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太平洋坦克戰(27):英帕爾1944①戰車第14聯隊加包河谷大戰M3格蘭特,歡迎閱讀。
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1223篇原創文章,作者群主飛龍。
全文共9708字,配圖32幅,閱讀需要19分鍾,2024年4月21日首發。
本文收錄在"坦克戰史"專輯裡,歡迎延伸閱讀。
接上期(第1215篇)
一、戰車第14聯隊的緬北駐扎時光
戰車第14聯隊的前身是參加侵華戰争華南作戰的獨立輕裝甲車第11、51、52中隊合并而成,首任聯隊長為北武樹中佐。日軍華南作戰時曾經與南粵戰車隊有遠距離交手記錄(詳見本系列第1006篇和第1008篇),當時的獨立輕裝甲車第11中隊中隊長為上田信夫中佐(Lieut. Colonel Ueda)。
圖1. 1938年7月,粵軍戰車隊在北郊黃婆洞(今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後面的黃婆洞水庫)進行水陸航行訓練,此時距離日軍入侵華南僅有3個月時間,Robert Capa 攝
粵軍敗退粵北山區後,南粵戰車隊的部分裝備被送回日本本土研究仿制,大部分裝甲車留給駐防部隊使用。此後,戰車第14聯隊還短暫參加了在廣西的作戰。
太平洋戰争爆發時,日軍将陸軍精銳抽調至南方軍,其中為了配合入侵馬來亞的行動,特意抽調了4個戰車聯隊,即戰車第1、第2、第6和第14聯隊組成戰車第3團,歸屬第25軍指揮。
圖2. 帶有網絡遊戲《坦克世界》标記的一張畫作,從打着白旗的俘虜隊伍來看,可能是馬來亞作戰之後投降的英印軍,手扶軍刀裝逼的可能是馬來亞之虎山下奉文,戰車隊顯然就來自于戰車第3團,這個部隊由戰車第1、2、6、14聯隊共同編成,歸入侵馬來亞的第25軍統一指揮,4個戰車聯隊也是日本人集中使用戰車部隊的最大數值
圖3. 畫作:1942年菲律賓戰役中的日軍戰車,主要來自戰車第4、第7兩個聯隊,從兩輛戰車炮塔的櫻花标識表明他們屬于戰車第7聯隊
圖4. 拍攝時間地點不明的一張照片,從炮塔和車身上的标注來看,似乎是被用來檢視中彈穿透程度,在車體和炮塔側面各有一處穿透破洞
圖5. 澳大利亞戰争博物館裡收藏的照片,可能拍攝于1942年馬來亞戰役期間,兩名英澳軍士兵正在檢查一輛被摧毀的九五式輕戰車,炮塔中的戰車炮已經不翼而飛
圖6. 馬來亞戰場上的一輛被摧毀的九五輕戰,車體前下方左側有三菱形的聯隊标識,表明這是戰車第14聯隊第3中隊所屬,右側是日膏旗,該車當時遭到英軍的伏擊,已經被摧毀,後方倒卧着被擊斃的戰車兵
圖7. 在穆爾戰鬥中(battle of Muar)被澳軍的2磅反坦克炮摧毀的6輛九五式輕戰車之一,試圖逃離戰車的戰車兵被澳軍步兵射殺
圖8. 模型彩繪:叢林作戰中的九五式輕戰車
為了配合1942年初入侵緬甸的作戰,戰車第1、第2、第14聯隊先後被調遣到緬甸戰場,與當面的英軍裝甲部門和增援的中國遠征軍交手,在緬甸作戰結束後,戰車第1、第2聯隊随即被調走,只有戰車第14聯隊被留了下來,配合本地的陸軍作戰。
