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國產AI眼鏡變局:巨頭入場,創企們還有活路嗎?,歡迎閱讀。
" 悄然之間,AI 眼鏡已經成為深圳華強北的第四大标準品,僅次于耳機、手表和無人機 ",一位常駐深圳的資深分析師這樣說道。
行走于華強北線下賣場,80% 左右的手表檔口都擺上了 AI 眼鏡,甚至已經出現了 2-3 家專門賣眼鏡的檔口,鋪面在百平米左右,其中絕大部分都是音頻眼鏡,少部分是帶攝像頭的。
無論如何,有一件事是肯定的:AI 眼鏡這個品類,是真的賣起來了。
▲華強北線下賣場中的各類眼鏡產品,來源:第一财經
相比賣場裡的初露端倪,賣場外的火爆更引人矚目,各類 AI 眼鏡新品争先恐後地發布,VR/AR 創企、AI 創企、互聯網巨頭、終端大廠,紛紛入局。與此同時,資本市場的融資熱也猛猛推了一把。
不少市研機構或智庫都認為:2025 年,将是中國 AI 眼鏡的元年。
根據 XR Vision Pro 統計,已經有近 70 家廠商在做 AI 眼鏡,可以說是 " 魚貫而入 ",而就在今年,真正的 "BOSS" 或許即将入場。
小米被曝将在 5 月發布、6 月開售 AI 眼鏡大招已然成為行業關注焦點,網傳 1499 元的潛在售價以及硬體配置拉滿的規格,更是有種 " 不留活路 " 的節奏。
字節、阿裡、騰訊幾乎都被曝出在做 AI 眼鏡的消息,阿裡甚至被曝将一次掏出兩款,雙 11 前就要開售。
留給小廠們的時間,不多了。
" 不帶顯示的 AI 眼鏡,戰局将在 2 年内結束,2 年内沒站住腳,後面就沒機會了。"
" 未來可能是一個赢家通吃的局面,真正能活下來的品牌可能不會超過 5 家。"
這是智東西在與業内人士交流時聽到的一些聲音。
巨頭下場,小廠們還能有活路嗎?AI 眼鏡是否會像當年的 " 智能音箱 " 一樣陷入瘋狂價格戰怪圈,最終大部分廠商虧損?一場橫跨整個科技全圈的 AI 眼鏡大讨論,正在激烈上演着,牽動着每一位入場者、觀望者們的心。
一、手機大廠入局,小米先出牌,"1499 元 " 的絕殺不留活路?
提及大廠入局 AI 眼鏡賽道,當下行業關注的焦點毫無疑問是小米。如果如預期的一樣在 5 月發布、6 月開售,小米将成為手機大廠中第一個真正意義上入局 AI 眼鏡的廠商。
加之小米產品長久以來的 " 性價比 " 标籤,其給中小廠商帶來的壓力是不言而喻的——曾在無數智能硬體品類中 " 橫掃 " 的 IoT 生态王者,要亮出自己的首款真正意義上的 AI 眼鏡了。
從供應鏈、產品形态、特點到產品價格,小米 AI 眼鏡的大部分信息都已經有些眉目了。
▲小米 AI 眼鏡關鍵組件配置及供應商預測,來源:Wellsenn XR
在最核心的芯片部分,小米或采用高通 AR1+ 恒玄 2700 的雙芯組合,跟當前 Meta、雷鳥、閃極等廠商采用單一 SoC 芯片有很大不同。
其優點和難點都很明顯:SoC 有更強的性能、更強的 ISP 保證拍攝畫質,而藍牙主控芯片則可以在一些場景中提升續航能力;但另一方面,雙芯如何協同,從作業系統到算法層面都有較多挑戰和技術空白需要填補。
比如 SoC 中 ISP 實際拍攝效果的調優,對于很多小廠來說難度很高,而藍牙主控芯片運行的 RTOS 系統和高通 AR1 所運行的安卓系統如何整合協同,都讓很多小廠望而卻步,而小米恰好在 IoT 系統(小米 Vela)和手機作業系統(HyperOS)上都輕車熟路。
這也是小米 AI 眼鏡的 " 野心 " 所在,很多分析師和從業者都認為,小米一定要做一個能大幅超越 Meta 的產品,從產品硬體、佩戴體驗到系統、軟體體驗全方位的超越,并且相比小廠要形成明顯的 " 技術壁壘 ",不然是沒有意義的。
也就是說,小米要給 AI 眼鏡重新立個 " 标杆 "。
