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此等Ⅲ級片,封殺就太可惜了...,歡迎閱讀。
相信各位都看過新聞了,巴厘島命案,印尼警方在經過多日的調查後,召開了新聞發布會。
調查結果通報如下——
我們對 31 名相關人員進行了調查,從我們進行的一系列調查和法醫提供的檢驗證明,我們得出結論,死者程某先是被李某殺死,後李某自殺。
将該案件定性為 " 激情殺人 "。
針對此,外界有很多不同的聲音,評論區快要被" 不可思議 "四個字給刷屏了。
對此,廠長個人認為,對一些事情我們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不能斷然地去否定它。
人心難測,現實中什麼樣的狀況都有可能發生。
畢竟,把時間往前推 24 年,還有更離譜,更令人乍舌的——
《溶屍奇案》
一直以來,生活就是影視作品的 " 題材庫 ",尤其不少離奇案件,被搬上了熒屏。
觀眾因此可以窺探,隐藏在軀殼下的,人性的醜陋。
早年的香港,就拍過不少。
例如《人 · 肉 · 叉 · 燒 · 包》系列、《三狼奇案》、《霧夜屠夫》...... 其中本片鮮少被提及。
然而 ......
看過的人無一例外,稱其是童年陰影。
就連擔任男主的吳鎮宇,也直呼它是自己拍過的所有電影裡,最不敢讓兒子費曼看的一部。
故事原型,是上世紀 90 年代發生于香港的 " 空姐被溶屍案 "。
繁華熱鬧的街區,無人在意哪棟房子裡,會發生什麼樣的事兒。
直到一群孩子在踢足球的時候,不小心把球踢到了一獨棟臨街小樓,一樁令人毛骨悚然的兇殺案,才浮出水面。
是的,這房子裡的氣味太難聞了。
孩子,包括周圍的鄰居,很難不警惕裡面有東西。
經過警方的勘查,在衛生間的箱子裡,發現了一滿箱的化學藥水。
試着用工具攪一攪,出現了未被溶掉的白骨。
警方當即就拘留了房屋的主人汪德明,及其現女友凱蒂。
經兩人交代,死者名為布倫達,是汪德明的前任,案發當晚三人之間發生了矛盾,于是兩人害死了汪德明。
而經鄰居提供線索,當晚确實聽到了兩個女人的吵架聲。
于是,法院裁定二人為死刑,媒體形容他們為一對惡毒的男女。
可以說,本片一反常态,沒有像很多同類型電影一樣,最後再揭曉惡魔,或是展現惡魔的兇殘。
而是開始就有了定論。
其實,這并非是導演的巧思,而是現實如此。
該案件之所以被稱為是香港十大奇案之一,有兩個原因——
一是作案手法極其惡劣。
正如片中所呈現的,案發過程在推理中被真實還原,被害人先後遭受了鈍器砸頭、溺水、溶屍。
慘無人道!!!