1942年6月,緬北戰事告一段落後,戰車第14聯隊從緬北的八莫移動至古開,擔任該地周邊的教育訓練及警備任務。古開同樣地處緬北,可迅速向任何方向出動作戰,第15軍認為此地是最合适用作機動作戰的戰車聯隊集結地。此外,古開周邊有廣袤的草原地帶也适合戰車部隊開展訓練。
戰車第14聯隊的聯隊本部設在距離滇緬公路約1公裡處的一座西洋式建築内,各下屬戰車中隊在周邊分散駐扎。由于在緬甸戰役中繳獲了大批的英軍物資,特别是英軍第7裝甲旅的大量機械化裝備讓戰車第14聯隊的給養有很大提高。
7月中旬,聯隊材料廠的廠長小川少尉(京都大學工學部建築土木科畢業)受領了在新加坡滞留的器材設備,對古開村莊内主幹道上被撤離的中國遠征軍破壞的橋梁進行修復。用了約兩周的時間,使用堅固的木材将橋梁修復完成并命名為"屈介橋"。
由于在東枝等地作戰中的表現,戰車第1中隊的中隊長多田大尉被調任為關東軍機甲軍司令部附,中隊長之職務由原第1中隊隊附北之園中尉接任。不久後,為補充戰車第14聯隊的損失,特意從戰車第3師團戰車第13聯隊中抽調了1942年入伍的約60餘名新戰車兵,由石本曹長率領經海路到達仰光,同時由戰車第14聯隊本部的薄少尉趕赴仰光接收。緬甸地形復雜,一段鐵路因山體坍塌形成泥石流而延誤,當最終這批新兵平安抵達古開後,被迅速分配到各中隊進行補充。
駐扎在古開期間,戰車第14聯隊代替高射炮部隊擔任緬北南坎吊橋的警備任務,遭到中美空軍轟炸機的兩次空襲并造成部分損失。
1942年8月初,戰車第14聯隊奉命移防臘戎,于臘戎兵站基地擔任第15軍各補給整備分隊、飛行隊、兵站醫院及辎重兵第56聯隊的警備任務。
圖8. 飯田祥二郎,身着南方軍的開襟式軍服,軍銜為領章
圖9. 1942年2月,兩名南方軍的參謀軍官帶領駐新加坡英軍的代表前往日軍司令部談判投降,為了适應熱帶氣候,南方軍的軍服多為開襟便于散熱
9月下旬,第15軍軍司令官飯田祥二郎中将抵達臘戎,對戰車第14聯隊所轄戰車中隊進行了檢閱。檢閱的内容包括由戰車第1中隊于拂曉在臘戎北方的丘陵地帶實施攻擊演習。檢閱開始前,中隊長北之園進行了訓示,檢閱結束後,飯田中将循例贊揚了這個部隊。與此同時,在緬甸戰役中繳獲的大量英軍第7裝甲旅的美制M3"斯圖亞特"式輕型坦克在日軍修理部門逐步修復,并補充給戰車第14聯隊,平均每個戰車中隊分配到3輛,這些美制坦克由精通航空發動機研究的第1中隊的薄少尉擔任教官,對整個聯隊的人員普及教育其操作、整備的方法。
戰車第14聯隊在使用M3輕型坦克的37毫米坦克炮進行試射時,認為其使用的被帽式穿甲彈(ACP)有着強大的貫穿威力,比自己的九五輕戰的37毫米戰車炮在對付裝甲目标時的效能大得多。
同年10月,南方軍總司令寺内壽一大将從新加坡搭乘飛機前往雲南前線視察。寺内抵達緬甸後,住在臘戎戰車第14聯隊聯隊長北武樹大佐的宿舍内。爾後從臘戎搭乘汽車前往前線,期間由兩架戰鬥機提供空中警戒,地面上則由一個步兵中隊搭乘汽車伴随保護,戰車第14聯隊也派出兩個戰車小隊提供警衛,這排場可是相當地大。
從這一時期開始,臘戎就不斷遭到中美空軍的激烈空襲,主要目标包括日軍的機場,因此中美戰機經常會從戰車第14聯隊的營地上空掠過,而聯隊也會集中30餘挺車載機槍架設在用木頭自制的防空機槍架上進行密集射擊,但從未擊落過任何一架。
