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何小鵬提議半夜無人駕駛,我覺得是完美的商業模式,歡迎閱讀。
文|七号 - 宋
如果在寂靜的凌晨一兩點,路面上跑的都是沒有駕駛員的汽車,你還敢不敢出門了?
哈哈,你以為我在開玩笑。
不過保不齊哪天,還真有可能成真。
日前,全國人大代表、小鵬汽車董事長兼 CEO 何小鵬提議,未來可以允許有條件的地方和城市,選取道路交通條件較好的主幹道附近的公共充電站,在一定半徑(例如 3-5 公裡)覆蓋範圍内試點開放夜間低速無人駕駛,以此最大化利用夜間波谷電量。
此番言論一出,大家最好奇的是這事兒最終誰得益?為夜間省出的幾塊錢電費搞這麼大陣仗,用戶吸引力明顯不足。萬一出事了誰擔責?一台 " 幽靈 " 汽車滿大街地找充電樁,這件事本身除了詭異外,萬一撞到花花草草,那也是要賠錢的。
雖然大家都不看好這件事,但我覺得大可不必這麼快就開啟嘲諷模式,因為夜間 " 幽靈 ",或許是一個完美的商業模式。
為什麼說夜間 " 幽靈 " 模式
是完美商業模式
一個完美的商業模式,有一個經典的邏輯——它能讓政府部門、商家和用戶三方都受益。夜間低速無人駕駛充電符合此邏輯:
(1)政府公共部門受益:電量存儲問題解決;
(2)設備商受益:自動充電機器人 / 無線充電 / 換電設備需求上漲;
(3)使用人受益:比如出租車司機得到更多休息,乘客也能獲得更安全乘坐保障。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電費是按時段收費,白天電費高,夜間電費低。這很大程度是因為夜間用電量少,造成電力大量損失,政府部門通過改變谷底時段電價吸引用戶在谷底時段用電,既減少了電力損失又降低了高峰時段的電力負荷,從而實現了削峰填谷、調峰擴容的目的,有些發電量大的地區,還得想辦法把多出來的電量存儲起來,成本巨大。
如果汽車能多在夜間充電,這些巨大的充電寶簡直不要太好。現在一台車動辄 50-70kWh 的容量,可是很多家庭一周的用電量。
設備商聽到此消息也會樂開花。其實在充電市場,自動充電設備這股力量還未成長起來。
自動充電設備細分下來,有兩種類型:
1、充電設備半移動式:設備主體固定,充電槍可以自動移動并完成充斷電
早在 2015 年,馬斯克曾在 Twitter 表示,特斯拉在研發一種類似金屬蛇的充電器,可适配 Model S 車型。雖然快十年過去,特斯拉還未能實現這一產品,但從產品的成熟度看,這已經幾乎達到成品标準了。
荷蘭 ROCSYS 公司也一直在自動充電槍領網域活躍,像下圖這種就是他們的成品展示。機器人充電臂将人工智能軟體與計算機視覺相結合,機器人從攝像頭獲取信息,以确定車輛的精确位置,并且這台設備可以提供 400kW 的充電功率。
2、充電設備完全移動式:整台設備可以移動,并實現自主充斷電
既然可以選擇讓汽車靠近充電樁,那也可以讓充電設備主動過去找車。大眾汽車在 2020 年就提出了設想,他們推出的移動充電機器人 Mobiler Laderoboter 攜帶了 25kWh 電池包,通過攝像頭,激光雷達和超聲波傳感器進行定位,利用機械臂為汽車充電。
美國充電技術公司 EVSafeCharge 也有類似想法,他們的 ZiGGY 機器人在去年 5 月進行了試運行。在美國達拉斯 / 沃斯堡國際機場範圍,車主可以通過 APP 預約充電。
當然,也因為是充電站在移動,可以攜帶的電池包有限,ZiGGY 目前能提供約 7kW 的充電功率。當機載電力用盡時,ZiGGY 會自行回到停放處,透過地面電網、電池設備,或是太陽能儲能等補充電力。
總之,如果站在車企和充電設備商的視角看,其實何小鵬的提議并不天馬行空,這種半移動式、全移動式的充電設備已經在布局中了。
尋找 " 受益人 "
商業模式再好,也需要落地,需要有人為此買單。
現在緊迫的是尋找 " 受益人 "。
可以肯定,夜間充電需求在增長。
根據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聯合能鏈智電發布的《2022 中國電動汽車用戶充電行為白皮書》顯示:
電動汽車用戶單日充電高峰集中在三個時段,分别為:5:00 至 7:00, 12:00 至 16:00,23:00 至次日 1:00。對比上年同期,下午時段充電占比降低,夜間和早上的充電占比提高。整體來看,用戶平均單次充電量 25.6 度,平均單次充電時長 49.3 分鍾,平均單次充電金額 25 元,日充電 1.4 次。
這一數據來源于 1282 家充電運營商,連接超 4.5 萬個充電站、超 43.4 萬把充電槍。
說明數據能代表普遍趨勢。不過落到個人來說,緊迫性就沒這麼強了。
現階段,能想到最合适的人群是網約車司機。
根據交通運輸部數據,截至 2020 年底,全國出租車保有量為 139.4 萬輛。國内第三方充換電網絡快電的數據顯示,在充電時段方面,出租車充電總量的 50% 集中在 0 點到早上 6 點,16% 的充電量集中在下午 3-5 點。這與網約車司機的營運時間息息相關,這兩個時間段通常是司機早晨出工前、白天臨交接班和晚上收工時段。
想想看,如果這段時間車子能自行無人駕駛過去充電,可以給司機師傅争取更多休息時間,乘客也能獲得更安全的服務。
有人可能會說了,都自動駕駛了,網約車司機肯定不喜歡。不過夜間低速無人駕駛的難度等級要比正常速度駕駛要低,他們還是有共存空間的。
當然,關于如果出碰撞事故了,最終誰擔責,确實是一個難題。不過既然駕駛員不在,是汽車的自發行為,那應該車企和相關的自動駕駛供應商承擔主要責任。
又或者充電設備完全移動式,選擇汽車不動,充電機器人動,界定思路會更明确。出了問題,設備商擔責。
與此同時,這也解決了去找哪些受益人群的問題。汽車不需要安裝自動駕駛功能,成本可以少一大截,還不需要擔心充電問題,相信會有很多新能源車主願意嘗試預約夜間自動充電機器人充電。
所以我覺得未來率先會出現的是夜間可以低速自動行駛的充電機器人,它可以尋找路邊或者寬闊停車場裡的汽車,車主只需要在 APP 上做好預約,把車子停在合适區網域就行。
總結
純電動汽車有續航裡程焦慮。車企通過大電池方案,确實收獲了不錯成效,續航裡程從 5 年前普遍 300km 多,已經進化到普遍 500km 多。
不過充電基建一直是大問題,充電樁利用率不高,很多車卻又苦苦尋找充電位而不得。如果汽車能在夜間自主尋找充電樁,那對各方都是好事。
雖然何小鵬的提議看着很雷人,但其實站在行業發展,過往的一些產業布局看,他的提議并不是天馬行空。政府需要解決夜間電量問題,車企需要獲得更多實操自動駕駛數據,設備商又能真的把當初的設想實現(當前,移動充電解決方案的商業化僅占整個電動汽車充電設備市場的 0.5%)。
雖然對用戶來說,财產安全肯定是一大阻礙,不過如果選擇充電站來找汽車,這個問題就好解決多了。所以還真有可能哪天夜裡,路面上跑出了不少 " 幽靈汽車 / 充電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