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韓國醫生大罷工,歡迎閱讀。
近日,韓國醫療界與政界陷入一場 " 硬戰 "。
事情緣起于 2 月初韓國政府宣布的醫學院擴招計劃——從 2025 年開始,韓國醫學院計劃每年招收新生規模由 3058 人增加至 5058 人,增幅高達 65%。2 月中旬起,韓國數千名醫生和醫學生陸續以罷工和罷課作為反擊,政府則警告對拒不返崗者 " 吊銷執照、逮捕調查 "。
七成醫生罷診
韓聯社援引韓國保健福祉部數據報道,截至 21 日晚,韓國已有 100 家醫院的 9275 名實習醫生和住院醫生遞交了辭職報告,其中 8024 人離崗。
依據韓聯社數據,韓國目前實習醫生和住院醫生總人數約 1.3 萬人,他們當中的 95% 供職于上述 100 家醫院。
可以想見,逾 70% 醫生罷診對這些醫院和病人的影響必然是很大的。所以,韓國政府 21 日發出警告,此前已對部分醫生發出返崗令,繼續參加集體辭職行動的醫生将受到嚴厲懲處,面臨逮捕和起訴。根據韓國《醫療法》規定,政府可責令醫生返崗,違反命令者可被禁止行醫一年以下,甚至被判處 3 年以下有期徒刑。
韓國國務總理表示,自 2 月 23 日起将全面擴大遠程診療服務,為國民提供更加便捷的醫療服務。韓國政府還将于下月初在 4 個地區新增開設廣網域應急狀況室,負責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運送及轉院。
此外,韓國國防部在例行會上表示,需要時可以投入軍醫,開放韓軍首都醫院等 12 家軍隊醫院的應急室。
是否真缺醫生?
醫生們冒着違法風險與政府 " 硬剛 " 不是新鮮事,雙方争議的焦點在于醫學院是否需要擴招。
實際上,在發達國家中,韓國的醫生與人口比例、醫生人均接診數都長期處于 " 墊底位置 "。截至 2023 年 7 月,韓國每千人擁有醫生數(每千人擁有醫生 3 名)居經合組織倒數第二。而韓國醫學院從 1998 年之後就再也沒有進行過擴招。
另一邊,在韓國成為醫生也是個漫長且艱難的過程。要想成為醫學院學生,高考成績必須進入前千分之一以内,地方大學醫學院的分數甚至比首爾大學的分數線還高。而且,考上之後還得負擔高昂的學費,上醫學院要 5-8 年,從實習醫生到住院醫生又要 5-8 年,培養一個醫生的金錢和時間成本都非常高。
所以,韓國政府一直謀求以擴招來解決醫生 " 緊缺 " 問題。但反對擴招的醫生們卻強調,醫生數量并非不夠,而是醫療政策、制度和醫生分配的問題:第一,不同區網域的醫療水平兩極分化;第二,不同專科的薪酬待遇和工作強度分化嚴重,像醫美、眼科、骨科這樣的專業商業前景好、醫保外收費項目多,而且醫生擇期醫療自由度高,從業人數連年增長,而像兒科、婦產科、普通外科這樣的專業工作強度大、容易引發醫療訴訟,逐漸無人問津。他們認為,如果不能解決醫療資源分配的問題,那盲目擴招也無濟于事。
會否再次 " 妥協 "?
雖然醫生們的觀點有一定現實依據,但批評的觀點認為,反對擴招 " 是因為他們擔心自身經濟利益受損 "。據報道,目前韓國醫生是世界上收入最高的醫生群體之一。2022 年數據顯示,韓國公立醫院的專科醫生平均年收入近 20 萬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與政府對峙的過程中,大韓醫師協會等行業協會組織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韓國 95% 以上的醫院都是民營組織,行業協會很容易就能把從業者團結起來。據韓國媒體稱,2000 年以來,醫生們就政府提出的醫藥分工、非面對面診療、醫學院擴招等計劃,已經組織了多次大規模罷工,每次都是政府退讓。
2020 年 7 月,當時執政的文在寅政府就提出過醫學院擴招方案,計劃在 10 年内每年擴招 400 人。這個方案的擴招幅度僅為今年 2 月初最新擴招計劃的五分之一,但卻遭到醫師協會等組織的激烈反抗:兩個月内就有 83.9% 的住院醫生和 32.6% 的專科醫生拒絕出診。再疊加新冠疫情的因素,時任政府最終只能妥協,這也成為文在寅執政期間的一大敗筆。
但是這一次,尹錫悅政府顯然不會輕易讓步。首先,擴招計劃僅是政府改革地方醫療和基礎醫療的一攬子計劃的一部分,其他計劃還包括引進地方合同制醫生制度,減輕醫療事故刑事處罰,加大對婦產科、兒科、外科投入等,一定程度上也能緩解醫生們提出的問題;其次,此次改革方案也取得政府内部各黨派的一致意見,甚至獲得醫療界内部的部分認同,韓國醫院協會就公開認同擴招;第三,醫療改革也是民心所向,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的社會形勢讓民眾感受到醫生短缺的急迫感,據民調機構調查結果,76% 的受訪者 " 積極評價 " 擴招政策;最後是政治需要,韓國國會大選将近,尹錫悅上台以來外交、經濟都不給力,只看能不能抓住醫改這根稻草,退無可退之下,也只能繼續 " 硬剛 "。
文|羊城晚報周末特約主筆謝不明
圖|視覺中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