圖10. 畫作:侵華戰場上的日軍炮兵陣地
在臘戎期間,戰車第14聯隊還按照第15軍的安排派遣軍官和士官前往仰光的履帶車輛修理隊開展整備教育。戰車第14聯隊原本是一支主要裝備九五式輕戰車的部隊,但到這個時期已經開始準備接收新配備的九七式中戰車,因此對聯隊的人員都進行了系統的九七式中戰車發動機的分解、組裝、調整和試運行等。
1942年8月,材料廠廠長梹形政男中尉晉升大尉并轉任聯隊本部附,廠長由修理小隊長山本中尉擔任。12月1日,新補充了10名見習士官。聯隊軍醫福田轉入後方的第105兵站醫院,聯隊本部附梹形大尉返回本土進入陸軍士官學校進修。1943年1月,從廣東戰役開始就擔任聯隊副官的戰車第2中隊中隊長三浦大尉轉調相模造兵廠廠附,第2中隊長由原地2中隊對附中村中尉擔任。
1943年初,戰車第14聯隊得到了新補充的12輛九七式中戰車,随之對下屬各中隊的編制進行了調整。調整後的戰車第14聯隊各戰車中隊由M3輕型坦克小隊、九五式輕戰車小隊和九七式中戰車小隊混編而成,兵力約66輛各型戰車,包括九五式輕戰車,九七式中戰車改,戰争初期繳獲自英軍的M3輕型坦克,九七式輕裝甲車,一式75毫米自走炮等。
與此同時,英軍于1942年底開始從緬甸西部沿海對若開地區的日軍發動試探性攻擊。1943年1月5日,日第15軍向戰車第14聯隊下達電令:"迅速派遣M3戰車中隊至若開準備戰鬥"。
1944年3月,駐防緬甸的日軍第15軍打算重啟攻勢作戰,他們的目标是翻越若開山脈,入侵英屬印度境内的英帕爾地區。在日軍太平洋戰線已經岌岌可危的1944年,在一個次要方向印緬前線采取這樣規模的攻勢作戰,其軍事意義幾乎為零,唯一說得通的理由,可能也只是第15軍不想把十萬大軍浪費在緬甸戰線的對峙和防御戰中。而且,主動采取攻勢作戰,也可能會打亂對面的中英盟軍的進攻節奏,實現反客為主的目的。
二、1944年3月,向維特克前進
1944年3月初,就在緬北戰場的中國駐印軍氣勢如虹南下,日軍第18師團殘部從瓦魯班的包圍圈中陸續逃出時,日本緬甸方面軍第15軍軍長牟田口廉也率領的3個師團——第15師團、第31師團和第33師團,以及緬、印、泰等協從國軍隊共約7萬餘人,趕着作為肉食給養品的大批活牛羊越過印緬邊界的欽敦江,發動了英帕爾戰役。
英帕爾作戰是太平洋戰争後期日本陸軍在中國戰場以外發動的最大規模的地面進攻作戰,戰術目标是對印度英帕爾地區的英印軍第4軍團,包括第17、第20和第23英印師的合圍,打開通往印度的道路,煽動印度的獨立,從而打擊東南亞盟軍的陣線。
要達成這一目标顯然在1944年并非易事,但對在太平洋上節節敗退的日本帝國來說,借助1942年緬甸作戰的"光輝戰績",又有大量協從國軍隊跟随,搞搞"東亞民族獨立"之類的噱頭,總比呆在陣地裡等着盟軍來攻更為主動積極。為了鼓舞士氣,第15軍軍長牟田口公開宣稱:"插在英帕爾的太陽旗将宣告我們在印度勝利的日子為時不遠了"。
