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一位中國遙感科學家,決定“跨界”拯救瀕危動物野駱駝,歡迎閱讀。
文 | 雪小頑、薛昱婷
編輯 | 蘇建勳
" 勞力士大獎是個舉足輕重的國際獎項,我們深知赢下獎項可以吸引到更多人關注我們的項目,這對于保護野駱駝十分重要。" 中國遙感科學家劉少創站在頒獎台上時說。
近日,勞力士公布了 2023 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的得主名單。在全球 5 位獲獎者中,劉少創憑借 " 運用創新技術拯救瀕臨滅絕的野駱駝 " 項目,成為首位獲獎的中國科學家。
測繪和遙感技術,是劉少創多年從事的專業研究領網域。36 碳了解到,劉少創曾參與研發中國月球及火星探測器的導航系統,還利用技術手段測量世界大江大河的源頭和長度,協助繪制全球主要河流的地圖。
" 我一直都對動物比較感興趣,但之前沒有機會。" 劉少創說。直到 2011 年,他前往戈壁沙漠測試 " 嫦娥三号 " 探測器原型月球車時,初次接觸到野駱駝,了解到這一物種面臨的生存困境——受氣候變化、喪失栖息地、捕食、盜獵、疾病、人類馴養及雜交繁育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野駱駝的數量日益減少——據估計,野駱駝目前只剩 1000 峰左右,是極度瀕危的物種。
野駱駝。活動官方供圖
野駱駝是一種外型獨特的雙峰駱駝,皮毛蓬松厚重,主要分布于中國西北部和蒙古西南部二十萬平方公裡的地區。這些地區遍布戈壁荒漠,多是自然環境惡劣的無人區,為科學家在地面追蹤野駱駝帶來了極大難度,只能單靠蹄印和糞便進行判斷和研究。
" 十年前,這項研究完全依賴人類觀察。" 劉少創說。擅長衛星跟蹤技術和遙感技術的他由此想到,可以将這些技術手段應用于野駱駝的監測、研究和保護工作中。
2012 年開始,劉少創團隊為第一只野駱駝配置了跟蹤器,給野駱駝戴上了連接衛星的項圈,通過衛星技術了解它們的遷徙路線、生活環境和潛在威脅。他介紹,目前已有七只野駱駝佩戴了跟蹤項圈,每天會向衛星發送它們的所在位置。" 我們如果能了解野駱駝的行蹤、飲水位置和面臨的威脅,就能好好制定計劃,進一步保護野駱駝的水源,并設立保護區。"
衛星技術不僅有助于研究駱駝行經的環境,還能幫助評估氣候變化對生态系統的影響。同時,團隊利用遙感技術,可以監測整個栖息地的變化,建立野駱駝保護區的模型。
在堅持從事這項工作十餘年後,劉少創團隊的野駱駝保護項目獲得了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的支持。據介紹,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創立于 1976 年,覆蓋環境保護、科學醫療、應用科技、文化傳承及探索發現等領網域,評審團由十位享譽國際的專家和相關領網域的翹楚組成,獎項的考量标準主要在于原創性、社會影響力及申請者的創建精神。
該獎項也是勞力士 2019 年推出的 " 保護地球 · 恒動不息 " 計劃的一部分。大獎每兩年選出五位獲獎得主,截至目前已經資助了 160 位獲獎者,成果惠及 1700 萬人。
具體來說,大獎所支持的計劃已種植了約 2300 萬棵樹,有 43 個瀕危物種和 30 個主要生态系統受到保護,其中包括 57600 平方公裡的亞馬遜雨林。同時還有 48 項創新技術被開發并應用。
除了劉少創的野駱駝保護項目之外,2023 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的其他四個獲獎項目分别是:為肯亞幹旱地區的社區提供潔淨水源;保護西非僅存的原始森林;推動以社區為本的安第斯造林計劃;在印尼建立 " 從農場到衣櫥 " 的供應鏈,并讓農村女手藝人及環境受惠。
" 參選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的項目,一定要具備創新性、可行性,解決研究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對世界作出積極影響。" 劉少創在分享獲獎經驗時說。
36 碳了解到,勞力士大獎将支持劉少創的多項實地工作,包括為駱駝安裝跟蹤設備、收集生物樣本,以及研發并采購疾病監測儀器。此外,他可獲資助 40 個衛星跟蹤器的一年通話時間——這些将幫助劉少創與保育組織共同建立兩個全新保護區,即中國野駱駝國家公園及中蒙跨境野駱駝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