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特斯拉新收購項目,說是電車無線充的興奮劑還為時過早,歡迎閱讀。
手機無線充電經過了多年的發展,已經為消費者所熟知,然而對于新能源車來說,無線充電并不是剛剛興起的嘗試。發展多年,電動汽車專用的無線充電由于沒有得到大規模地運用而默默無聞。
6 月份關于特斯拉的一則收購傳聞近日得到證實。當地時間 7 月 31 日,特斯拉确認已完成對德國無線充電技術公司 Wiferion 的計劃收購,同時該公司更名為 Tesla Engineering Germany GmbH。這樣的消息,無疑給了全球工業無線充電系統從業者一針強心劑。
工業無線充電布局在路上
特斯拉其實在今年的投資者日中就提到了無線充電的使用。它展示了一輛樣車,車下疑似配備了充電平台。這筆交易的達成,暗示了特斯拉向無線充電設備的進軍。
公開資料顯示,Wiferion 以生產工業電動汽車專用無線充電系統而聞名。該公司在德國成立于 2015 年,該公司是工業應用無線充電解決方案的先驅,為移動機器人、自動導引車(AGV)和其他電池供電設備提供無線充電系統。
去年,在與同樣是電動汽車無線充電領網域的佼佼者 WiTricity 達成全球許可協定後,Wiferion 進入了北美市場,WiTricity 去年通過一輛特斯拉 Model 3 向外界展示了無線充電技術。
2 月 7 日,WiTricity 公司宣布與中國宇通客車合作,為宇通的自動駕駛電動小巴小宇 2.0 提供無線充電服務。這标志着有史以來第一次将無線充電應用于自動駕駛電動公交車。
去年 3 月,沃爾沃官方稱,其正在與合作夥伴一起,在城市使用環境測試車輛的無線充電功能。其無線充電信息顯示,充電車輛只需停在嵌入道路中的無線充電裝置上,即可自動啟動充電功能,駕駛員無需下車。沃爾沃汽車研發主管 Mats Moberg 表示:" 在真實的環境中嘗試令人興奮的新技術,并與選定的合作夥伴一起測試新的充電技術,是評估我們未來汽車替代充電方案的一個好方法。"
大眾、豐田、一汽、吉利、上汽、比亞迪等國内外主流車企均已開啟了無線充電技術的研發和布局,并形成了較為明确的量產規劃。除此之外,萬安科技、中電興發、安潔科技、欣銳科技等公司也在布局電動車無線充電賽道。
市場誘人,國家鼓勵
據全球市場研究機構 Markets and Markets 此前發布的報告,全球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市場規模,将從 2020 年的 1600 萬美元增至 2027 年的 2.34 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将達 46.8%。
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 年)》直接明确,要 " 加強智能有序充電、大功率充電、無線充電等新型充電技術研發 "。此外,2021 年 10 月 11 日國家标準化委員會發布了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第 5、6、7 部分,于 2022 年 5 月 1 日正式實施。此前國家标準化管理委員會公布了我國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的四項國家标準,規範了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在公共以及私人應用領網域的技術要求、性能要求、功能要求、安全要求、通信協定、測試要求及試驗方法、互操作性要求及測試方法、施工驗收、運行維護等。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國家電網杭州蕭山亞運村充電站内,迎來杭州首輛搭載有無線充電系統并可實際應用的新能源汽車。該充電站配備了 8 個 500 千瓦大功率充電裝置、8 個無線充電停車位以及 8 個 V2G 充電樁,是全國首個同時擁有大功率、無線充電、V2G 功能的充電站。
這個充電站的無線充電設備,即停即充,還可以看到車輛的實時充電狀态,非常方便。通過車輛中控屏就能輕松查看充電功率、充電電壓、充電電流等多種信息。
工作人員表示:" 亞運村充電站的無線充電設施、原理,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手機、耳機實現無線充電類似,通過充電設施和汽車内的線圈,分别發射和接收電能。此外,汽車無線充電避免了接觸式充電需考慮統一接口的麻煩、裸露導體存在的安全風險 "。
商業化推廣的優勢與阻力
無線充電主要基于電磁感應原理,充電器與用電裝置之間不用電線連接,直接通過磁場傳遞能量。無線充電可分為小功率無線充電和大功率無線充電兩種方式,小功率無線充電常采用電磁感應式,如對手機充電方式。大功率無線充電常采用磁場共振,由供電設備将能量傳送至用電的裝置,該裝置使用接收到的能量對電池充電,并同時供其本身運作之用。
和手機一樣,有線充電對于充電口和充電插頭影響,主要來源于充電口的反復插拔,加上灰塵、水汽等不斷進入接口,從而進一步加劇充電插頭的磨損。一旦磨損,充電頭與充電座對接後接觸電阻将會增加,在充電時,發熱量就會增加,一旦溫度超了限值,就會啟動過溫保護,影響充電的效率甚至停止充電。而這個問題的解決可能需要更換充電頭,大大增加了後期維護成本和操作難度。同時,無線充電減少接觸帶電物體,降低了觸電風險,安全性得以提高。
如果借助于自動泊車技術賦能無線充電,實現自動停車、自動充電的功能,一定程度上能解放用戶的雙手。相對于有線充電,智能化程度更高。而且,采用集中式的功率模塊布置,不會額外占用更多的空間。
但需要注意的是,無線充電擺脫了充電樁和充電線的限制,但相比于有線充電技術的充電功率差距甚遠,有線快充功率可到 100Kw 或更高,而無線充電的功率水平大致在 10-12Kw 左右,也就是普通慢充水平,充電時間對于急需補能的用戶并不友好。
其次無線充電是磁場和電場的相互轉換,這一過程會產生大量電磁輻射,對于人體健康的影響将妨礙其進一步推廣。再者,無線充電過程中和充電樁一樣會產生巨大的能量損耗和大量的熱量,随着功率的增大釋放的熱量也會更多,這也成為提升無線充電功率的一大技術難點。
更現實的問題,目前無線充電的成本是同等功率下車載充電機成本的 4-5 倍,對于整車來說成本壓力過大,而且各主機廠和零部件廠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挖掘出非無線充電不可的應用場景,也極大地限制了無線充電的進一步發展。
因此,技術和成本的問題仍是電車無線充電技術廣泛應用的最大制約,此次特斯拉收購此類公司應該更多的是一種前瞻性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