根據目前已知的供應鏈信息,歌爾股份依然是小米 AI 眼鏡代工的首選,預計出貨量 30 萬台。蘋果、索尼、Meta 諸多頂級大廠的旗艦產品都是由歌爾代工,其技術能力不言而喻。此外,還有瑞聲科技的揚聲器、歐菲光的光學模組、舜宇光學的鏡頭、索尼的 CMOS 影像傳感器。
可以說,硬體供應商,小米選擇的全是 " 果鏈 " 頂級大廠。
根據爆料信息,小米會通過定制攝像頭模組的方式實現更小的尺寸,同時其在拍照的 HDR、防抖、夜景等方面都會有更好的算法優化。
在款式上,小米 AI 眼鏡會分為普通款和墨鏡款,向 Meta 看齊,而配色上甚至傳出可能有 "SU7 配色 ",米系生态的聯動可見一斑。
產品固然重要,定價也十分關鍵。
根據 Wellsenn XR 報告,小米 AI 眼鏡的硬體成本約為 177.5 美元,要比 Meta RayBan 的 149 美元更高,約合人民币 1290 元。結合小米硬體綜合淨利潤率不超過 5% 的 " 保證 ",1499 元的定價不無可能。
而不少業内人士認為,如果小米将價格定位 1499 元,那将會是 " 絕殺 "。
比如原魅族科技副總裁、現怒喵科技 CEO 李楠就在一個行業微信群中提到,小米定價 1499 元是最理想的,而這個價格會直接封鎖其他采用高通 AR1 方案廠商的活路。
▲來源:XR Vision Pro
目前采用單一高通 AR1 方案的雷鳥 V3,其售價為 1799 元。
對于 AI 眼鏡產業的中小玩家們來說,從產品力到價格,小米 AI 眼鏡似乎即将成為一座難以逾越的 " 大山 "。
二、從小米華為到阿裡字節,大廠手持 " 硬 + 軟 + 生态 " 王牌
除了小米,從終端大廠到互聯網巨頭,小廠們的強勁對手還有非常多。
根據目前的行業信息,僅在 2025 年,就會有小米、華為、字節、阿裡、百度等多家科技巨頭推出自己的 AI 眼鏡產品。
華為不必多說,其音頻眼鏡已經迭代多年,與 GENTLE MONSTER 的合作也十抽成熟。
▲華為智能音頻眼鏡
OV 兩家廠商雖然比較低調,但也不可能放棄 AI 眼鏡這塊市場。其中 vivo 已經在 2024 年組建了 AI 眼鏡團隊,相比小米的發布節奏會更慢,OPPO 這邊并沒有更多信息流出。
BAT 互聯網大廠這邊,阿裡已經有較多 AI 眼鏡相關信息爆料,比如阿裡的 AI 眼鏡可能會有兩種款式,一種帶顯示、一種不帶顯示。
而阿裡可能通過跟智能音箱類似的 " 天貓精靈 " 這一品牌來做 AI 眼鏡,根據 XR Vision Pro 消息,其產品或命名為 " 哇哦 AI 智能眼鏡 ",目标在雙 11 開售。
從配置上來看,阿裡的 AI 眼鏡可能會采用高通 AR1 芯片 + 恒玄 2800 的雙芯方案,攝像頭為索尼 1200 萬像素,整機代工由同樣是消費電子頭部大廠立訊精密承接,目标出貨量甚至達到了 40-50 萬台。
相比 AI 眼鏡賽道的中小玩家,這些巨頭的優勢是不言而喻的。
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技術上的優勢。在 AI 眼鏡領網域,想要在優秀的拍照能力、流暢性能體驗的基礎上兼顧續航,雙芯片方案就是必然選擇,而優化雙芯片、雙系統的能力已經攔下了一大批小公司。
與此同時,即使可以拿到高通 AR1,大部分中小廠商只能拿到基礎款的公版 AR1 方案,很難跟同行拉開明顯差距,更不要說跟小米這樣的大廠進行差異化競争。
Meta 的 AI 眼鏡之所以體驗更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 Meta 所使用的 AR1 是定制版的高通 AR1,并非公版。
