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跌沒了兩萬多億,王興為何沒能拉起美團股價?,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雷達财經,作者 | 李亦輝,編輯 | 深海
港股整體承壓的背景下,美團等權重股也大幅走低。
1 月 17 日,美團股價下跌 6.97%,盤中最低點 68.15 港元 / 股已跌破 2018 年 9 月 20 日的上市發行價 69 港元 / 股,創逾 4 年低點。當前,這家公司總市值約 4300 億港元,較 2021 年的高點 460 港元 / 股市值蒸發超 2.4 萬億港元。
去年 11 月底,美團 CEO 王興在三季度财報後的電話會議上稱,美團被低估了," 美團在二級市場的股價只反映了外賣單一業務的估值,并不符合公司的内在價值。"
随後,美團多次出手回購,至今累計回購金額達 24 億港元。然而,回購并未能扭轉股價頹勢,距王興公開喊話以來,美團又跌去超 20%。
投資者在擔憂什麼?1 月 12 日,高盛發布報告指出,即使美團股價回調至近乎 IPO 價位,但相信市場因擔憂競争,對其增長和盈利前景過于悲觀,以及低估美團在保持其本地服務領先地位的執行能力,尤其是外送業務。
近日,有市場傳言稱抖音在和阿裡談收購餓了麼。一些投資者認為,抖音原本已經和美團在本地生活領網域近身肉搏,如果此番再将餓了麼收入囊中,兩者強大的協同效應将對美團造成衝擊。
除了和抖音的競争之外,美團的新業務何時扭虧為盈也備受關注。更重要的是,随着競争日趨激烈,對投資者來說美團最壞的情況是否已經過去還不好預判。
回購難阻股價下跌
拉長時間來看,美團的下跌從 2021 年就開始了。
當年 2 月 18 日,美團來到階段高點 460 港元 / 股。随後便迎來港股科技股的整體調整,疊加反壟斷等輿論的出現,美團股價進入下行通道。
2021 年至 2022 年,美團港股分别下跌了 23%、22%。
進入 2023 年,投資者開始擔憂美團的市場份額受到抖音的蠶食。2023 年第一季度,美團同比扭虧為盈。财報後的電話會議上,王興稱美團将進一步将直播、短視頻等新營銷形式拓展到更多地區,以應對抖音布局本地生活等競争格局的改變。
這被認為是面對短視頻競争,美團由守轉攻的開始。但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并不買賬,公司股價依舊 " 跌跌不休 ",整個 2023 年累計跌幅高達 54%。
2023 年 11 月 28 日,美團公布 2023 年第三季度财報。财報顯示,公司在報告期内實現了收入 765 億元,同比增長 22.1%;實現淨利潤 35.9 億元,同比增長 195.3%;經調整後的淨利潤為 57.3 億元,同比增長 62.4%。
财報後王興出席了電話會議,他表示管理層對公司的長期增長潛力有十足信心,目前美團在二級市場的股價只反映了外賣單一業務的估值,并不符合公司的内在價值。
11 月 29 日早間,美團公告稱,自 12 月 1 日起,将根據 2023 年 6 月 30 日股東大會上通過的回購授權,将不時在公開市場購回總金額不超過 10 億美元的股份。
盡管業績表現不俗,還有回購消息加持,但在财報披露次日公司股價卻暴跌了 12.18%,近三年首次跌破 100 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财報後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迅速下調了美團目标價。高盛下調對該公司 2023-2025 年收入預測 1-5%,并下調同期經營利潤預測 9-14%,主要原因是調整食品外賣增長預期,以及新業務收入增長或虧損減少步調緩慢等因素。
在公布回購計劃後,今年 1 月 10 日至 1 月 17 日,美團連續 6 個交易日回購自家股票,合計回購 3265.35 萬股,累計回購金額 24 億港元。
截至 1 月 18 日收盤,美團總市值為 4359 億港元,上述已回購金額占總市值約為 0.55%。如果 10 億美元(大約 78 億港元)回購額度全部用完,占目前的總市值也不到 2%。
而從結果來看,近期跌破發行價的情形也說明,公司實施回購對股價的支撐并不明顯。
實際上,股價的變動從來離不開業績表現,它反映了資本市場對公司業務前景的判斷。
在一些分析師看來,在互聯網告别燒錢擴張後,資本市場更加看重公司整體的盈利水平,偏向于從 PE(市盈率)角度去估值。對美團來說,估值模式切換之後,市場不僅不再為無邊界的擴張買單,反而會 " 懲罰 " 那些影響公司盈利能力的業務。
這也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何回購計劃難擋市場抛壓。
不得不防的抖音
早在 2021 年年初,在抖音悄然上線 " 團購 " 功能時,網絡上就讨論這樣一個話題:" 幹掉美團的,可能會是抖音?"
