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何小鵬:在下不才,要教德國人造車了,歡迎閱讀。
出品|虎嗅汽車組
作者|李文博、周到
編輯|周到
頭圖|何小鵬微博
如果有一台德國品質 + 中國智慧的純電車放在面前,你會動心嗎?
對不起,我知道你想動心,但先别動心,看完這個小插曲再決定:
7 月 12 日,虎嗅收到一封來自小鵬汽車的溝通函。文中提到,虎嗅在前一天的推送文章《只有比亞迪,才能救奧迪?》中,建議在中國電動車市場玩不轉的德國奧迪,直接收購中國小鵬,增強競争力。
這友好而中肯的建議,在小鵬汽車看來,是 " 明顯輕蔑及嘲諷的口吻 ",直接指名道姓地将我司企業品牌,置于明顯低等與廉價的地位,給消費者造成嚴重誤解,屬于嚴重惡意的企業名譽攻擊,是負面诋毀與侵權。
但誰曾想,才半個月不到,所謂的 " 诋毀 " 就部抽成了真。
7 月 26 日,總部位于沃爾夫斯堡的德國大眾汽車集團宣布,與來自中國的智能電動汽車制造商小鵬汽車達成技術框架協定,在合作的初期階段,雙方計劃面向中國的中型車市場,共同開發兩款大眾汽車品牌的電動車型。
這兩款專屬于中國市場的新車将補充基于 MEB 平台的產品組合,并計劃于 2026 年走向市場。作為長期戰略合作的一部分,大眾汽車集團将向小鵬汽車增資約 7 億美元,收購小鵬汽車約 4.99% 的股權。
咱村的鵬子,出息了
人人都知道中國智能電動汽車出息了,但誰能想到,中國智能電動汽車已經出息到,讓外國汽車公司心甘情願花大錢買技術的階段了。
而且,這外國汽車公司的老家,還是汽車的發源地——德國。
協定不長,重點不少,我們來劃一下:
首先,大眾汽車對此次合作規格的定調非常高,是一場" 長期戰略 "。
這意味着在未來五年,将有更多的 " 大眾牌、小鵬心 " 電動車,出現在大眾門店裡進行銷售,它們有可能被命名為" 大眾 ID 鵬 "或" 大眾 ID 9 何小鵬籤名首發版 ";
第二,你三年後能買到的,是兩台中型 SUV 。
考慮到大眾純電中型轎車 ID.7 還沒在中國正式開賣,南北大眾對 ID.7 寄予厚望,且給予了大量資源傾斜,再結合 2026 年的上市時間,這兩台中型車有極大可能是挂着大眾标的第三代小鵬 G6 和 G6 變種 ;
第三,這兩台車雖然懸挂大眾标,但終究是外姓,自然不能損毀正房,即現有合資公司,特别是話語權非常強勢的一汽 - 大眾的利益。
" 端水大師 " 大眾集團非常有智慧地将其稱為 " 補充基于 MEB 平台的產品組合 ",這下就算一汽大眾想原地打滾,理由也不夠充分;
最後,這兩台車是中國市場 + 大眾品牌專屬,暫時不會對大眾集團内其它汽車品牌進行技術輸出。
那些眼巴巴等着 " 保時鵬 "、" 賓鵬 "、" 蘭博基鵬 "、" 布加鵬 ",甚至是 " 斯堪尼鵬 " 的人,這邊建議先洗洗睡。
有不明真相的網友評論此次合作,是大眾 " 躬身 " 愛小鵬。我不同意這種說法,按照雙方當下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和現有技術能力,很明顯是小鵬 " 大發善心 " 地給大眾指一條活路。
為什麼這麼說,兩個理由。
首先,大眾 ID. 系列電動車,尤其是赫伯特 · 迪斯親自督戰 ID. 3,雖然貴為海外汽車品牌電動化轉型的标杆之作,但在中國市場的表現,連比亞迪海豚的尾燈都看不見。