根據行業信息,國產芯片方案成本可能只有高通 AR1 的六分之一,但大都針對手表、耳機開發,強行用在 AI 眼鏡上,功耗、拍照效果都得不到保證。直接采用恒玄方案,又會涉及到大量調校開發問題,并非 " 開箱即用 ",對技術實力同樣是考驗。
相比之下,小米這樣的消費電子巨頭可以在供應鏈各個環節進行定制化,去跟消費電子產業鏈的頂級廠商進行聯合研發。
除了技術層面的優勢,在硬體、軟體生态聯動層面,巨頭也有其獨特性。比如 Meta 眼鏡的海外爆火,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其在去年 3 月打通了 Facebook 這一關鍵社交平台,眼鏡拍攝的内容可以一鍵分享到 " 朋友圈 ",這種硬體和内容生态的打通是至關重要的。
回到國内,字節的抖音,騰訊的微信,其潛力不言而喻。
小米作為終端巨頭的代表,其 AI 眼鏡跟手機、車機的聯動大概率将會成為其重要賣點之一,AI 眼鏡與米家生态設備的聯動也會成為小米的突出 " 壁壘 "。
據媒體報道,小米 AI 眼鏡是由手機團隊主導研發的,眼鏡和手機的打通,已是必然。
在這方面能與小米有一戰之力的僅有華為一家,華為的手機、車機和鴻蒙智家生态同樣有機會與 AI 眼鏡進行聯動,誰家的生态互聯體驗做的更好,或許是一個重要關注點。
三、AI 眼鏡創企求存: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說到這裡,看起來 AI 眼鏡賽道的中小廠商似乎只有等着被 " 淘汰 " 的份了,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對于湧入 AI 眼鏡賽道的眾多玩家們來說,能不能想清楚自己要做什麼、定位是什麼,可能真是一個 " 要命 " 且迫切的問題。
從核心的芯片方案選型、硬體模組定制化、軟體算法優化、作業系統層面來看,小廠都很難實現優勢,但目前部分廠商選擇聚焦于垂直領網域,先從細分市場做起,避開大廠鋒芒。
比如針對學生黨、視頻博主或者職場達人不同人群所面對的場景,去做一些針對性的功能和體驗。
當然,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比如針對 " 騎行 " 用戶群體的 AI 眼鏡就有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騎行眼鏡通常可以在騎行的過程中顯示各類信息,比如速度、距離、時長,還可以進行導航。致敬未知、野科技等公司都發布了類似產品。但實際上騎行的用戶群并不關心這些功能,他們更在乎的是如何提升自己的騎行能力、如何 " 拉爆隊友 "。
打造差異化產品是中小玩家的重要生存途徑之一,但能否真正挖掘出有價值的差異化 AI 應用場景并非易事。
此外,與巨頭一起合作,在解決方案、渠道等方面進行合作也是中小玩家的一條路,比如近來不少 AR/VR 企業開始跟海信、中國移動這樣的行業巨頭進行合作,推動產品落地。
其實從技術角度來看,中小企業在芯片方案方面的困局并非沒有解,當前 AI 眼鏡的發展仍然處于初期,随着行業的成熟,越來越多的方案必然會持續湧現,更多成本更低、更有性價比的方案會逐漸走向市場,這些都是機會所在。
▲主流 AI 眼鏡芯片方案情況,來源:XR Vision Pro
潮電智庫首席分析師孫燕飚告訴智東西,很多已經做出 AI 眼鏡的公司,也沒搞懂下一步產品到底要怎麼做。他們考慮的是:什麼是當下的低成本主流方案。
實際上,當前行業中一些企業是 " 走一步看一步 " 的狀态,他們先做方案,找到客戶,形成一波收入,再逐漸做整機,類似早年的手機時代,從方案到 ODM。
但随着未來市場的逐步發展,格局必然會有很多變數," 誰吃誰 " 都說不清楚。
四、從百鏡大戰到群雄割據,是赢家通吃還是百花齊放?