圖11. 牟田口廉也,1888年10月7日—1966年8月2日,1910年5月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22期畢業,1917年11月陸軍大學第29期畢業。七七事變爆發時任日軍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第1聯隊大佐聯隊長,随後晉升少将,1940年晉升中将,1943年3月任駐緬甸的第15軍司令官,發動了英帕爾戰役,1945年1月任預科士官學校校長退出第一線,本照片中身着三式軍服,佩戴中将領章
圖12. 牟田口廉也在侵華戰争期間的留影,當時仍身着立領的三八式軍服,腰扎武裝帶
圖13. 身着三八式立領軍服,佩戴參謀绶帶的牟田口廉也,可能拍攝于其在參謀本部任職期間
渡過欽敦江後,第33師團兵分兩路,試圖夾擊鐵定和通贊地區的英印軍第17師,駐緬甸的戰車第14聯隊(欠第5中隊)主力配屬給第33師團的右翼突擊部隊,于亞扎格附近擊破當面之敵後,繼續向英帕爾快速挺進。
戰車第14聯隊第5中隊則被編入福德荷易德守備隊擔任警備任務。在戰役發動前,戰車第14聯隊第3中隊中隊長春上大衛和第5中隊中隊長橫山大尉分奉命轉調日本本土的部隊,兩個中隊的中隊長由稻富大衛和長谷川中尉接任。
1944年3月5日,戰車第14聯隊主力進入加包河谷的最前線亞扎格,在一個叫做"铠村"的村内集結,而"铠"恰好是第33師團師團長柳田元三中将為戰車第14聯隊在此戰中所定的代号。
圖14. 柳田元三,1893年1月3日-,1914年5月28日畢業于陸軍士官學校第26期,1922年11月29日陸軍大學第34期"軍刀組"畢業,此後經歷了長期的參謀和輔助官員生涯,1938年7月15日出任步兵第1師團第1旅團第1聯隊聯隊長,1939年8月1日晉升少将,1943年3月11日被調到緬甸方面軍出任第33師團長,參加了英帕爾戰役,但在5月16日就接到調令出任陸軍參謀本部附,回國不久就于1944年6月22日轉入預備役
圖15. 陸軍大學軍刀組,僅有前6名可以獲得天皇御賜軍刀,從此在軍隊中只要不挂基本能混到将官
在到達集結地點後,聯隊長上田信夫派遣偵察兵收集敵方地形情況,第2中隊段列長野口準備等也趕往維特克附近,材料廠補給小隊長高橋少尉等向通贊河附近分别偵察。在收集資料後,得知當面之敵是英印軍第4軍團的第20英印師,此外還獲得了加包河谷内的道路、河流狀況,戰車渡涉點和盟軍布設地雷的情況等。
3月8日行動開始,戰車第14聯隊主力快速沿着加包河谷北上,由于制空權已經被盟軍方面完全掌握,戰車部隊的前進只能限制在日落以後。英印軍在得到日軍戰車行動的情報後,也不時地進行了擾亂射擊,并在日軍戰車的前進道路上埋設大量反坦克地雷,往往是日軍的先頭工兵部隊乘坐的卡車誤觸地雷。
戰車第14聯隊聯隊長上田信夫認為在主路上遭到預設地雷的阻攔,只能下令部隊避開主路,行進速度大受影響。
11日,戰車第14聯隊接到命令,将配屬獨立速射炮第1大隊,步兵第213聯隊第7、第8中隊于12日拂曉對維特克發起攻擊。當天,上田信夫下令聯隊主力(包括聯隊本部、第1、第2中隊及炮戰車小隊)配屬步兵部隊大部沿着道路西側山地前進,第3、第4中隊配屬步兵部隊一部沿着道路東側的森林前進,但在主力部隊前進路線上存在較多的地縫、森林和陡坡,夜間行進極為困難,無法在12日拂曉前到達進攻陣線,被迫将進攻發起日期推遲到13日薄暮。
