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集中供冷,離你我有多遠?,歡迎閱讀。
近日,全球多個氣象機構發布報告稱,今年 7 月是地球 12 萬年來最熱的一個月。
在我國,多地 6 月以來出現極端高溫和持續高溫," 制冷 " 越來越成為 " 剛需 "。在實現 " 雙碳 " 目标的背景下,全國多座城市開始探索 " 集中供冷 "。
所謂集中供冷,指通過建立集中供冷站點和相應的配送管線,将冷水傳送到各個建築物,以降低室内溫度,提供舒适的室内環境。
集中供冷在節能減排方面有顯著效果,特别是結合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後,減排效果更為顯著。
在這個 " 最熱之夏 ",潮新聞記者探訪了集中供冷在各個應用場景的運行情況。集中供冷相比常見的空調有哪些優勢,是否值得推廣,是一個值得探讨的話題。
位于杭州市錢塘區杭州醫藥港小鎮的能源站。受訪部門供圖
產業園裡的杭州樣本
臨近中午,氣溫高達 38 ℃。
潮新聞記者走進位于杭州市錢塘區的杭州醫藥港小鎮能源站管理室。兩名工作人員正在通過大螢幕,監測醫藥港小鎮内各個能源站的運行情況。
室内微風陣陣,涼爽惬意。杭州和達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沙劍晨指着一旁的溫度計告訴記者,現在室内溫度是 25 ℃," 能這麼涼快,靠的不是傳統電空調,而是能源站裡溴化锂制冷機組提供溫度恒定的冷水,體感舒适性更佳,也不受電力緊缺設定溫度限制的影響 "。
據悉,這個占地 3.4 平方公裡的小鎮,集聚了近 1500 家生物醫藥企業。產業的快速集聚帶來了區網域新增用能需求的激增。杭州醫藥港一共規劃了 6 座能源站,目前已建成 4 座,能夠覆蓋 100 萬平方米的醫藥產業建築,截至 2022 年 3 座已運行的站點服務面積約 50 多萬平方米,實現年節電 2000 萬 KWh,年減排二氧化碳 1.2 萬噸,已構建多能互補為核心的區網域集中冷暖供應服務體系。
" 集中供冷首先是為優化產業配套裝務。" 沙劍晨介紹,在能源站的加持下,落地杭州醫藥港的企業基本不用自建制冷主機,幫助入園企業降低空調系統投資成本約 50%,減少其綜合用能費用約 10%。
" 不少原本在產業園裡租廠房的藥企,發展壯大在園區拿地建廠後,也希望能夠接入集中供冷,繼續在醫藥港範圍内發展。" 沙劍晨說。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該產業園均為藥物生產企業,產品對車間溫度、溼度控制要求非常高。而現在正處于迎峰度夏的關鍵時期,如果是用電力空調,遇上用電緊缺,企業就可能需要讓電于民,車間溫、溼度環境指标變化有可能導致產品無法通過檢驗。而使用集中供冷則解決了這一問題。
從綠色發展的角度講,杭州醫藥港區網域能源站内的溴化锂制冷主機主要用的不是電,而是回收利用熱電廠發完電的餘熱蒸汽。" 這部分餘熱作為制冷工藝的驅動能源,較好地替代了對高品位電能的消耗。" 沙劍晨介紹,目前這套區網域集中供能系統正在錢塘區推廣。如位于東部灣新城的首個站點也即将啟動建設,該站點因地制宜利用附近杭州市七格污水處理廠所產生的中水當中的低品位能源。
此外,杭州醫藥港能源站通過多能互補,利用屋頂光伏綠電集中消納、全釩液流電池、谷電蓄冰耦合等技術,在降低能源使用成本的同時,進一步提高綠色供能比重,提升供能系統運行的安全性、可靠性。
據悉,根據規劃,到 2025 年,杭州醫藥港将形成 " 一網六站 " 的區網域供能格局,集中供能能力 200MW,覆蓋區網域產業建築超過 200 萬平方米,規劃年節電 1.4 億 KWh,年減排二氧化碳 8.5 萬噸。
位于杭州市西湖區的浙能源力科創中心大廈 (示意圖)。受訪部門供圖
位于杭州市西湖區的浙能源力科創中心大廈(實景圖) 。受訪部門供圖
全國多城開始探索
未來,在錢塘區的東部灣新城、江海之城、高鐵新城等區網域内,将通過分布式供能站的規劃布點,統一保障區網域内新開發的商業辦公、公建配套建築的空調用能需求。
" 這就不只是產業園的概念,而是以城市場景為主了。" 規劃圖前,沙劍晨向潮新聞記者介紹,除了節能減排,集中供冷還能緩解傳統空調帶來的熱島效應、提升建築外觀和城市界面整體效果,同樣适合在城市 CBD 等商業樓宇高密度集中的區網域推廣應用。
1961 年,美國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市的部分大型樓宇内,在全球率先嘗試了 " 集中供冷 "。此後,歐洲、日本等地,也相繼開展了這方面的嘗試。