本片也因直白呈現這些鏡頭,被定為Ⅲ級。
二是案件的真相,看似簡單,實則撲朔迷離。
所有人都沒有想過,這對 " 狗男女 " 黃大衛和餘玲不服判決,力争上訴,然後竟然成功了。
在後續的審判中,他們全盤推翻之前的供詞:
黃大衛稱自己沒有殺人;
餘玲則攔下所有罪行,只是,她不是謀殺,是誤殺。
經過一番論證,最後法院宣判,男方因證據不足,只有妨礙死者合法下葬罪名成立,且因在等待重審的過程中,已經服滿了刑期。
最終,黃大衛被當庭釋放。
而對餘玲的判決,則由故意殺人改判為誤殺,刑期 2 年。
更為人議論的是,黃大衛本人在監獄等待審判的過程中,還與獄中的一位女警戀愛結婚。
該名女警更是在最後的審判中,當庭下跪,聲稱丈夫是冤枉的。
黃大衛
講真,抛開事實等因素,單看這事情走向,簡直魔幻至極。
本片的導演,作為見證了全過程的香港人,在警局等地搜集了相關資料,還原了其中諸多細節。
只是,在他的鏡頭裡,男主到底是不是兇手,不知道,但可以肯定,他是個會操縱人心的變态。
這一操作,招來了黃大衛的不滿,他發起訴訟,以至于本片差點兒被停映。
能看出,本片是存在争議的。
作為觀眾,我們只能看到鏡頭裡的故事。
但坦白講,即便抛開幕後的這些,它也甩掉同類型一大截。
愛看香港老電影的朋友知道,香港奇案題材,一度和 SQ 片挂鉤,用各種女星暴露的畫面,變态的騷操作來吸引觀眾的眼球。
本片不同,擔任男主的吳鎮宇,把兇殘的變态演活了。
他時而是溫柔的情種;
時而露出爪牙,兇狠的一批。
他最經典的一個鏡頭是,他隔着玻璃,和前來探視的女人,達成精神上的交融。
尤其他那句台詞——
我沒有宗教信仰,但我相信法律。
簡直是神來之筆。
不過,最神的還是拿下金像獎最佳劇本的三位編劇。
他們在現實和藝術之間做到了平衡,既帶來很好的觀感,又以開放式的結局,引入深思。
案件只是個引子,劇情側重點在于 1 男 3 女之間的糾葛。
種種迹象表明,汪德明是個利己主義者。
為了讓自己達到目的,他可以演戲,做任何事情。
當他吃喝嫖賭,欠下一屁股債。
他便在前女友身邊搖尾巴,甜言蜜語說盡,讓她替自己還債。
當他厭煩了,花心病犯了。
他便勾搭着雪莉,一起嗑藥,嗨上天。
以他的德行,怎麼會和雪莉如此黏人的妹子長久在一起,于是,他又在前任面前示愛,把她領回家,以此逼走雪莉。
也因此,片中有了雪莉為汪德明掩護的情節。
随着劇情進展,後續又出現了一個女人。
凱蒂原本是雪莉的對口幫扶社工,她眼看雪莉在獄中想念到汪德明到發瘋,身為一個同樣為情所困的女人,她狠狠的共情了。
于是,她跑去找汪德明,質問他為何不回復雪莉給他寫的信。
誰知,凱蒂這個戀愛腦,瞬間成了汪德明的囊中物。
他對她,先是替她解圍工作上的不順。
接着注意到她失落的表情,從情緒上關心。
然後他為她講述自己的感情故事,把自己塑造成夾在兩個女瘋子中間,進退兩難的弱者。
最關鍵的一步是,以退為進。
汪德明在對凱蒂表露心意後,迅速收手,再又表達強烈的追求。
營造出一種明知我配不上你,但我又忘不掉你,一定要抛開所有世俗和你在一起的感覺。
面對如此套路,顯然,雪莉招架不住。
兩人不僅在獄中舉行了簡單的結婚儀式,她還成為了幫汪德明上訴的主力軍,并且在最後審判上,說出了如此離譜的毒誓——
當然了,看到最後,你會發現,最 " 震撼 " 的是案件的審理過程。
在重審階段,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陪審團。
然而,陪審團卻是由一群沒有專業法律知識、随機選中的人組成的。
他們中,有的敷衍了事,想趕快結束,好回去賺錢;有的很負責,一次又一次的推理,一次又一次的推翻,無法達成共識。
在他們的助力下,汪德明的訴求得到了滿足。
雪莉也憑借 " 默契 " 地配合,得到了最輕的判決。
此時,故事戛然而止,打出一行小字——
根據香港法律,任何上訴成功者,均不可再被以同樣罪名起訴,除非自認有罪,并要有足夠證據證明自己有罪 ......
可以說,本片情節一波三折,絲絲入扣。
既滿足了觀眾的獵奇心理,又演繹了一出 " 羅生門 ",影射了人性以及社會。
講真,從電影到現實,它都配得上一個 " 奇 " 字。
對于奇聞奇事奇人,咱們大家都饒有興趣。
但,正如一則評論所寫的——
每個人總是講述對自己最有利的事件經過,真相除了事件的當事人,其他人根本無從知曉;
而真相,也可能只是通過某些所謂的證據推斷出來的假相。
身為局外人,還是不要人雲亦雲,妄加評判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