AI 眼鏡賽道的格局未來會如何演變,尚無定論,但巨頭和創企之間必然會產生出新的玩法和博弈。
目前看來,已經發布 AI 眼鏡的玩家普遍觀點都較為積極,雖然他們大多認為手機大廠是更有機會做好 AI 眼鏡的,但對于自身的機會點也都比較明确。
比如雷鳥創新創始人兼 CEO 李宏偉認為,AI 眼鏡這個方向不太适合 " 純新 " 的創業公司做,這個方向應該适合大廠做,要麼是眼鏡大廠,要麼是手機大廠,或者跟手機強相關的大廠。
相比單純的 AI 眼鏡,他認為 AR 整機 + 生态是有着 " 颠覆式創新 " 的賽道,有很大的機會在其中。對于與巨頭的競争,李宏偉說他們會審慎地看待競争問題,積極應對,對于未來,他們内心深處有很強烈的樂觀。
同樣認為手機廠商機會更大的還有閃極科技創始人兼 CEO 張波,他認為手機廠商是最有實力做好這種產品的團隊。像蘋果、華為這樣的公司有着從芯片端完全重構一個產品需求的芯片的能力,同時手機廠商的影像積累也很深厚。
消費類電子廠商難以與手機廠商在芯片端和影像端進行全面的競争。
但張波同樣點明了智能眼鏡廠商的機會所在:相比手機廠商做 AI 眼鏡可能是一種防守型產品策略,智能眼鏡廠商則是想做獨立于手機之外的產品,與手機在體驗上形成差異化。
在影目科技聯合創始人呂一飛看來,機會是均等的,手機巨頭做跨周期性的硬體迭代不一定可以完勝初創公司。雖說機會均等,但未來市場上可能不會容納所謂的 " 百鏡 ",最後可能會收攏到幾個主要玩家的手中。
除了行業玩家,各路分析師也給出了不盡相同的看法,總體來看,行業競争必然會更加激烈,雖然一家獨大不太可能,但行業 " 收束 ",告别百鏡大戰基本已經成為共識。
比如 Omdia 高級分析師林麟提到,AI/AR 眼鏡產品雖然現在看起來是 " 百鏡大戰 ",但未來可能是一個 " 赢家通吃 " 的局面,真正可以存活的品牌可能不會超過 5 家。
孫燕飚認為,即使大廠進來,小廠并非沒有機會。很簡單的一個例子就是耳機,除了蘋果、華為、小米這樣的大品牌,還有眾多中小耳機品牌,生存空間很大。
客觀來說,AI 眼鏡這個品類先天就需要更豐富多樣的產品,因為其作為 " 眼鏡 ",有着很強的個性化屬性,生活中手機 " 撞臉 " 的概率極高,但眼鏡撞臉的概率卻極低,眼鏡的多樣性、時尚性、品牌調性都會成為重要決策因素。
一兩家公司,很難吃掉整個市場。
結語:AI 眼鏡硝煙四起,2025 或成關鍵年
雖然巨頭和創企之争尚無定論,但 AI 眼鏡賽道的火爆是有目共睹的。當下科技行業技術迭代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DeepSeek 給 AI 產業帶來的衝擊就是很好的案例。
一個不注意,就有可能 " 掉隊 ",這是 AI 眼鏡賽道玩家最擔心的。
XR Vision Pro 報道稱,AI 眼鏡價格戰的厮殺或許已經箭在弦上,沒有顯示功能的 AI 眼鏡,其戰局可能會在 2 年内結束,而沒有在這 2 年時間裡立住腳的玩家,可能就沒有機會進入到下個階段了。
與此同時,AI 眼鏡本身仍然面臨一系列技術挑戰、市場滲透率非常低,并且 AI 眼鏡目前仍然是手機的 " 附庸 ",而非新的獨立入口設備。
AI 眼鏡是不是真的能火、真的能賣爆,這個事至今仍然存疑。
雖然小米這樣的巨頭入場,讓 AI 眼鏡賽道的玩家們都神經緊繃,但縱觀整個 AI 眼鏡的發展,行業仍然處于非常初期的階段,避免提前出局固然重要,但真正把產品做好、把實際體驗做好,共同把市場盤子做大,才是更為關鍵的。
來源:智東西(公眾号:zhidxcom)
作者 | 雲鵬 編輯 | 心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