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投20萬4個月回本,2年能拿100多萬?有人稱抵押房產投入200萬,發現公司總部已“人去樓空”,歡迎閱讀。
自稱 " 國有企業 ",自有多座優質金礦,成立一年月營收就破億……這樣一家 " 優質 " 企業邀請你投資,你會心動嗎?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收到爆料稱,深圳市金玉匯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玉匯萃公司)吸引投資者 " 投資黃金 ",公司承諾每半個月分紅比例 12% 以上。按照這個比例,幾乎只要四個月就能回本。
金玉匯萃公司總部
不僅如此,據爆料人反映,金玉匯萃公司還宣稱與港股上市公司生活概念(HK08056,股價 0.05 港元,市值 9491 萬港元)合作,指導投資者下載專屬的股票投資 APP,并要求至少充值 1 萬港元,才可參與投資黃金。對于充值金額,每個月也會有 12% 的 " 利息 "。
爆料人表示,自己在 8 月收到了最後一次分紅,9 月中旬左右,金玉匯萃公司突然停止 " 現金分紅 ",此前組建的會員微信群紛紛解散,在深圳的總部已經人去樓空,投資 APP 更是至今無法成功提現。
金玉匯萃到底是一家什麼性質的公司?投資產品的銷售模式又是怎樣的?9 月中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開展了一系列調查暗訪,揭開 " 黃金投資 " 背後的玄機。
每半個月分紅 12%?
來自深圳的何曉琴(化名)女士炒過股、買過币,有着多年投資經驗,沒料到自己在小河溝裡翻了船。" 他們去年 10 月就開始做這個事了,我是今年 8 月聽朋友介紹進來的,說金玉匯萃公司是國企,要做‘藏金于民’的大事業,拉我們投資一起黃金理财。"
"金玉匯萃公司合同裡寫每半個月分一次紅,假如投 20 萬左右,兩年後一共可以收到 100 萬出頭,但現在就給我分過一次,公司就已經跑路了。" 何曉琴表示," 他們還給投資者等值的實物黃金作抵押,但這樣分紅比例就低很多,大多數人都沒拿實物。"
據何曉琴所述,金玉匯萃公司首先會以下屬的深圳市金玉天成黃金制品有限公司名義,與投資者籤訂《黃金制品購銷合同》,主要内容為購買黃金首飾,并約定了黃金重量、價格和交接方式。以一份 8 月籤署的合同來看,購買 500 克黃金需要 28.75 萬元,平均每克售價 575 元,而彼時的黃金現貨價格約為 450 元一克。但值得注意的是,記者從獲得的多份合同、收據來看,消費者實際需要支付的金額,僅為合同标注價格的約 20%。
購銷合同之外,投資者還會籤一份以港股上市公司 " 生活概念 " 作為甲方的《戰略合作協定》,約定每半個月向投資者過戶投資額約 12% 的等額上市公司股票,一直持續兩年時間,由此完成所謂的分紅。這麼計算,四個月後投資就差不多能回本,年化收益率甚至超過 200%。
黃金制品購銷合同
值得注意的是,何曉琴還稱,金玉匯萃公司還要求投資者下載一個名為 " 共得 " 的投資 APP,鼓勵購買生活概念的股份,還要投資者充值 1 萬港元以上,才可獲得黃金投資的資格。也就是說,投資者在正式籤署各種協定之前,就要付出上萬的真金白銀。
不過從實際操作看來,公司的分紅辦法和合同并不一致。何曉琴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金玉匯萃公司的分紅是直接現金轉賬的,《戰略合作協定》寫的分紅辦法(即贈送股票)實際并沒有執行。" 但從 8 月 24 号開始,半個月一次的分紅就改成了每月一次,9 月十幾号開始就不能兌現了。"
" 法定代表人 " 自稱被盜用身份
金玉匯萃公司自稱 " 國有企業 ",旗下還有大大小小二十多家 " 金玉 "" 黃金 " 系列公司,加上其宣稱的港股生活概念,多個主體輪番出現,讓不少投資者一頭霧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 金玉 " 徒有其表,實則敗絮其中。
首先,金玉匯萃公司是國有企業嗎?在 " 深圳市金玉匯萃科技有限公司 " 微信公眾号上,一條 2 月 20 日發布的宣傳片稱,公司隸屬于國有企業融恒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融恒能源),是由國務院實際控制的國有企業,業務覆蓋黃金開采、加工、銷售全產業鏈。
在公眾号簡介中,還出現了一個熟悉的名詞,即公司自稱是 " 國家電力公司子公司 "。企查查 APP 顯示,融恒能源全稱實為融恒能源科技(雲南)有限公司,層層股權穿透之後,國家電力公司間接持有其約 26% 的股權,是名義上的實控人。而這一身份還得到了深圳本地一個社會團體組織的 " 認可 "。2022 年 12 月 14 日,深圳市科技金融促進會發布公眾号文章,宣布金玉匯萃公司入會并成為副會長部門。文章還稱金玉匯萃公司是 " 國家電力(國有企業)的子公司 "。