聯隊本部和各中隊通常是使用車載無線電機四号戊(AM調頻)進行通訊聯絡,但為了實現本次作戰的隐蔽性,無線電通訊被禁止,只能用原始的摩托車甚至是徒步傳令。聯隊本部的兒島武士中尉與戰車第2、第3中隊聯絡結束後,率領第1中隊的兩名上等兵石川和太田穿過森林,前往維特克陣地前的納萊卡河偵察,被隐蔽在樹上的英印軍偵察兵發現并一槍射中臉部,兒島當場斃命,随後英印軍槍炮齊發,石川和太田二人留下兒島的屍體慌忙逃竄,兒島也成為英帕爾作戰中戰車第14聯隊的首個陣亡者。
然而,接下來的行軍仍然十分艱難,經過了近三天的作業後,直至15日薄暮時分,戰車第14聯隊才協同第33師團的一部分繞開對維特克的正面攻擊,向英印軍陣地的兩側迂回。但聯隊主力在沿着西側山腳行進時,又遇到跟之前一樣的較多障礙物難以通過,配屬的上保工兵小隊拼命施工,支援戰車部隊的通行。在茂密的森林中,除了駕駛員以外的乘員都要下車徒步引導戰車的前進。
在聯隊主力艱難前進的同時,右翼的日軍步兵已經攻占莫烏村内的多個據點,僅有少量英印軍仍在據守。鑑于此,上田聯隊長命令戰車第2中隊繼續向前開進,由後續的戰車第1中隊繼續掃蕩。
布置完畢後,戰車第14聯隊的裝甲車輛于夜間依次進入莫烏村,突然在前方500米處發射出大量曳光彈,上田急令全體戰車全力還擊,務必在日出之前解決戰鬥,全部占領維特克。但是英印軍方面射出的炮彈破片和子彈不斷命中日軍戰車的裝甲板,上田又下令各戰車快速返回出發位置,調整後再行攻擊。
此時,戰車間的無線電通訊充斥着各種雜音,通訊不良導致指揮系統也陷入換亂,日軍各部之間發生了誤擊,如戰車第2中隊第2小隊的小隊長座車——一輛九七式中戰車的炮塔就遭到了後方獨立速射炮第1大隊的一門47毫米一式速射炮的射擊并擊穿,小隊長難波少尉重傷。難波在1937年南京作戰時就是獨立輕裝甲車第2中隊第4小隊的軍曹車長,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老兵,想不到差點陰溝裡翻船。
圖16. 1944年在英帕爾地區拍攝的一輛戰車第14聯隊的車輛,這顯然是一輛繳獲自英軍的M3輕型坦克,經過日軍的修復後留用
另一方面,各中隊的前方段列(維修部門)跟随部隊同行,聯隊段列(材料廠主力)則統一管理各中隊的後方段列,在主路上跟随聯隊主力進入維特克附近,待命實施補給和整備。
3月17日,戰車第14聯隊本部附米重政行少尉帶領偵察兵小隊從戰車第3中隊的正面潛入,在偵察地形和敵情時也被英印軍狙擊手擊殺。但是,逃回聯隊本部的其他斥候兵報告說在前方道路上發現了巨大的履帶印迹。上田聯隊長非常重視,特意命令材料廠廠長前去确認,經過現場勘驗,路面上的履帶壓痕足足有九七式中戰車履帶的三倍寬,呈"山"字形狀,這肯定只能來自于體積和重量龐大的重型車輛。
也是在同一天(17日),戰車第2中隊筌田第4小隊的兩輛九五式輕戰車(包括小隊長筌田座車)在從聯隊本部前往聯隊段列的途中出發反坦克地雷,輛車的底部均被巨大的爆炸氣浪損毀并引發大火,小隊長筌田和曹長阿波根(屬材料廠人員)的臉部及雙手暴露在外的皮膚被嚴重燒傷,駕駛員伊藤上等兵被爆炸的衝擊波從座位上彈起,頭部因未佩戴戰鬥帽且與裝甲板猛烈碰撞而當場死亡,另一名駕駛員柴崎上等兵當時将前觀察口打開操縱,眼部被地雷爆炸的破片擊中而失明。兩輛戰車中,只有戴了戰車帽的前機槍手兼無線電員未受傷。
