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9073”格局背後,養老服務行業迎來新破局者,歡迎閱讀。
作 者丨周妙妙
編 輯丨孫超逸
" 老人 " 照顧老人,這是缪玉玲今年明顯感受到的現狀。
頭一個 " 老人 " 是從業者自身,十年前她剛關注這個行業時,老年人護理行業的從業平均年齡是 40-45 歲。十年後的現在,這個平均年齡變為了 50-55 歲。
養老行業的從業者也 " 老了 "。
2024 年全國兩會期間,民政部部長陸治原表示,截至 2023 年底,我國 60 歲以上老人占比已達 21.1%。
國家衛健委發布數據顯示,我國養老已形成 "9073" 格局,即 90% 左右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7% 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3% 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
随着少子老齡化進程加快、家庭單元越來越小," 居家不靠兒女獨立養老 " 成為很多當下退休老年人的現實選擇。
但從業人員的供給遠遠跟不上居家養老市場的擴大。據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數據,目前護理相關從業人員只有 50 萬名。然而,我國對養老護理員的需求達到 600 萬名,并且随着老齡化進程加速,這一數據缺口呈擴大趨勢。
" 老人 " 照顧老人的困局背後,更有養老資源稀缺、養老服務供給質量參差不齊、契合養老需求的服務供給缺位等現狀,讓許多備老及年老人群陷入到一種 " 集體焦慮 "。
如何破局?近年市場中有了一批 " 鲶魚 "。
蔓延的養老焦慮
剛退休後的鄭女士,原本是一名醫生,但也無法獨自照顧 95 歲高齡中度失能的母親。
" 每次出門檢查身體,至少需要兩個人協助我攙扶母親,才能坐上輪椅。" 她告訴記者,自己一人并不能很好地照顧老人,日常有眾多問題都需要更為專業的協助,但即使自己從事醫療行業多年,想找一個專業的護理人員也極為不易。
記者采訪多位人士了解到,由于從業人員較少,普通護理人員會為更高的薪資跳槽,因此,找一位普通穩定的護理人員變得困難,而具備一定專業素養的護理人員更是 " 一員難求 "。
劉先生便深受其困,起因是母親突發重病需要照護,但令他沒想到的是,留下一位長期護工極為困難,短短半年内,他們一家便先後聘請了 7 位護理人員。
同樣退休不久的陳女士也向記者發表了類似的感嘆:" 年紀大了後行動有些不便,平時去醫院看病就診較麻煩。另外,醫院專家号也比較難約,如果要更便利地就醫,需要去積累不同科室的醫生朋友。"
記者發現,老年人對養老資源的焦慮集中在護理人員、康復師、優質醫療資源積累上。
除了對養老資源稀缺的焦慮外,市場上參差不齊的康養服務質量也讓居家養老的老年人群困擾。
" 居家養老其實跟機構、社區養老會有一些區别。居家養老需要把服務送到不同客戶家裡,因而非常分散,進而導致服務品質的差異性非常大。" 平安居家養老康復護理專家缪玉玲向記者介紹。
她以護理和康復舉例道,少數頭部供應商有自己的标準、系統、智能化,但還有很多小型供應商,沒有資金實力去建設系統、培訓服務人員、建設标準,往往依賴于服務人員自己的專業技能,服務供給的差異性其實很大。
" 目前,行業服務者方差難題較為顯著,如何保證服務末端的一致性成為難題,這需要精細化的系統化的管理運營體系。" 一家為老人提供醫、護、康、養服務的專業機構也向記者直言。
可以看出,對于服務質量不一的焦慮背後,主要反映了當前居家養老服務行業标準缺失的現狀。服務的專業性和标準的一致性,成為影響居家養老服務體驗的兩個關鍵因素。
因此,解決行業标準問題、培訓更多專業人才,成為居家養老行業破局的主要方向,以提升老年人居家養老體驗和享受的服務質量。
" 外行 " 險企入局成市場鲶魚
居家養老服務供給市場有了新的破局者。
帶來新變化、攪動市場的主角不是服務直接提供方居家康養機構,而是保險公司。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保險公司的定位是支付方、風險轉移方的角色。随着保險業邁入深度轉型期,越來越多險企開始入局養老產業,通過 " 保險 + 養老 " 的形式,為符合條件的客戶提供增值服務權益,以獲取第二增長曲線。
對于險企而言,無論是資金久期還是收益特征,它們與養老產業投資要求天然匹配,進而緩解資金錯配壓力。同時,養老產業也有着巨大增長潛力。