目前,全國多地城區也已開始探索集中供冷。廣州大學城是我國最早實行集中供冷的區網域之一。珠海橫琴、深圳前海、北京中關村、濟南中央商務區等地也在陸續啟用集中供冷。在南京江北新區,一些大型公共場所還因地制宜地用上了 " 江水空調 " ——把長江水作為供冷源。
在探索過程中,城市集中供冷這些年積累了不少經驗。
一些專家指出,集中供冷需要一定的使用規模,用戶越多,成本分攤越低。如果利用率不足,運營商就難以維持,也難以大規模推廣。比如,濟南中央商務區就明确規定該區網域必須強制接入集中供冷。
紹興的鏡湖新區也配套了集中供冷設施。該地區的能源站規劃負責人表示,對于每年嚴寒和酷暑的時間一般不超過四五個月的江南城市來說,集中供冷項目既要建設好,更要運行管理好。
" 因此,在建設上,要選擇合适的供冷供熱半徑,高效的制冷制熱及輸送設備,适當的供冷供熱溫度等;在運行上,要考慮用戶白天與晚上的用熱量平衡,以确保系統穩定可靠,項目效益最大化。" 該負責人表示。
位于杭州西湖區的浙能源力科創中心大廈,是我省單體最大的樓宇型綜合能源供應系統項目。項目采用智慧能源管控平台,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将 " 電力、采暖、制冷、生活熱水 " 等多種能源統一調配至用戶,有效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實現清潔能源一站式供應和服務。據悉,該項目預計每年可以節約标煤約 1106 噸,減排二氧化碳約 1891 噸、二氧化硫約 22 噸、粉塵約 11 噸。
此外,相關專家建議,通過實行相關配套機制并有效理順商務模式,以分擔投資運營商的建設總投資和緩解向終端用戶疏導成本的壓力,有助于推廣應用集中供冷。目前可以借鑑如下模式:在地方政府的頂層設計下統一規劃建設,供能管網納入市政基礎設施 " 八通一平 " 一并實施;實行兩部制的收費方式,即一次性開戶費和計量用能費。
建設中的台州市椒江區心海未來社區。受訪者供圖
居民能否享受集中供冷的涼意?
集中供冷是否能推廣到居民區,讓普通百姓也能享受 " 不插電 " 的涼意?
一些專家認為,由于集中供冷管網、設備投資成本較高、回報期長,并不适合所有的地區。目前來看,新開發的中央商務區、工業園區更适合集中供冷。
不過,從潮新聞記者走訪調研的情況來看,單從經濟性角度考慮可能略顯片面。集中供冷當下能夠積極應對極端天氣下電力供需矛盾,滿足大眾生產生活所需;長遠能夠為低碳綠色發展提前布局新型能源類基礎設施。因而在政府主導的頂層設計和系統規劃下,十分值得在居民區推廣。
浙能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吳凡認為,對于新建社區或者更新型的未來社區來說,政府可以考慮用類似 " 新建小區精裝修交付 " 的方式,配套集中供冷的基礎設施。
據了解,浙江居民區集中供冷已經進入探索階段,有了初步成果。
政策上,《浙江省應對氣候變化 " 十四五 " 規劃》提出," 鼓勵光伏建築一體化 + 儲能、集中供冷供熱能源站、立體綠化在未來社區率先應用。"
實踐上,作為浙江首個未來社區低碳場景綜合供能項目,台州市椒江區心海社區采用 " 地源熱泵 + 熱源塔熱泵 + 冰蓄能 " 的可再生能源系統,預計于今年年底投產。
台州市心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志鋼介紹,心海社區采用的這套系統,通過水傳輸冷熱量,無制冷劑和氟利昂,更安全環保,使用年限長達 30 年," 對小區來說,不用空調外連線,建築物外觀更加統一、美觀,也不會有空調飄水的問題。對住戶來說,恒溫恒溼,供熱均勻,舒适度高;費用便宜,空調也不用買了,能省不少錢。"
而對于建成區的居民區來說," 集中供冷比加裝電梯還復雜,确實需要考慮到多種因素。" 吳凡告訴潮新聞記者,例如在費用上,改造成本由誰承擔,家裡的舊設備如何回收;在施工上,可能影響小區和住戶已有的裝修;在場地上,如何布置機器設備等。
此外,潮新聞記者在采訪中獲知,對于大部分居民來說,集中供冷作為新鮮事物,并非剛需。" 有空調吹就行了 " 是普遍态度。
因此,綜合來看,集中供冷是一項環保工程、民生工程,更是一項未來工程。吳凡建議,各地應結合自身的能源禀賦和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穩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