當時這兩家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巨頭,卻因為抖音在本地生活服務上發力而鏈接了在一起。如果說一開始雙方還是明争暗鬥,那麼随着 2022 年三季度抖音的本地生活業務開始爆發,兩大巨頭進入短兵相接階段。
一個例子是,2023 年 3 月,抖音全面上線外賣業務。作為回擊,當年 4 月份,美團針鋒相對的開啟了外賣直播業務;在 10 月底,美團 App 還上線美團視頻服務,模式與抖音、快手類似。
目前,雙方的 " 戰火 " 仍不斷更新。2023 年 10 月,抖音生活服務宣布推出 " 美好生活發現計劃 ",并計劃在未來一年投入 5 億扶持優質探店内容。美團也從第二季度開始,逐步降低年費、與商家重新協商抽傭率。
全方位的競争展開後,目前抖音似乎是暫時勝利的一方,美團則因為資源消耗而導致利潤率下滑,市值節節敗退。
海通國際研報數據預計,2023 年抖音本地生活 GTV(總交易額)将達 2000 億元,約是美團的三分之一。
反觀美團,财報顯示,2023 年第三季度,其本地商業利潤率為 17.5%,環比上個季度下降了 4.3 個百分點。
美團在财報中表示,經營利潤率下降主要是由于較高的補貼率。電話會上管理層進一步指出,考慮到競争格局,美團将推出一系列措施來抓住不斷增長的市場,雖然這些措施可能會影響短期的貨币化率和利潤率。
這意味,如果抖音繼續進攻,美團只能保持跟進。考慮到抖音手握流量這個利器,未來其對本地生活領網域的進攻将是一個大概率事件。
況且,抖音的優勢不僅僅在于擁有數億的日活流量,它在未來還有可能補齊 " 基建 " 的短板。
12 月 19 日下午,有市場消息稱,抖音目前正與阿裡談判收購餓了麼。傳聞稱," 目前已經到了談價格階段,如果談判順利,預計春季後就能落地。"
還有消息稱,收購價格大概在 70 多億美元。對此,抖音内部人士稱,抖音沒有收購餓了麼的計劃。
時隔不到 1 個月,又有媒體報道稱字節跳動(抖音母公司)方面仍在洽談收購餓了麼,不過尚存兩個分歧點:收購價格和餓了麼團隊去留問題。
今年 1 月 15 日,餓了麼和抖音雙雙否認了該信息。但有分析人士指出,這種消息并非空穴來風。
依據是過去兩年,抖音與餓了麼進行了密切合作。2022 年 8 月 19 日,餓了麼和抖音共同宣布達成合作。
據了解,目前 " 餓了麼抖音小程式 " 已在北京、上海、杭州、西安、烏魯木齊、桂林等國内大部分城市開放。
雖然收購一事僅是流言,但毫無疑問,這樣的傳聞再次挑動了美團投資者的神經。市場擔心,如果抖音獲得了餓了麼的配送能力,那麼與美團的競争強度将再上一個台階。
在機構的觀點中,也普遍認為美團當前的困境,是來自抖音的威脅。中泰國際研究部主管趙紅梅認為,此前投資者對美團回購計劃反應冷淡的原因在于,目前美團跟抖音等競争對手開展激烈競争,競争對手也在想方設法蠶食美團原本占有的市場,這給美團利潤增速帶來一定壓力。
2014 年 1 月 12 日,高盛再發研報稱,即使美團股價回調至近乎 IPO 價位,但相信市場因擔憂競争,對其增長和盈利前景過于悲觀,以及低估美團在保持其本地服務領先地位的執行能力,尤其是外送業務。
該行将美團 2024 至 25 年收入預測下調介乎 1% 至降 2%,并将 2024 至 25 年經調整 EBIT 預測下調介乎 12% 至 15%。該行将其目标價由 176 元下調至 151 元,維持其評級為買入。
低價會是解藥嗎?
與抖音近身纏鬥之際,美團也在調整策略,希望建立起低價競争優勢。
1 月 7 日,據媒體報道,美團高級副總裁、到店事業群總裁張川日前發布内部公開信。
這份 4200 多字的内部信中,張川提到:" 互聯網進入存量用戶競争的階段,因為不像外賣那樣有配送的護城河,所以新手進軍生活服務都是從到店開始 "。
據了解,在本地生活領網域,美團将其業務分為 " 到家 " 和 " 到店 " 兩個部分。" 到家 " 也即外賣餐飲與閃購(即時零售),到店則包括團購業務以及酒旅和交通票務。
張川表示,2024 年是解決問題的好機會,關鍵在于能不能建設起來天天低價的新飛輪,實現到店的雙飛輪。
同時,他強調要不斷和商家溝通定價,促進商家競争;利用線下地推和微信群等新的組織能力傳播天天低價,拉動用戶增長。這樣," 才能真正地卷起個天天低價的供給體系 "。
對此,有分析認為,在拼多多驗證了 " 低價策略 " 的可行性後,淘寶、京東重拾低價,這時美團強調 " 天天低價 " 也不意外。
實際上,從去年開始,低價團購在餐飲業已經屢見不鮮。在激烈的競争中,一些餐飲店為了獲客,開始以低價引流。但外界擔心,卷入低價競争後,食品的安全、口味、質量都無法得到保障。
對美團的到店業務來說,想推行低價也存在着挑戰。當前,抖音的到店業務已建立起種草、探店、低價團購這樣的交易閉環。
這種情況下,美團要如何說服商家做更低價?可能的情況是,美團想要在低價供給上更具優勢,就需要加大對商家的補貼力度。
去年 2 月,針對餐飲到店消費,美團曾上線了 " 特價團購 " 板塊。然而這樣一來,美團雖然守住了營收,卻犧牲了部分利潤,這是資本市場難以接受的事情。
本地生活之外,新業務虧損、全球化進展緩慢,都是擺在美團面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