幸運的是,雖然戰車第14聯隊戰況受阻,但步兵第33師團右翼突擊隊的主力步兵第213聯隊已經占領維特克,沿着加包河谷地區迂回進入英印軍第17師的側後,逼迫英印軍第17師奉命後撤。
三、遭遇巨大的異形戰車
3月20日拂曉,在主路東側北上追擊從維特克後撤的英印軍的戰車第14聯隊稻富第3中隊攤上大事了。當時,因叢林内的草原和灌木叢地形復雜,第3中隊第4小隊的九五式輕戰車為先鋒,行進時同時進行敵情及地形偵察,中隊主力緊随其後。上午7時左右,第4小隊的頭車——小隊長片岡敏男曹長的座車在通過潘塔叢林後,突然發現一隊英軍步兵伴随兩輛巨大的異形戰車正在前進,這兩輛鋼鐵巨獸有着小山一樣高大的車身,野炮級的火炮裝備在車身右前方,車身頂部還有與九五輕戰車類似大小的輕型火炮,這兩輛異形戰車正是當面英軍第3卡賓槍騎兵團A中隊(中隊長為佩蒂特少校)的美制M3"格蘭特"中型坦克。
圖17. 沙漠作戰中的M3中型坦克
圖18. 頂部視角拍攝的一隊正在訓練中的M3中型坦克,可見威力強大的75毫米坦克炮位于車體右側導致射擊角度不佳,整車高度又過大不利于隐蔽
圖19. 模型彩繪:英軍使用的M3"李"式中型坦克
圖20. 美國第1師第13裝甲團2營D連的一輛M3坦克(編号309490),這裡出現了全部的7名乘員(包括頂部炮塔裡的那名),1942年11月23日拍攝于突尼西亞的索克阿爾巴(Souk el Arba)
圖21. 一輛由澳大利亞部隊使用的M3中型坦克
圖22. 印緬地區的英聯邦軍隊裝備的M3"格蘭特"中型坦克,因為巨大的體型和多達7人的乘員組而威風凜凜,但是實戰效果非常一般
圖23. 英聯邦軍隊使用的一輛M3,坦克左側隐蔽的兩名士兵明顯帶有南亞人的面部特征,為了加強防御力,M3的車體前方安放了備用履帶,但是炮塔指向表示這只是一場演習
圖24、25. 與M3"格蘭特"協同開展演練的英聯邦士兵,這種異形裝備沒有提供給駐印軍使用
圖26. 印緬戰區的一輛M3"格蘭特"中型坦克,英印軍士兵協同作戰中,車身側面編号是T25602
圖27. 英聯邦軍隊使用的M3,這裡出現了全部7名乘員
圖28. 印緬戰區RAC第150營C中隊的一輛M3"李"中型坦克
發現英軍戰車後,片岡小隊長下令所部三輛九五式輕戰車搶先對這兩輛M3中型坦克的側面裝甲進行射擊,結果是,九五輕戰的37毫米穿甲高爆彈像乒乓球一樣被M3中坦克的裝甲輕松彈開。然而尴尬的是,M3的75毫米主火炮位于車體右側,因為射界所限無法指向位于側面死角處片岡小隊的九五輕戰,而頂部炮塔上的37毫米副炮也一時未能壓低瞄準日軍戰車射擊,這兩個毛病使得M3"格蘭特"倍受诟病。
此時,片岡小隊的三輛輕戰車瘋狂輸出,不斷命中M3,佩蒂特少校回憶說當時的情況簡直糟糕透頂,全體人員命懸一線。但是憑借堅固的裝甲,兩輛M3始終堅挺,日本人的戰車炮始終無力穿透M3的側面裝甲。一輛九五輕戰在駕駛員武田淳一上等兵的操縱下幹脆向M3發起了撞擊,被已經調整射界後的M3的75毫米火炮命中,炮彈從車身右側面射入,橫穿戰鬥室後從左側面穿透,武田和車長谷口幸之助雙雙斃命。
