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DeepSeek爆火一個月:騰訊全面擁抱,Kimi投放暴跌92%,歡迎閱讀。
文 | DataEye
1 月 20 日,前後相隔僅幾小時的時間裡,深度求索與月之暗面先後發布了技術路徑相似的 DeepSeek-R1 及 Kimi K1.5 多模态思考模型。
後來,OpenAI 在論文裡稱,這兩家中國 AI 公司同時獨立發現了 o1(OpenAI o1 推理模型)的秘密。
但從結果來看,二者南轅北轍。前者名聲大噪,改寫全球 AI 格局,後者卻并沒有太大聲量。
在此之前,不會有人想到一家由對衝基金公司孵化、沒有進行任何廣告投放的 AI 模型,能夠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裡,打破 OpenAI 神話,甚至讓網友高呼:DeepSeek 做空了美國!
DeepSeek 到底有多火?從數據可以窺探一二:
微信指數顯示,近 30 天,豆包、Kimi 的微信指數平均值分别為 3 千萬和 2100 萬左右,而 DeepSeek 微信指數平均值達到了 5.9 億,峰值更是逼近 10 億,是豆包、Kimi 的數十倍。
至此,整個互聯網由 All in AI,開始向 All in DeepSeek 轉向。
那麼,DeepSeek-R1 誕生一個月,爆火至今,豆包、Kimi、文小言們如今怎麼樣了?
一、擁抱派:騰訊元寶、文小言們
DeepSeek 的橫空出世,讓 BAT 等互聯網大廠和月之暗面等 AI 六小龍們進一步分化,或擁抱 DeepSeek、搶占優勢與熱潮開疆拓土,或自力更生、探究 AGI 業态的更多可能。
這其中,擁抱 DeepSeek 的不在少數,騰訊更是其中代表。
2 月 16 日,騰訊方面确認微信已上線 "AI 搜索 " 功能,并正式灰度測試 DeepSeek-R1 模型,提供 " 深度思考 " 服務。
而作為騰訊大模型終端應用,騰訊元寶在 2 月 13 日便悄悄更新,宣布接入 DeepSeek;2 月 17 日,騰訊自研深度思考大模型 HunyuanT1 也正式上線騰訊元寶 APP,進行灰度測試。
同時,騰訊元寶也在幾乎同一時間加大了投放力度,似乎是為接入了 DeepSeek 與 HunyuanT1 的新版本助陣。
ADX 行業版數據顯示,2 月 1 日至 14 日,騰訊元寶投放力度始終保持在相對低位,日均投放素材量約 2000 組,2 月 15 日起,投放力度迅速攀升,日投放素材量峰值超 3400 組,至 2 月 18 日,騰訊元寶日投放素材量再達新高 6570 組。
盡管在自家 AI 助手中接入 DeepSeek 模型,會讓人多少覺得有些 " 為他人做嫁衣 " 之感,但騰訊似乎并不在乎,反而從當下情況來看,包括元寶、微信、騰訊文檔、QQ 浏覽器、QQ 音樂、騰訊地圖等應用在内,騰訊旗下至少十數款產品已經宣布接入 DeepSeek 大模型。
DataEye 研究院看來,騰訊的做法更像是有着自己的戰略考量:利用外部模型及自身龐大信息量、用戶量,打造 AI 時代的殺手級應用,并同時幫助騰訊内部大模型引流和迭代。
除騰訊外,百度同樣選擇了擁抱 DeepSeek。
2 月 16 日晚,百度搜索稱将全面接入 DeepSeek 和文心大模型最新的深度搜索功能。但在百度旗下 AI 助手 " 文小言 "APP 上,只是通過 DeepSeek-R1 模型優化了 " 拍照解題功能 ",還不能算正式接入 DeepSeek-R1 模型。
不過即便如此,騰訊、百度的傾向性也十分明顯。
此外,AI 六小龍中,階躍星辰旗下 " 躍問 "APP 接入了 DeepSeek-R1 模型,MiniMax 01 海外版也上線了 DeepSeek-R1 深度思考模式。
随着騰訊、百度各自最核心產品微信、百度搜索、以及多款 AI 助手相繼接入 DeepSeek 模型,這對搜索市場所帶來的影響,或許也将在未來再次改變多數人的搜索方式與體驗。
二、自主派:字節豆包、Kimi 們
在自家 AI 助手應用中,接入競争對手的 AI 模型,除騰訊等個别情況外,多數公司并沒有這樣的魄力。
相反,同為大廠的字節跳動,甚至表現與騰訊大相徑庭。
如果說騰訊對待 DeepSeek 的态度是積極擁抱,那麼字節跳動則可以稱作極度保守。暫且不說 " 豆包 " 這一字節旗下最核心的 AI 助手應用,即便是其他邊緣產品也幾乎都沒有接入 DeepSeek。
據統計,截至目前,字節系產品中僅有火山引擎及其旗下產品 + 飛書官宣上線 DeepSeek 系列模型。而火山引擎類雲平台上架不同大模型本就是正常情況,因此嚴格來講,字節系僅有飛書一款 C 端產品上線了 DeepSeek 模型,對比騰訊十幾款產品擁抱 DeepSeek 的情況,二者态度天差地别。
