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小冰CEO李笛:大模型的狂歡,該冷靜了,歡迎閱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 AI 藍媒匯 ,作者闫烨
編者按:
本文系轉載,作者為闫烨。本文作者與國内最早實現 AIGC 商業化落地的企業之一,小冰公司 CEO 李笛進行了對話。在對話期間,李迪表示:" 如果大模型無法讓 AI 公司從中獲得良性的經濟效益,只能依靠免費來獲客、拓寬市場規模,并非以創新赢得市場的的話,那這樣的商業模式必只能是昙花一現。"
" 制約大模型發展的,其實是經濟學規律。"
來源 |AI 藍媒匯
ID:lanmeih001
作者 | 闫烨
編輯 | 魏曉
不可否認,在經歷了 200 多天的狂歡後,大模型賽道還是走到了 " 參數内卷、包裝概念 " 的境況。
大廠們紛紛将大模型作為向投資市場展示自身開拓新業務的名片,創業型 AI 公司則是以開源大模型為基準,在各個分支賽道打造垂類大模型,試圖分得一杯羹。當然,在這其中,也有不少渾水摸魚蹭概念的玩家。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内 10 億參數規模以上的大模型已發布 79 個,而不到此規模級别者則數量更多。在很長一段時間内,大模型的發布會以天為部門在全國各地舉辦。台上的主講人描繪着一個個美妙且有前景的故事,帶領着台下的投資人們幻想着借由大模型走在時代的前沿。
" 百模大戰 ",已然箭在弦上。
面對這種對大模型近乎于痴狂的局面,作為國内最早實現 AIGC 商業化落地的企業之一,小冰公司則顯得格外冷靜。
" 其實,現在行業不應該狂熱于做出什麼樣的應用,而是大模型要有怎樣的創新和實際的應用。" 小冰公司 CEO 李笛在與 AI 藍媒匯對話時表示。
在他看來,如果大模型無法讓 AI 公司從中獲得良性的經濟效益,只能依靠免費來獲客、拓寬市場規模,并非以創新赢得市場的的話,那這樣的商業模式必只能是昙花一現。
" 但很遺憾,目前國内的現狀就是如此。" 他說道。
盡管對于這股熱潮并非完全認同,作為一家 AI 公司的 CEO,李笛也依然對大模型的應用與發展有着自己的思考。同時,他也向 AI 藍媒匯展示了近幾年小冰在人工智能風口下的創新與布局,包括基于虛拟偶像概念誕生的克隆人 AI Beings,以及與社交平台 APP" 小冰島 " 等。
或許,從他的視角中,能還原國内老牌 AI 公司對于大模型以及 AI 風口的真實想法。
" 制約大模型發展的,是經濟學規律 "
今年 2 月,就在國内眾多大廠還對大模型采取觀望的态度時,小冰便内測上線了自己的大模型產品 " 小冰鏈 "。
不過,用李笛的話來說,小冰鏈的上線與其說是一款產品的發布,不如說是公司戰略層面的考慮,也為了向市場展示大模型的 " 決策 " 能力。
事實上,在國内大模型風起雲湧的 200 多天時間裡," 大模型究竟能幹什麼 " 成了很多人心中共同的疑問。縱觀整個大模型市場,無論是大廠還是創業型 AI 公司,其所發布的大模型使用場景更多是人機互動對話與信息調取,但顯然這與大模型動辄上億級别的參數規模和投入資本,以及市場對其報以的期待并不匹配。
對此,李笛認為,大模型的作用實際上有三個方向,分别是決策、幹活和說話。
後兩者很好理解,大模型對于大量信息的壓縮提取可以為使用者提供足夠的信息量,同時還會根據參考資料總結生成内容,也就是内容生產的能力。
但在他看來,大模型最重要但最不容易觀察到的是決策、邏輯判斷的能力。
