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Model Y 降價,價格戰又要來了?,歡迎閱讀。
最近,車圈發生了幾條熱點新聞,先是 Model Y 降價,限時提車可享尾款 1 萬減免,還能疊加 5 年 0 息政策;随後,比亞迪等車企,又被曝出要求供應商降低成本,以應對市場更加激烈的競争。
本質上,兩件事都透露了一個信息,價格戰或許要再次打響。
* 圖片來源:特斯拉微博
因為不管是特斯拉還是比亞迪,得益于出色的銷量表現,兩家每次調價,都能在市場刮起一陣腥風血雨,為了保持競争力,其他品牌也只能跟降。
不過,這次比較剛的是極氪,副總裁林金文表示:特斯拉宣布 Moedel Y 調價,再次引發了大家對于年底車市價格的讨論,在此可以明确,極氪不會進行價格和權益調整。
* 圖片來源:極氪林金文微博
底氣還是源自銷量,極氪周銷量最近不斷突破歷史新高,尤其在新品投入市場後,銷量穩步提升。
但降價已經提前發生了,包括極氪在内,比亞迪、吉利、零跑等主流品牌,在剛剛過去的 " 雙十一 ",均推出了力度較大的優惠政策,效果目前正在逐漸釋放,是否會有新的價格策略,還是要根據 12 月的銷售速度來調整,
不着急的小夥伴們确實可以等一等,畢竟強如爆單的理想,剛剛也給出了全系限時 3 年 0 息的方案,購車門檻再次降低了。
話說回來,老狐覺得:本次 Model Y 降價,更多是自身原因,包括銷量下滑和新老款即将更迭。
最近 2 個月,一堆新車上市,像樂道 L60、極氪 7X、智界 R7、智己 LS6、阿維塔 07 和岚圖知音,都是奔着 Model Y 來的,也就是坊間的 " 六大門派圍剿光明頂 "。
在以往的細分市場,Model 3 和 Model Y 向來高枕無憂,盡管國產新能源競品多入牛毛,但這兩款車的銷量始終斷崖式領先。可從 Model 3 開始,情況已經發生了改變。
* 圖片來源:懂車帝
10 月銷量中,同價位的小米 SU7 突破了 2 萬輛,漢 EV 超 0.8 萬輛,智界 S7 超 0.7 萬輛,Model 3 為 0.4 萬輛出頭,已經被國產競品甩在身後,這還是在新款已經完成上市的前提下。
對于 Model Y 這個更重要的銷量支柱,特斯拉顯然要更加緊張。
細分市場同樣也出現了變化,10 月,Model Y 售出 3.6 萬輛,與巅峰期 6 萬輛的月銷成績相比,接近腰折,且份額在逐漸被瓜分。
極氪 7X 售出超 1.1 萬輛,智己 LS6 破 0.6 萬輛,小鵬 G6 接近 0.5 萬輛,樂道 L60 的表現也差不多,幾輛新車的銷量加在一起,基本和 Model Y 勢均力敵。
* 圖片來源:懂車帝
這麼看,Model Y 降價也是情理之中的,想提升競争力,價格永遠是最靈驗的手段。
老狐大致算了一下,現在購買 Model Y 首付 8 萬左右,0 息月供 0.26 萬元上下,門檻還是很低的。如此一來,比較尴尬的是樂道 L60,選擇電池租賃的話,起售價為 14.99 萬,電池月租金最低也要 600 元 / 月,想真正走量,可能還要加些特效和誠意。
大方向上,最近幾個月的國内市場,國產新勢力也正在給特斯拉加壓,靠增程翻身的理想、鴻蒙智行和零跑,就不多說了,堅持純電的蔚來、極氪和小鵬三家月銷相加,和特斯拉也是勢均力敵的。
除了主銷車型更新速度慢、内飾過于簡單、高階智駕遲遲未能落地,也是導致 Model 3/Y 產品魅力下降的原因。
相比之下,國產車企确實在高速猛增,相比 2019 年的市占率 40% 以下,今年 10 月,自主品牌的市占率已經達到了 70 %。
* 圖片來源:蓋世汽車
而且是在國内乘用車市場同比猛增 10% 的基礎上,而同期的日系、韓系和美系同比下降均超過 20%,僅剩歐系基本維穩。
更值得我們深度思考的是,雖然銷量在猛增,但國產車企的盈利能力,真的有些可憐。
今年上半年,包括比亞迪、吉利、蔚小理、廣汽、上汽、北汽、長城在内的 18 家車企,利潤之和約為 488 億元,同期豐田的利潤為 1253 億元,大眾為 785 億元,通用為 421 億元,基本相當于豐田的 1/3、大眾的 1/2。
可以看出,國内市場的價格戰有多慘烈。
還有不怕事大的,列出了車企對供應商的回款周期,特斯拉的速度比較快,國產車企普遍偏慢,這也代表了現金流的資金壓力。
尤其是最近車企高管頻頻下場發聲,我們也可以發現,沒人願意打價格戰,但是為了活下去,銷量數據至關重要,價格戰也就成了不得不打的惡性循環。
對于我們消費者來說,短期确實可以獲得實惠,但長此以往,内在的產品質量、服務質量和售後保障等隐性價值,确實是需要畫問号的。
只不過,在刺眼的價格、配置和銷量面前,内在的一些品質,如今的消費主力似乎已經不太看重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國内的車企太多了,需要進行淘汰賽來換血洗牌。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曾直言:中國有 100 多個乘用車品牌,而真正盈利的電動車品牌也就兩三個,未來兩到三年,中國市場或有 70% 的品牌面臨關停或并轉。
* 圖片來源:钛媒體
馬斯克也曾預測:未來全球只有 10 家車企,會是特斯拉和 9 家中國車企。
老狐之前跟大家分享過,幾大市場中,美國倒閉的車企超過 1500 家,現存 4 家;日本和歐洲各不到 10 家,而國内有銷量的品牌卻超過 160 個,淘汰、洗牌和重組也是汽車市場及行業,發展到一定量級的自然規律。
從最近高管的發言,我們也能感受到一些壓迫感,包括:何小鵬、李斌、淦家閱都認為:淘汰賽已經開始,未來 2 年生死攸關,2025 年車企價格戰将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邊是銷量和消費者,另一邊是產業鏈承壓,價格戰的優缺非常明顯,時至今日再讨論要不要打價格戰,已經沒有意義,因為大家已經忘了沒有價格戰的日子是怎麼過的。
" 要麼卷死,要麼餓死 ",但汽車行業始終要保持利潤,這樣才能持續的技術投入、員工升職加薪、擴大生產規模、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才是真正高質量的產業更新。
當然,也有車企高管表示:上述只是理想狀态,起碼要再淘汰出幾家才行。今年年初是高合,您覺得 2025 年誰會先出局呢?
參考資料:
懂車帝
編輯:澤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