長壽時代下," 壽險的盡頭是大健康產業 " 成為許多業内人士共識,并默契地開始差異化布局康養產業。
記者發現,保險行業布局養老產業,服務提供形式主要為 " 保險 + 社區養老 " 模式,例如,泰康的 CCRC 持續照料退休社區模式,将保單和實體養老社區相結合,其客戶需通過購買一定額度的相關產品,獲得養老社區的入住資格。
并且," 保險 + 社區養老 " 這一賽道如今幾乎已厮殺為一片 " 紅海 ",無論多大規模的險企,都在用自己的商業模式企圖分一杯羹。例如,大家财險提出 " 輕資產、城心養老 " 戰略;同方全球人壽與上海天地健康城開展合作,其符條件客戶享有養老服務公寓使用權。
但,很顯然,這一模式并不能滿足 90% 選擇居家養老的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因此,近年來,部分險企開始瞄準市場需求更大的居家養老賽道。
" 國内養老服務供給端仍然存在較大缺口。根據我們的調研,老人普遍存在着養老資源焦慮、财富焦慮等心理困擾,也往往擔憂健康誤導、就醫問診困難等潛在情況,這使得許多老人的養老生活品質無法得到保障。" 平安健康董事長兼 CEO 李鬥表示。
保險公司開始真正意識到,相比于社區養老,居家養老服務的供需失衡痛點更為突出。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包括中國平安、友邦、太平等在内的部分險企也已開始布局居家養老賽道。
推動行業共建服務标準
何以 " 攪動 "?
記者了解到,具備醫療健康、财富管理等資源整合能力的頭部險企,正以 " 資源整合方 " 的角色切入居家養老賽道,能幫助選擇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整合各類康養醫療資源,同時通過打造服務方監督體系和服務标準,解決行業标準有待進一步完善的痛點,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根據《麥肯錫中國退休養老金調研 -2023》報告分析,保險行業在滿足多樣化養老需求上具有整合式的獨特優勢。
通過與各類服務供應商合作,險企将保單與服務綁定,連接起供需雙方,解決了居家養老服務失衡的困境。
具體來看,在資源整合方面,中國平安的策略是針對老人居家的主要場景,提供覆蓋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建議解決方案,并以三位一體的管家服務為核心,構建起 " 醫、食、住、行、财、康、養、樂、護、安 " 十大場景養老服務。
友邦和太平人壽則分别聚焦 " 适老化改造、家政、照料、上門護理 "、" 健康管理 " 等細分服務領網域整合資源。
同時,為了保證服務質量,保險公司還需擔任 " 監督者 " 的角色,因此,保險公司自發地填補着行業标準空白。
例如,中國平安針對居家養老服務,打造了一套裝務商監督體系,通過服務商品管理、訂單履約管理、過程标準管理、結果管理、風險管理五大方面和十個具體的監督維度,幫助老人及其子女監督服務質量,監督服務過程。
公開資料顯示,去年 10 月,為更精準地解決護理資源短缺、服務質量參差痛點,依托其醫療健康生态圈資源和科技實力,中國平安融合了北大醫療康復服務标準,聯合 40 多家康復護理服務商及行業内產學研專家,共同發布居家養老 " 護聯體 ",并推出 " 平安無憂護 " 產品體系。
據悉,居家養老 " 護聯體 " 從服務管理規範、康復護理產品、人員認證體系、服務戰略聯盟、智能護理系統五個角度發力,建立起一個 " 标準 - 系統 - 服務 - 履約 " 閉環,助力行業标準化發展。
例如,在上門護理領網域,護理人員需接受《平安服務标準》200 小時上崗前入戶培訓并通過考核,獲得結業證書才有可能獲取相應資質。
" 如何讓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家庭環境中生活,同時為身心健康提供雙重保障,是推進居家養老模式最核心的問題之一。" 李鬥表示。
據透露,除 " 護聯體 " 外,平安還将發布 " 住連體 "、" 醫聯體 "、" 樂連體 ",在已構建的十大場景服務基礎上,聚焦核心場景服務更新;以标準及聯盟共建、服務整合及質量監督等作為策略傾向,提前做好居家養老時代的服務建設和布局。
随着更多 " 聯體 " 建設,意味着居家養老服務的行業标準将更為完善,所供給的服務将更為匹配實際養老需求。
SFC
本期編輯 鍾海玲 實習生 廖家怡
21 君薦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