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庫爾斯克只剩幾個村子,俄軍乘勝之下,為何打得磨磨蹭蹭?,歡迎閱讀。
在俄軍組織管道突襲一周時,已經控制了包括蘇賈鎮在内的大約 25 個定居點,将烏軍的控制區壓縮到邊境線南、北的兩個獨立區網域内。
注:格沃當時俄軍并未控制
其中北側區網域内的烏控據點有:戈戈列夫卡、邊檢站、奧列什尼亞;南側區網域内的烏控據點有:格沃、修道院、戈爾納爾。
而在随後 20 多天時間中,俄軍只拿下了其中的戈戈列夫卡、邊檢站、格沃三個據點。
而且戈戈列夫卡此前就衝進去了一半,格沃最初也衝進去較早,但這仗就是磨磨蹭蹭。
以俄軍的進攻力度,以及進攻成果來看,其實是說不太過去的。
我們可以肯定的說,庫爾斯克的俄軍并沒有執行 " 盡快解決 " 的命令,甚至于目前仍然在執行進攻任務的部隊其實很少。
估計北邊只有第 106 空降師、南邊只有第 810 海步旅的各一部分在執行任務。
當然,蘇梅和别爾哥羅德方向也分出了一部分兵力,不過占用的力量也顯然不多,大部分俄軍肯定是退到後方休整待機了。
因此庫爾斯克的 " 最後一哆嗦 " 之所以遲遲完不了事,既跟烏軍的 " 堅定守住 " 有關,也跟俄軍的 " 三心二意 " 脫不了幹系。
那麼俄軍為什麼打得并不着急?
單純只是下級部隊自發 " 磨洋工 "?甚至是 " 養寇自重 "?
在俄烏戰争中,确實有俄軍這麼搞過,但在庫爾斯克本土區網域作戰,盯着的眼睛實在太多了。而且這邊進攻的主力——空降軍和海軍步兵,戰鬥積極性都還比較好,所以不大可能是自發行為。
有極大的可能是,目前的這種打法就是俄軍指揮部授意為之。
因為庫爾斯克的仗打到現在這種程度,烏軍肯定是不可能以此作為重要籌碼了,區區兩三個定居點、四五十平方公裡地盤,只能具備存在價值了。
這一點烏軍也明白,人家目前的死守就是為了 " 存在價值 "。
而俄軍認為既然對方的籌碼價值已經失去,那麼利用其試圖保持 " 存在價值 " 的心理,抑留更多烏軍在庫州區網域。本軍主力則趁機後撤休整,甚至轉移到其他戰區作戰,就是一種可能的預期策略。
正是因為實際投入的力量不大,所以才好解釋作戰進度的緩慢。
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力量不大、進度緩慢不代表戰鬥本身很輕松。
實際上烏軍開進到前線救火的部門多數為精銳預備隊,戰鬥能力和意志是沒問題的。
包括在格沃定居點内的戰鬥,雙方均打得極其堅決,這個點幾乎是血戰一個月後,俄軍才在近期基本能夠控制的。
烏軍為了支援此方向的作戰,甚至還出動有限的空軍冒險實施地面支援。
如果俄烏兩軍在庫州戰場繼續保持當前的進度,那麼别看烏軍手裡只剩下了奧列什尼亞、修道院、戈爾納爾等有限的幾個定居點,但烏軍還會盡可能保持 " 存在 " 比較長時間。
在當前的形勢下,烏軍是絕對不會自發撤退的,除非俄軍加大力量攻擊力量和力度,才能改變這種緩慢的收復進度。
而當下倒是也有令俄軍攻擊節奏有所改變的要素,那就是一個月後的紅場閱兵。
此次閱兵的時間節點以及面臨的各種形勢都極為微妙,如果到閱兵當天烏軍還在庫州 " 保持存在 ",這在臉面上肯定是不好看的。
當然,這是咱們的一種思路,俄羅斯人的腦回路往往是比較特殊的,也許人家并不在意也未可知。但庫州的最後一哆嗦打得比較啰嗦那是肯定的,而背後的原因則跟俄軍總部的戰略抉擇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