不過,這種态度似乎也代表着字節對自家豆包大模型的自信:字節或許相信,豆包大模型能夠在不久的将來追趕上 DeepSeek 的水平。
在 DeepSeek-R1 誕生前,豆包 APP 長期占據着國内 AI 助手類應用榜首位置。
數據顯示,2025 年 1 月,豆包 APP 月活高達 7861 萬,在國内 AI 類應用中位列第一,全球市場位列第二,僅次于 ChatGPT。
不過随着 DeepSeek 爆火,這樣的格局正在被改寫。
點點數據顯示,近 30 天豆包、DeepSeek 及 ChatGPT 三款產品日活走勢可總結為 " 一升兩降 "。其中,DeepSeek 日活始終處于上升态勢,尤其是 1 月 26 日、27 日兩天,日活迅速由幾十萬級别攀升至數百萬,進入 2 月份之後,進入緩步上升态勢。
豆包與 ChatGPT 則在 2 月初期及之前保持在穩定态勢,自 2 月初期開始,日活先後斷崖式下跌,并保持至現在。
可見,DeepSeek 如今已經成為全球市場 AI 應用類產品日活 TOP 1,而豆包日活大幅度下滑後,與下位者差距開始縮小。
除豆包外,DeepSeek 爆火後最被關注的另一款產品,當屬月之暗面旗下的 Kimi 智能助手。
單論技術能力而言,kimi 或許并不算差。
文章開頭曾提到,Kimi K1.5 模型與 DeepSeek-R1 同日發布,技術路徑相似,被 OpenAI 稱贊。
2 月 18 日,DeepSeek 和月之暗面再次撞車,二者幾乎同時發布了各自最新的論文,主題均是挑戰 Transformer 架構最核心的注意力機制。
因此,Kimi 也并未接入 DeepSeek 模型,不過,在外界風評上,Kimi 卻總受到诟病。
過去,Kimi 憑借激進的投放策略,被外界認為過度依賴營銷而非技術突破,曾單月付費投流金額超 2 億元還一度登上微博熱搜。
但大肆投放之下,Kimi 在用戶量等方面仍舊趕不上豆包,如今 DeepSeek 爆火,更引發其對 " 重投放 " 策略的反思。
這也導致 Kimi 如今最重要的一項改變:堅持基礎模型 SOTA、大幅縮減投放。
消息稱,DeepSeek 爆火後,月之暗面内部復盤認為要堅持基礎模型 SOTA(State-of-the-art,當前最佳),接下來可能會重新訓練基礎模型,并抓緊應用層機會,内部選中的一個方向是一款面向深度研究領網域的智能體產品 DeepResearch。
與此同時,媒體稱月之暗面近期決定大幅收縮產品投放預算,包括暫停多個安卓渠道的投放,以及第三方廣告平台的合作。
事實也确實如此:
ADX 行業版數據顯示,自 2 月 14 日開始,Kimi 智能助手投放力度便大幅下滑,2 月 15 日投放力度幾乎觸底,至今維持在單日素材量 1500 組左右,較此前日均 2 萬組投放素材量,大幅下滑了 92.5%。
三、DeepSeek 時代,AI 廠商的集體反思
DeepSeek 就像一條鲶魚,一個月的時間内徹底攪渾了全球 AI 市場,引發各大 AI 廠商集體反思。
字節跳動 CEO 梁汝波反思認為,DeepSeek-R1 的長鏈思考模式并非業界首創。去年 9 月,OpenAI 發布長鏈思考模型成為行業熱點,字節雖意識到技術的重大變化,但跟進速度不足,若當時及時争先,或許有機會更早實現。
而騰訊全體轉向 DeepSeek 的表現,也一舉扭轉了外界對其在 AI 大模型領網域戰略模糊、動作遲緩的态度。
對于騰訊而言,無論是自家大模型還是 DeepSeek,只要技術能力達到了某個跨越式階段,便能通過整合快速驗證 AI 技術的實用性,并在現有的核心場景中建立 AI 時代的用戶心智,微信接入 DeepSeek 刷屏全網便是最好的證明。
與此同時,曾經的 AI 六小龍也站在新的十字路口。
階躍星辰、MiniMax 選擇擁抱,紛紛接入 DeepSeek 模型;百川智能繼續加注 AI 醫療賽道;零一萬物不再追求訓練超級大模型,轉而探索商用場景大模型能力的產業化落地;月之暗面、智譜 AI 則繼續發力大模型與 Agent 智能體應用。
過去的大模型叙事被打散,唯 DAU 論被推翻,所有人都被 DeepSeek 逼着往前再踏出一步。
對于騰訊元寶們而言,接入 DeepSeek 并不等價于 All in DeepSeek;對于豆包、Kimi 們而言,不接入 DeepSeek 也不代表完全拒絕。
有人一邊在產品端提供最佳服務狀态,一邊為自研大模型争取迭代時間;有人不甘落後,調整策略聚焦技術攻堅。
這大概是 DeepSeek 這條鲶魚帶給中國 AI 廠商們最好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