活服務相關負責人表示,此信息不實,抖音團購配送業務正常開展中。
字節發力的另一塊業務是 TikTok,即字節的海外短視頻業務,但這塊業務在海外進展不順,業績增速也不如預期。
TikTok 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是廣告業務,2022 年 TikTok 廣告業務的增長勢頭有所減弱。
據報道稱,該公司此前預計 2022 年廣告收入至少可達到 120 億美元,但到了當年 9 月,TikTok 首席執行官周受資将全年收入目标下調 20%,調降至 100 億美元左右。
TikTok Shop 最早進入的印尼市場,是東南亞最大的電商市場之一,也是 TikTok 電商發展最好的單一市場。據公開數據,2022 年 TikTok 的東南亞電商市場中,印尼站貢獻了 25 億美元的 GMV,占比近 60%。
但 2023 年 9 月底,印尼貿易部發布了禁令,10 月 4 日 TikTok 關閉了印尼的 TikTok Shop 業務,直播間的小黃車和 shop tab 也不得不下線。
此舉不僅讓 TikTok 在印尼本地受到影響,還在東南亞地區引發連鎖效應,根據公開報道,越南、馬來西亞等國也正在評估類似政策。
2023 年 10 月 5 日,越南公布了對 TikTok 長達近五個月的調查,當局認定其違反了電子商務、信息安全和兒童保護方面的法律。
另外,現在跨境電商領網域對手林立,競争激烈,不僅有阿裡巴巴和 SHEIN 這樣的老對手,還有拼多多旗下的 Temu 這樣的新對手,對 TikTok 來說,壓力重重。
03 增速正在放緩
在所有互聯網大廠中,字節是很有個性和衝勁,增長也非常快的後來者,也是令傳統大廠時時感到威脅和不安的新闖入者。
早年,市場看到今日頭條是做資訊和内容的,認為字節的最大對手是百度。
後來,市場發現抖音短視頻做得好,而且字節還大力布局教育、文娛、遊戲等業務,認為字節的對手是騰訊。
再後來,抖音的直播電商做得風生水起,市場又發現,字節的對手是阿裡和京東。
不管怎麼說,一直以來,字節的進攻性和殺傷力都很強,業務邊界相對模糊,在多個不同領網域都充滿極大的野心。
過去很多年,字節都是騰訊的勁敵,在短視頻領網域,更是讓騰訊這個老牌互聯網大廠也一改往日的穩健風格,多次調整戰略,甚至不得不采取跟風的方式,來應對字節的競争。
在外人眼中,張一鳴就是想将字節做成一個突破商業史邊界和格局的超級公司,靠着 " 大力出奇迹 " 的打法,四處出擊,野蠻生長。
剛剛過去的 2023 年,盡管字節也經歷了一些風波,收縮了不少業務,新業務進展也不盡人意,但收入終究超過騰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