今年 8 月,《每日經濟新聞》曾發布報道《追蹤|頂風 " 作案 "?假國企被曝光後,旗下公司又宣布巨額投資 " 手握 " 近 600 億項目能否兌現》,揭露了 " 國家電力公司 " 作為一家 20 多年前就不存在了的央企,屢屢被不法分子假冒下屬企業。
記者注意到,今年 6 月金玉匯萃公司股權關系發生變更,上級股東變成了 5 月底才成立的 " 湖南中洲項目管理有限公司 "。再往上股權穿透,實控人則變成了 " 國資委(國有資本)"。事實上,各地國資委名稱都包含地名前綴,至于 " 國資委(國有資本)" 是什麼性質的實體尚不清楚。
除了更改股權,金玉匯萃公司還三番五次更改公司高管。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僅今年以來,公司主要人員就經歷了張茜→俞慶龍→王千→馬金玉→張強等多次變化,目前,公司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總經理為張強。為求證公司經營狀況,記者也于近日也撥通了張強的電話,對方回應卻有些出人意料。
張強稱,自己的身份信息被别人盜用了," 我是東北的,也是這兩天才知道這個事,過幾天我也要去深圳處理的。" 記者在表明身份之後,張強表示," 我也是受害者,我也說不清,先讓他們(警方)調查吧 "。但是,對于張強給出的說法,記者暫時無法從其他渠道進一步驗證。
公司總部已無人辦公
在金玉匯萃公司和生活概念之間,俞慶龍是關鍵人物。
據生活概念公告,這家港股上市公司原本的主營業務為餐飲供應服務。今年 2 月 28 日,生活概念稱與金玉匯萃公司籤訂了戰略合作意向書。4 月 20 日,由俞慶龍擔任法定代表人的深圳市生活概念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公司現為生活概念持股 100% 子公司。
而到了 6 月 9 日,俞慶龍就獲委任為生活概念的執行董事。随後的 9 月 6 日,生活概念發出股東周年大會等公告,建議将公司中文名改為 " 金玉滿堂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以向市場展示更貼合企業的身份和形象。
在 " 深圳市金玉匯萃科技有限公司 " 微信公眾号上,記者也發現,今年 6 月之前的文章,俞慶龍還被稱為 " 金玉匯萃董事長 "。
從上述材料也不難看出,金玉匯萃、生活概念(股東大會通過後,就将改名金玉滿堂)等公司是如何形成交集的。
為探明金玉匯萃公司現狀及業務的真實狀況,《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于 9 月中旬前往公司位于深圳市福田區華嵘大廈的總部辦公室實地探訪。
在華嵘大廈 26 樓,記者看到各種 " 黃金升值 "" 藏金于民 " 的宣傳畫冊還靜靜挂在牆上。現場有數十位前來讨要說法的投資者,但從業務部門到 VIP 接待室,公司員工早已不見蹤影。投資者三三兩兩坐在會議桌前,講述自己的投入金額。席間,有人自稱為了投資借下高利貸,有人翻出合同,稱抵押房產後拿 200 餘萬元給金玉匯萃公司。
金玉匯萃公司總部牆上懸挂的宣傳畫冊
聽說數公裡外的京基濱河時代廣場分公司裡還有工作人員,幾位投資者快步走出總部,準備去下一個地點尋找希望。但實際上,這裡只有一位留守的工作人員,為來訪投資者登記投資金額等信息,對于什麼時候能夠回款,現場沒人能說清楚。記者只從電腦螢幕上看到,僅一個代号 "8-7 的業務部 ",有登記的 7 月以來投資合同金額就将近 4000 萬元。
頗有戲劇性的是,記者在本次的維權現場認出了幾位在公司合影中站在俞慶龍身邊的人,疑似是公司工作人員,而他們卻以受害者的身份和廣大投資者坐在了一起。在大部分人無言等待之時,仍有少數人相信金玉匯萃公司是國有企業,會在度過困難時期之後繼續分紅。他們甚至在人群中稱:" 不要報警,警方把公司賬戶查封了,就一分錢都拿不回來了。"
9 月 19 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一則關于防範虛假網絡投資理财類詐騙的風險提示,指出當前虛假網絡投資理财類詐騙案件頻發,并提醒廣大消費者:高收益意味着高風險,不存在 " 保本高息 " 理财產品、不輕信來路不明 " 小道消息 ",不貪圖 " 一時便宜 " 因小失大,要樹立科學理性的投資理财觀念,切忌僥幸心理、賭博心态。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輾轉聯系上俞慶龍。電話接通後,記者詢問了公司對投資者的退款情況。他僅回答:" 他們統一處理,統一安排,因為現在人太多,這兩天……疏散了,沒事啊 "。自顧自地說了幾句話之後,還沒等記者表明身份,俞慶龍就挂斷了電話。
記者 |孔澤思 編輯|孫志成 梁枭 杜恒峰
校對 |程鵬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