從 2021 年開售至今, ID. 3 的最高月銷量是 2022 年 7 月的 4611 台,最低是 2022 年 2 月 1012 台,長期徘徊在 2000 台左右。今年上半年, ID. 3 總共賣出了 13665 台,是比亞迪海豚 6 月銷量( 26408 台)的一半。
就在 7 月初,為了提振銷量,ID.3 還打出了 3.7 萬元的降價牌,現在你可以用新史低 12.59 萬元,購買 ID.3 了。
用降價換銷量,對品牌來說是 " 飲鸩止渴 ",大眾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盡管電車時代的大眾在中國人心中,不像油車時代那麼 " 高級 ",但再這麼自降身價下去,可能真要滑落成 " 雜牌 " 了。
現在的大眾,迫切需要一個能穩住品牌号召力下降的 " 支點 "。本土的小鵬,作為 " 上山的人 ",雖然大腿還在增肌,但支棱起 " 下山的神 " 大眾,還是綽綽有餘;
其次,如果只從車的維度,駕駛、調校、NVH、三電、制造考量,大眾 ID. 系列電車,是無可争議的" 一台好車 "。
但 " 這台好車 ",恰恰在當下中國智能電動車用戶最看重的智能,即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方面,暴露出了大眾從上到下都沒有預料到的能力短板。
比如 " 搭線刷機 ",是為了讓車獲得 OTA 能力的史詩級名場面;比如車開一半螢幕無緣無故地黑了,只能一邊求佛一邊把車靠到路邊;再比如新車從開上路的那一刻就連不上網,車主只能肉身前往 4S 店,在大眾售後高級技工匠人之手的協助下,線下重啟。
究其原因,是大眾集團軟體公司 CARIAD 的持續無能,讓大眾 " 不止于車,止于車機 "。
與 " 工服是格子襯衫 " 的小鵬汽車合作,讓一直用腳寫軟體的大眾,有了 " 最強之人已在陣中 " 的底氣。正如何小鵬所言:" 自小鵬汽車成立以來,我們一直堅持全棧自研電動汽車平台以及車聯網和自動駕駛軟體,我很高興能為雙方的戰略合作貢獻我們的技術專長。"
你可以吐槽小鵬汽車的外觀審美有待提高,但你必須尊重小鵬汽車在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領網域的技術實力。
雖然 " 大鵬 " 雙方都對合作前景抱持樂觀态度,但只要眼不瞎,都能看出這次合作,擺在台面上的危險。
首先,大眾是一家航母級汽車公司,走得是 " 早請示,晚匯報 "," 出事先甩鍋 " 這條大公司最常見的決策路徑。小鵬是一家互聯網基因濃厚的科技公司,走得是 " 同學 "、" 畢業 "、"OKR" 的垂直管理體系。
雙方在公司文化和決策鏈路上,不能說是背道而馳吧,也得說是毫不相幹。這就像一位 " 萬紅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 的實戰高手,與一位耿直善良的情場新手極限拉扯,誰把誰玩弄在股掌之中,你肯定比我清楚。
其次,為了彌補軟體能力的不足,大眾已經内服外用了不少猛藥:對内,組建 CARIAD 子公司;對外,與地平線成立合資公司。且南北大眾合資公司内,都分别設有軟體團隊,應對日常需求。
如今又引入了小鵬,除了内部啟用 " 賽馬 " 機制,競争上崗外,我實在想不出更高效的工作辦法。
當然,大眾還可以繼續熟練地扮演 " 端水大師 " 的角色,只是再這麼端下去,猛藥怕是要變蒙藥,這碗已經見底的水,距離幹透也不遠了。
不過,就算和小鵬的合作最終沒有達成預期效果,造出來的車中國人還是不買賬,大眾也還是赢了:
這是一次在資本市場上成功的風險投資,從股票收益來看,賺麻了。
