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一人AI公司”已實現年入百萬,歡迎閱讀。
門外漢也能搞點錢的 AI 時代
大模型在國内發展兩年多,現在已經進入 " 各類應用湧現 " 的時代。最近跑了一些 AI 的場子,見識到一些很新的 AI 應用,有的應用把我這個文科生都看興奮了。
一些有想法的人已經先行一步,開始用這些 AI 應用賺生活費,有的還借力 AI 開成了 " 一人超級公司 ",年賺近百萬。這讓我這個文科生也看到了希望,畢竟字節招聘 AI 大模型算法工程師,月薪已經 40K、15 薪起跳,文科生雖不會搞算法,但也有自己的優勢。
本文試着讨論三個問題:
1、 大模型已經變得靠譜了?
2、 "AI 一人公司 " 已經開始批量出現?
3、 我們的出路可以不是 IT 人才,而是 AI 人才?
#01 大模型已經變得靠譜了?
前不久,歌手尚雯婕現身 B 站的科學晚大會,可惜這次她沒來唱歌,而是用一款名為Suno.AI的軟體,現場即興創作了兩首歌。
一說到即興,人們潛意識裡都是觀望着 " 是否會出糗 "。此前有公眾人物就在現場演示時翻車過。
只見尚雯婕在這款軟體中,輸入了歌詞關鍵字、曲風、男聲女聲等關鍵詞,也輸入了自己現場哼的一小部分節拍,不到分分鍾,一首歌就創作完畢。
令我這個 " 音痴 " 驚訝的是,歌詞真不賴,沒有錯詞錯句,有的句子還填得比較有意境,不是小學生作文水平。
曲子譜得也不錯,AI 唱得也不差。聽完這兩首歌,自己躍躍欲試的衝動特别強烈,感覺自己以後是不是也能成為一個"AI 創作歌手 "。
圖|尚雯婕和助手用 Suno.AI 軟體即興創作歌曲
當然我并不太知道,這種現場是否是 " 真實的現場 ",還只是一種提前訓練好的 "AI 表演現場 "。
AI 軟體變得 " 不犯傻 ",有點兒刷新我的認知。在前不久上海召開的百度世界大會上,李彥宏說:過去 24 個月,大模型的最大變化是基本消除幻覺。
所謂的幻覺,是指大模型 " 腦子不靈光 " 的一面,突出表現在文生圖、文生視頻時,出現的各種事實錯誤。
在這屆大會上,有兩款 AI 應用,确實也令我這個文科生眼前一亮。
一個叫iRAG,中文名叫:檢索增強的文生圖技術,賣點是可以消除以前文生圖時 " 生出 " 錯誤圖片。
比如天壇祈年殿,眾人周知有三重屋檐,但此前大模型在學習過程中,或因為數據量不足、或數據質量問題,會出現生成四重屋檐的情況,這叫做" 事實性幻覺 "。而 iRAG 稱,能夠解決這一問題,尤其對特定人物、特定物品能 " 精準生成 "。
圖|左圖的祈年殿有四層屋頂,乍一看很難看出錯誤
不過,宣傳是這樣,我自己在已經導入了 iRAG 技術的文小言 APP 裡試了下,比如輸入 " 演員王 x 博在天津海河跳橋 ",畫面還大差不差,但試着輸入 "87 版紅樓夢演員賈寶玉開着特斯拉 Model Y" 時,畫面就不太對勁,調了幾版也不對,可能還是自己提示詞輸入有問題。
圖|用 iRAG 技術做的兩張圖
所以我頓悟了 " 基本消除幻覺 " 的 " 基本 " 兩字,而不是 " 完全 "。
還有一項 AI 技術" 秒哒 ",也令人印象深刻,它主打的是:一款不需要寫代碼就能實現任意想法的軟體。只需要使用者輸入自然語言,就能開發各種應用。
李彥宏在現場演示的是:想制作一份電子邀請函,可以在秒哒裡輸入自然語言,讓它來安排各種智能體(也就是人類的 AI 分身),來幫忙分别完成邀請函文案的創作,版式的設計制作,以及分發反饋。
它的 " 功德 " 給我的感覺是:現在很多專業碼農都在用 " 文心快碼 " 這種快速輔助編碼產品了,但對文科生的我來說仍有高門檻。現在有了 " 秒哒 ",感覺不會寫代碼的我,也能開發程式。
不過,這個應用明年一季度才上市,實際情況如何待檢驗。
大模型基本告别幻覺,這樣的宣傳被認為是為接下來湧現的各種 " 大模型應用 " 來鋪路。畢竟 AI 不智能、反而智障,那就沒法用。只有變得真正智能,用的人才會越來越多,才能形成大模型經濟圈、甚至相關應用產業圈。
#02 AI 一人公司已經開始批量出現?