幾乎與此同時,片岡小隊長的座車也被擊中爆炸,駕駛員竹下正美和片岡敏男也是一起報銷。僅存的那輛九五輕戰失去了繼續戰鬥的勇氣,乘員棄車向原路逃回,這輛幾乎無損傷的九五輕戰被英軍繳獲後運回英帕爾,呈現給英印軍第4軍軍長斯庫恩斯中将。
圖29. 戰車第14聯隊第3中隊的一輛九五輕戰,車體有多處破損,可能正是被繳獲的片岡小隊的那輛,被運回英帕爾英印軍第4軍軍部
圖30. 同一輛九五輕戰的正面照片,從兩側履帶擋板的扭曲程度可以分辨
在摧毀了片岡戰車小隊後,英軍第3卡賓槍騎兵團A中隊的這兩輛M3中型坦克繼續擔任先頭部隊,在連長米勒中尉指揮下繼續前進,又遭遇了稻富戰車第3中隊花房人士少尉的第3小隊。花房小隊裝備的是1942年繳獲的美制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其上裝備的45毫米坦克炮性能比九五輕戰的37毫米戰車炮遠為優越。
雙方遭遇後,花房少尉下令繞過茂密的灌木叢迂回至英軍坦克的後方,使用穿甲高爆彈對準M3後方最薄弱的發動機艙射擊。這一次日軍終于得逞,礙于坦克主炮位置的缺陷(主炮旋轉射界有限,副炮位置過高,兩門炮的射擊死角過多),英國人的M3中坦克來不及調整跟上日本戰車的行動,花房的M3輕型坦克一發又一發的命中M3"格蘭特",終于,在攜帶的穿甲彈即将用完時,有一發炮彈終于擊穿了英軍坦克的發動機艙,打壞了發動機,還引燃了燃料箱内的汽油,多名乘員非死即傷,幸存者從車内爬出,在友軍步兵的掩護下與另外那輛M3中型坦克一起向塔姆方向撤退。
這是日本人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赢得與M3中型坦克的坦克戰勝利,約半個月後,日本陸軍技術本部派遣到緬甸調查戰況的城島少佐在了解到此戰的情況後,感嘆雙方在兵器技術上的巨大差距。
四、戰車第14聯隊的結局
1944年6月22日,英帕爾圍城戰中的日軍終于支持不住被擊潰。在從英帕爾撤退的過程中,成千上萬的日本士兵死于飢餓和疾病,這對日本軍隊來說是一場可怕的悲劇。戰車第14聯隊也在戰鬥和撤退中幾乎損失了所有的戰車。
英帕爾戰役後,該聯隊在曼德勒附近重建,兵力僅約為先前兵力的三分之一。随後,該聯隊在敏鐵拉(Meiktila)周圍與英國人交戰,于1945年4月被消滅。
圖31. 在印度英帕爾附近被俘獲的一輛原屬于戰車第14聯隊的九七式中戰車改,戰車的左前方可以看到一名盟軍士兵扛着攝影機正在拍攝,另有一名軍官站在車體上檢查炮塔内的情況。戰車第14聯隊主要在中國華南和馬來亞、緬甸戰場作戰
圖32. 1945年1月,在老滇緬公路上被盟軍火星任務部隊擊毀的日軍汽車和輕型坦克
-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 給本站投稿只需要輸入關鍵詞"投稿" -
- 加入粉絲群,只需輸入關鍵詞"加群"-
如果你覺得本站不錯,歡迎關注、收藏、轉發三連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