别讓上汽跑了
相比 " 大鵬 " 的錯綜復雜,奧迪與上汽的合作,就簡單多了。
總結下來,就是奧迪利用智己的平台,推出全新電動車型,進入此前在中國尚未覆蓋的細分市場。
這會是些什麼車呢?不難推演。
在中國,奧迪正在銷售的純電車型包括 Q2L e-tron、 Q4 e-tron、Q5 e-tron 、e-tron Sportback 、e-tron GT quattro 、RS e-tron GT ,加上即将登場的 Q6 e-tron。奧迪尚未覆蓋的純電細分市場,就是中大型轎車和大型 SUV 。
軸距 3100 毫米的智己 L7 ,可以拿來直接套上奧迪外殼和内飾,一台指定要涼的純電中大型轎車,躍然紙上。
軸距 3060 毫米的智己 LS7 ,直接拿來當大型 SUV 吧,也不是不行,畢竟這個軸距已經比油車奧迪 Q7 還長,距離寶馬 X7 和理想 L9 這樣标準的大型 SUV 超過 3100 毫米的軸距,也沒太遠,稍微施展下大眾最擅長的 " 拉皮術 ",就齊活了。
不過,奧迪與上汽在平台、車型上的合作,不讓自己變 " 雜牌 ",只能算第一層。借此機會,讓上汽奧迪這個可能是中國最荒誕的合資項目,稍微具備一點合理性,是第二層。
深度綁定上汽集團,讓自己在中國更有底氣,不被強勢的一汽奧迪手拿把掐,才是這項合作的第五層。
在中國,奧迪不缺另一半,缺的是一個聽話的 " 另一半 "。當年花了 1877 天才赢得奧迪芳心的上汽,是最佳,也是唯一選擇。
奧迪和上汽的這次合作,高情商說法是念念不忘,終有回響。低情商說法是舔狗舔狗,舔到最後,總算啃了下手。
其實,無論是大眾抓住小鵬這根救命稻草,還是奧迪抓住上汽這根救命稻草,都是現階段保證存活下去,最安全的手段。
畢竟如果抓的是比亞迪,說不定過不了兩年,大眾和奧迪,就反過來被比亞迪給一鍋端了。
小鵬汽車,最大赢家?
對于小鵬汽車來說,與大眾合作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根據界 - 面新聞消息,在大眾汽車官宣向小鵬汽車投資約 7 億美元,并将共同面向中國市場開發電動汽車後,後者在美股的股價最高漲幅超過 41%。
當然,要評價此次合作的對于小鵬的價值,肯定不能局限于為中國汽車產業 " 争了口氣 "。就解決小鵬汽車當前發展的 " 燃眉之急 " 方面,大眾顯然也能貢獻自己的價值。這便是通稿提到的," 優化各方的開發和采購成本 "。
坦率來說,小鵬從 2022 年起的日子就過得不是很妙。去年 9 月,該品牌旗艦車型,承擔品牌向上職責的 G9 上市失敗,導致團隊不得已在 48 小時内緊急撤換 SKU 和車型配置。然而即使何小鵬下了大決心試圖對這款車的市場營銷進行 " 亡羊補牢 ",但依舊沒有讓這款車的銷量達到預期。事實上進入 2023 年後,小鵬 G9 的銷量再也沒有突破 2300 台。在近 5 個月以來,G9 的交付量僅在 1000 台上下徘徊,甚至有一個月被上汽大眾 ID.6 X 超過了。
同時在承擔品牌銷量任務的 G6 和 P7i 方面,負責賺錢養家的這兩款車同樣表現不好。在過去的 6 月份,小鵬 P7i 加 2022 款小鵬 P7 一共才賣了 5196 台,而這已經是這兩款車在今年以來銷量的頂點。
而在小鵬給予厚望且已然在輿論場中成為爆款的 G6,并沒有賣出好成績。盡管小鵬方面在本月初宣布預售訂單已經超過 3.5 萬台,但 G6 在 6 月上市後僅剩的 2 天裡只交付了 244 台。按照理想汽車每周發布的銷量統計,截至 7 月 23 日小鵬汽車的銷量僅有約 0.61 萬台,目測到月底也很難實現相比較 6 月的 8620 台太大的超越。