OPEN AI 的創始人薩姆 · 奧爾特曼有這樣一句判斷:" 一個人就能做出市值 10 億美金公司的時代馬上就要到來。"這背後是借助 AI 之力。
看到這樣的 " 大餅 ",普通人本能就會敬而遠之,因為預感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但确實也就是這一年來,我們身邊出現了很多利用 AI 應用來賺錢的 " 創業叙事 "。
從 9 歲小學生利用大模型寫書,賺了 2 萬(參見《第一批 AI 原住民開始變現:9 歲小學生,用大模型寫書賺 2 萬》),到創業小白用快手可靈等幫企業和政府做 AI 宣傳視頻,年賺 30 萬(參見《第一批不找工作的年輕人,靠 AI 半年賺 30 萬》)。他們雖然賺的錢跟 10 億美金比起來不值一提,但正因為 " 普通 ",故事反而更具感染力。
如今在各類 AI 新應用漸漸湧現的情況下,一批新的賺錢方式也出來了。
今年來,字節、騰訊、百度陸續發布了" 智能體 "這一 AI 應用。高深的詞匯背後,大眾可以把它理解成自己的 AI 分身,也有人形象把它稱之為自己培養的一名 " 電子牛馬 "。
智能體适用于有一技之長的人——比如教師、心理咨詢、律師、醫生等,第一波人已經率先創建了自己的智能體。創建方式也特别簡單,只需要在相關搜索框裡輸入 " 智能體 " 三個字,就能一鍵創建。
圖|基本上是傻瓜式創建頁面
驅動這群人積極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智能體能給自己帶來收入,也就是已經有了初步的智能體商業模式。
有一位來自安徽的情感咨詢師媽媽,就在百度搜索裡創建了屬于自己的 " 情感咨詢師智能體 ",提供在線情感咨詢。如果你有情感問題,通過搜索,可能不那麼難就能搜到她。
圖|蘇轼智能體聊天界面,他的回答答案全部來自他的文獻資料
這位媽媽以前面對前來咨詢的各路客戶,很多問題都要不斷重復,但現在有了分身,可以 24 小時在線幫忙 " 自主代答 ",真人可以幹點别的事。如果客戶需要更一對一的真人服務,也可以通過智能體實現在線跳轉,并完成付費。
這位媽媽說,玩了一個月 " 智能體 ",給自己增收了 3000 元。
還有一位律師說,自己創建了法律類智能體,為用戶提供在線的法律咨詢服務。基礎的問題用智能體來代答,難一點的法律問題、需要真人來 1v1 的,可以在線跳轉,選擇付費服務。律師說,玩了一個月,多賺了幾萬元。
可以看到,所謂 " 智能體 " 的商業模式核心,就是一種加強版的" 知識變現 "。智能體在這裡面扮演的角色,就是你的工作助理,幫你解決前置的、重復的問題,遇到有付費潛力的,再幫你轉化。
當然智能體能否真正被更多人用起來、互動起來,還需要市場推廣,建立大眾心智,目前才剛剛起步。
如果不想這麼復雜,一些 AI 創業者很常采用的一個 " 一人變現方式 ",就是 "AI 咨詢 "。
《新周刊》就曾報道一位從大廠離職的管理崗員工,在裸辭一年裡,借助 AI 同時開展了三項業務,成為" 超級個體 ",年入近百萬。
這三項業務分别是:用 AI 來進行創作的自媒體業務、AI 講師、B 端咨詢。其中賺錢主力還是在 B 端咨詢這一塊。
這三者業務邏輯是,通過 AI 自媒體引流,向大眾及各路企業輸出自己在 AI 領網域的認知與積累,進而開始嘗試 "AI 知識付費 ",然後吸引很多公司前來請教咨詢,并請這位員工能用 AI 幫忙優化公司業務流程,提升經營效率。
這位員工說,目前工資并未達到以前的管理崗水平,但跟以前每日長時間的坐班相比,現在的工作更具有性價比——工作時間短了,賺錢效率高了。
當然也應該清醒看到,AI 應用并不能承受賺到錢的所有光環。做咨詢,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人脈資源,這一點也不可或缺。
還有一位初中畢業的男生,不搞知識變現,他是創建了一家 AI 制作公司,專門通過生產和銷售文生圖作品,去搶傳統畫室的生意。
有一位從事油畫生意的客戶,以前是從傳統畫手那裡購入畫作,每幅畫一般需要花費 20 元,而這位男生能通過 AI 在 3 小時内創作千幅油畫,每幅畫只賣 8.8 元,成功搶單。
這個模式已經不算新了,但這位初中畢業的男生能在市場搞起小水花,,還是在于他用 AI 應用觸動了經濟鏈條上最重要的兩個元素。
一是價格成本,二是更高效率。
就跟拼多多用 9.9 崛起一樣,任何商業機會就怕 AI 也來一出價格戰。
如今,市場上尚沒有計算出開了多少家這樣的一人 AI 公司,但有一點可以确定的是:這種業态已經真實存在了。
#03 我們的出路可以不是 IT 人才,而是 AI 人才?
