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你花30萬就能用上空氣懸架,真的最該感謝理想嗎?,歡迎閱讀。
導語
摩爾定律無法主導汽車行業
" 十年後的電動車賣多少錢?我覺得 5 萬塊完全有可能,當然不是指那種微型車,而是類似現在的中大型 SUV。"在今年的汽車百人會論壇上,零跑 CEO 朱江明語出驚人,做出了這一驚人判斷。
朱江明做消費電子出身,信奉摩爾定律的行業節奏,即每 18 個月,電子產品會有一次價格不變、性能翻番的更新,而随着汽車行業向 " 新四化 " 轉型,汽車上的消費電子屬性也越來越強,似乎被卷進了 " 摩爾定律 " 的節奏中。
但是,百年汽車工業自有發展規律,真的說變就變了嗎?
摩爾定律主宰汽車?
不得不承認,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 · 摩爾 1965 年提出的摩爾定律,在主宰半導體行業五十多年後,也開始在汽車上逐漸顯現。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過去的燃油車時代,空氣懸架是五六十萬甚至百萬級豪車才有的配置,而它們背後的供應商,主要是兩家德國企業——大陸集團和威巴克公司。
這兩家合計占據了全球 60% 的市場份額,在過去幾十年裡利潤也非常穩定。同時,他們牢牢掌握着空氣懸架的話語權,把豪華車才配得上空懸的觀念植入人心。
但今天,在充分競争的新能源市場中,我們看到很多車企已經把空氣懸架當成标配,價格門檻也被拉低到 30 萬,平等地走向了每一個追求舒适性的車主。
十年時間,價格減半,這是怎麼做到的?2020 年開始,伴随着新能源市場的激烈競争,一批專注于技術產業化的本土供應商嶄露頭角,諸如中鼎股份、保隆科技、孔輝科技等。
他們掌握了自主研發生產空懸核心部件的能力,将成本降到了原來的 70%,很快,空懸就被蔚來、理想等新勢力車企積極采用,而這種改變,也讓空懸得以迅速普及。
同樣的,在汽車領網域裡,像空懸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就好比現在一輛 10 萬出頭的車,無論是配置、動力,還是外觀、内飾,放在十年前都是不敢想象的。
一位傳統車企研發部門的人員就對 AutoLab 表示,現在開發一款車型時,内部就會提前找好有什麼是原先高配的功能,現在能拿來放在低價車型身上,作為核心賣點。
不過以摩爾定律 18 個月迭代一次的節奏來看,這些配置的更新周期還是長了一點,只能說是長周期版的摩爾定律。
而真正的摩爾定律,還是要回歸到半導體領網域。這一點,在汽車上就是以算力為表現形式的各種智能硬體。
比如我們熟悉的高通座艙芯片,就在以每兩年一次的速度更新。我們熟悉的骁龍 8155 最高算力為 8TOPS,而兩年後發布的骁龍 8295 已經達到 30TOPS ,翻了接近 4 倍。
類似這種性能上的躍升,在如今的電動車上不只有座艙芯片,還有視覺攝像頭、輔助駕駛硬體、IGBT 電控芯片等,可以說凡是與半導體有關的,都會緊緊圍繞摩爾定律的規律演進,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電動車的換代節奏。
但是,汽車行業真的完全被摩爾定律主宰了嗎?
萊特定律主導制造業
英特爾前 CEO 科再奇曾經開玩笑說過:" 如果汽車行業遵循摩爾定律,那現在的大眾甲殼蟲只需要加 1 加侖(約 4 升)汽油就可以跑 322 萬公裡了。" 顯然,這是不符合物理規律的。
事實上,汽車工業涉及的領網域非常廣泛,如果所有部件都以每 18 個月的速度去翻倍更新,肯定是脫離現實的。就比如過去六七十年,内燃機的熱效率提升都不足 15%,而在當前的電動化時代,電機的驅動效率也達到了 90% 以上,很難再有進步空間
也就是說,摩爾定律并不完全适用于汽車領網域,除非能突破物理極限,否則汽車是無法摩爾下去了。
不過,還有一個規律或許可以未來汽車的發展。1936 年,航空工程師萊特在分析飛機產量數據時發現,當飛機產量翻倍時,成本就會下降 15%。這一定律被稱作萊特定律,揭示了產量與成本之間的關系,廣泛适用于制造業領網域。
2019 年,在特斯拉上海工廠開始建造時,有分析機構曾對特斯拉 Model 3 進行了研究,結果證實了 Model 3 的降價規律确實符合萊特定律的節奏,那國產化後的這三年,Model 3 的價格是否還遵循萊特定律繼續演變呢?我們也進行了相關整理。
由上表可見,Model 3 的累計產量每次翻倍時,售價都出現了明顯下降,第一次的降幅為 21%,考慮到是從進口價到國產價的轉變,所以出現了較大降幅,而第二次降價時,Model 3 經歷了一次國產小改款,這次的降幅是 16%,與萊特定律十分接近。
如果繼續照着 15% 的下降幅度,可以預測到 Model 3 的累計銷量達到 200 萬後,售價可能會降到 21.3 萬元左右,這與當前 23 萬元的售價已經極為接近,而根據預測,這一時間點可能會出現在今年第三或第四季度。
除了整車制造外,動力電池領網域也沒有逃脫萊特定律框定的範圍。比如說,2013 年時電池包每度電的價格是 3200 元,也就是每瓦時 3.2 元,而今天磷酸鐵锂電池包每瓦時的價格是 0.6 元 -0.7 元,相當于電池包每度電的價格是 600~700 元。相比十年前降低了 80%,照這個趨勢下去,動力電池的價格在 10 年後減半似乎也能輕松實現。
回到文章開頭提出的問題,5 萬塊能買到高端電動車嗎?可能光靠摩爾定律并不現實,而摩爾定律和萊特定律的雙重推動,似乎是更準确的答案。
技術變革決定未來
無論是摩爾定律,還是萊特定律,實際上都是現有技術條件下總結出的經驗規律,但是,技術發展遇到瓶頸後,這些幾十年來的經驗總結同樣會失效。例如即便在半導體領網域,芯片上的晶體管數量也不會永遠呈翻倍趨勢。
所以說,當一項技術的發展到達極限難以推進後,我們往往就會寄托于新的技術變革,就像芯片行業中的量子芯片,動力電池中的固态電池。
而從燃油時代到新能源時代的產業變革,其實也屬于技術變革的一種,不過從長遠來看,當前還處在新能源時代的發展早期,無論是動力電池的發展,還是汽車配置的演變,依然還存在着很大的進步空間。
所以摩爾定律和萊特定律依然會持續一段時間,繼續推動行業創新,至于什麼時候會失效,就有待我們一起見證了。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