這其中的直接原因,便是這兩款熱賣車型從下單到提車的時間實在太長,已經引發了消費者的觀望情緒。根據小鵬汽車官網顯示,G6 的 Pro 版提車時間需要 6 周。而裝配有激光雷達并能夠實現城市 NGP 領航輔助駕駛的 Max 版,居然要等 12 周。也就是說如果今天下單小鵬 G9 Max,你等到十一七天假期過完回來,都不一定能提車。
相比之下,P7i 的等待時間稍短,但也會長達 4 周左右。
導致這一切的根本原因,在于小鵬的供應鏈出的問題太大。從 G9 的上市失敗,到曾經月銷過萬的 P7 如今新老款加一塊兒剛過 5000 台,小鵬汽車已然不再是新能源和智能汽車供應鏈企業追捧的客戶。在整個市場中,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四大天王——比亞迪、特斯拉、埃安和理想,才是對供應鏈擁有最大話語權的企業。他們不但享受着相比同行來說更低的價格和更新的產品,最重要的是——最優先的供應資格。
這也就是為什麼,敢于在微博每周曬銷量榜的理想,能夠開足馬力生產,并即将在今年實現月銷過 3 萬台的成績。而小鵬和曾經的蔚來,都空有着每年幾十萬產能的工廠,卻面對積壓的訂單無法實現快速交付。不過,随着大眾與小鵬的合作,這個問題很大程度上能夠得到緩解。
按照雙方的規劃,到 2026 年會有兩款新車上市。據虎嗅汽車了解,這兩款新產品不光會投放在中國市場,還有望随着大眾汽車在全球的渠道實現出海銷售。因此,在 " 大鵬汽車 " 未來銷量可期的大背景下,與之存在大量共用零部件的小鵬汽車,也會在供應鏈層面赢得更高的話語權,這顯然有望解決該公司的燃眉之急。
當然,這也能讓我們普通用戶買到更便宜的小鵬汽車。
不過,制約小鵬汽車發展的第二個根本原因,目前恐怕還不能通過和大眾汽車的合作解決,這便是小鵬的銷售渠道之困。按照該公司在今年一季度财報中公布的數據,其在全國 145 個城市的實體銷售門店為 425 家,相比去年同期僅增加了 89 家。這個數字盡管高于蔚來和理想,但與之主銷車型處于價位的比亞迪,全國的門店數量已經超過 1000 家。
顯然,主銷車型在 20 萬元上下的小鵬,需要在全國三線以下市場擁有更密集的銷售網絡。對此,在中國市場深耕數十年的大眾汽車品牌,顯然有着更加優厚的資源。但在此次合作中,雙方在渠道方面目測還不會開展合作。而這對于小鵬來說,可謂是一個不得不接受的遺憾。
寫在最後
對于小鵬這個品牌,相信我們不同的讀者都會有各自的思考與評價。但即使是最苛刻的批評者也應當承認:從 1985 年上海大眾首台桑塔納下線,标志着德系對中國乘用車市場的統治以來,中國汽車品牌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揚眉吐氣過。
但我們也應當清晰地意識到,小鵬和大眾的這次合作,并不能成為能同時解決雙方一切發展問題的終極方案。事實上從今天開始直到 2026 年 " 大鵬汽車 " 上市,雙方還需要走過復雜而漫長的征程。而唯有這兩款車在國内乃至全球市場實現大賣,兩家企業的合作才能稱得上成功。
從這個角度講,對于這兩家目前都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危機的企業來說,還是先在中國市場活到 2026 年比較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