不管是不用寫代碼就能編程的秒哒,還是尚雯婕用的 Suno.AI,這給我們這群 AI 門外漢釋放的信息是:AI 應用的門檻越來越普惠了,我們通過各種應用,通過自然語言互動,就能創作出各種文字、圖片、視頻以及廣告創意。
這幾天,有帖子截圖顯示,字節正在高薪招各種 AI 算法工程師,起薪 40K、15 薪。而被認為适合文科生做的 AI 數據标注,大概月薪 10 — 15K。其實一些公司會找到寧夏縣城這樣的留守婦女,去做簡單的數據标注,月薪也能達到 4、5000 元,大有平替文科生之勢。
比較起來,感覺不怎麼會 AI 的社科領網域從業者,似乎越來越沒有立足之地。
但就我目前跑的一些 AI 場子來看,感覺也不用這麼悲觀。因為各類湧現的 AI 應用,确實也在給我們提供結構性的創作機會。
關鍵是我們是否有 " 駕馭 AI 之腦 ",也就是你是否擁有活用這些 AI 應用的能力,以及創意和相關的審美。
比如當你想做一張圖時,文科生的優勢被認為是能寫出更好的提示詞,去做創作。創作出後,文科生也能有更敏銳的審美,看 AI 是否做得好不好。
在海外,現在流行一種說法," 如果錯過做 IT 人才,那就做 AI 人才吧 "。這句話或也可套用在 AI 門外漢上。
最後,我們可以從大時代,來看現在我們面臨的結構性機會。
李彥宏最近有個論斷是,中國的大模型基建已經有了一定基礎," 現在是應用來了的時代 "。
意思是:過去兩年,各平台瘋狂卷大模型,相關基建已經有一定的成熟度,今年及以後将要開卷應用。
因為建而不用,大模型将淪為雞肋,產生不了任何使用價值。同時從商業角度而言,AI 投資也到了需要建立商業收益模型的時候,不能無限制只投入、不產出。
先抛開前述的這些 C 端應用,B 端企業感受到的大模型應用利點,可能更加濃烈和實際一些。目前,大模型行業在 B 端企業的應用,以智能客服、數字人互動等領網域居多。
比如智能客服。早期的客服是關鍵詞觸發模式,看到客戶提問中提到某關鍵詞,它能蹦出提前準備好的答案,相對比較機械,有時回答也不智能。
但在大模型時代,伴随大模型在整體語義理解、分析、總結能力的提升,一些智能客服產品,比如百度智能雲客悅、中國電信星辰語義大模型、網易等智能客服等,已經具備較高的服務能力。有某知名餐飲公司最近現身說法稱,在使用了百度智能雲客悅來做獲客和售後,問答準确率能達 90%,同時還節省了 50% 以上的人力成本。
還有數字人領網域,以前企業創建數字人,對話互動也比較機械,服務能力不高,開發成本還很貴,但現在像曦靈數字人平台 4.0 等這樣的平台,打造的 3D 數字人成本價在此前的上萬元上做了大幅下降,而且依靠語言大模型,互動起來更加智能,不但有專業性還有情緒。
圖|數字人的打造成本這兩年驟降,人們只需要用手機對着自己的臉,就能操縱數字人的臉
這些企業級應用給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點,同樣大模型的應用邏輯如果套用在普通人身上,也可以得出以下這個結論:
大模型亦或者 AI,并不是要來取代你,而是為了拓展你的能力,讓你成為一個 " 一體五面 " 型的多面手。
它延展的是我們的機會,而不是縮小我們活躍的空間。這或許是 AI 人才與 IT 人才之間的區别。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真故研究室 ",作者:龔正,編輯:臉叔,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