李笛舉了一個例子:關于 " 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哪個更好 " 的這個問題,過去我們會原封不動地去找,現在向 GPT 詢問它會從師資力量、國家級學科數量甚至男女數量比等多個維度去呈現出來,這意味着,大模型可以作為系統的控制中樞。
" 在此期間,大模型其實是會将自己的情感傾向和邏輯分析融入到每一個維度中,從而讓使用者理解對方的意圖 " 他說道," 要知道,情商本身就是一種理性的能力,而情商高的人往往都是讓人覺察不出來的。"
不過,李笛對大模型的功能性有着相對清晰的思考,但對于大模型的商業模式問題,他卻沒能給出一個相對可持續性的解答。
一個事實是,眼下大模型的應用能力更多體現為優化和提升人類的生產效率、為人類提供創作靈感,遠遠無法達到替代的水平,而不具有 " 獨特性 " 就成了企業不願為大模型付費的重要因素。
他向 AI 藍媒匯講了一個故事。
前段時間一位媒體朋友向他詢問,如何制作一篇既符合媒體調性又質量上乘的稿件,他簡單算了一筆賬,按照市場普遍價格,每 1000 字價值 0.2 美元,常規的一篇 2000 字的稿件就價值 0.4 美元,每個月生產 100 篇稿件總計要花費 40 美元。
而換作撰稿人,一篇稿子的稿費就要 1500 元起,100 篇稿件則要 15 萬。
他繼續向對方解釋:但相信現在的媒體不會為 AI 生成的稿件付出 10% 的人工成本,最後總計下來你會發現,這樣一筆買賣 AI 公司能賺到 50 萬人民币就算不錯了。
顯然,這個數字完全無法為 AI 公司帶來匹配的經濟效益,而無論是用降本增效還是免費内卷的方式,都很難改變其中底層的商業邏輯。
" 所以說,制約大模型和 AI 發展的,其實是經濟學規律,這大概就是 AI 公司的宿命吧。"
虛拟偶像 + 數字員工:AI 發展的兩種方向
盡管擔憂,但作為身處時代中的 AI 公司,小冰卻無法停下腳步。
在李笛心裡,AI 在未來發展的方向只有兩種,一種是 " 數字員工 " 即 AI being,一種則是 " 數字克隆人 "。
前者已經讓市場上大部分人形成了共識。像是兩個月前,周鴻祎就曾在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表示,他認為大模型的普及應該将其定位為企業和員工的助手,通過 " 輔助模式 " 将其作為副駕駛角色來提供幫助,讓人的意志在整個決策回路中起到關鍵作用。
這與李笛的看法不謀而合。
他曾說過,小冰讓各個數字員工去各行各業打工,類似于 " 勞務派遣 ",最後獲得的是工資,相當于公司收益抽成,現在平均一個數字員工年薪能達到 30 萬。
這意味着,市場對于這種商業模式大多給予了認可。
而有關數字克隆人的概念,李笛特意講到,實際上與虛拟偶像的概念類似。這也是目前小冰主要發力的方向之一。
與洛天依這樣的虛拟偶像不同,小冰的數字克隆人實際上是将現實中的真人克隆到 AI 中成為的虛拟明星,像是前段時間推出的 " 半藏森林 " 克隆人等。
" 網紅群體的影響力不容小觑,他自身也帶有明顯的标籤化,像是情感博主和穿搭博主等。數字克隆人的好處就是,可以更多地與用戶進行交流,并且 24 小時在線,影響力也會擴大。" 李笛說道。" 并且,為了不成為 AI 孫燕姿和孫燕姿的關系那樣,只有博主自己主動克隆才行。"
同時,李笛還提到,這套數字克隆人的系統,未來或許還會被加入到小冰的人類與 AI 融合的社交產品 " 小冰島 " 中。
" 小冰島建立的社會其實中心主旨就是 AI 圍繞着人類,形成一個類似于動物森友會的虛拟社會。" 他說道," 讓 AI 服務于人,給 AI 充值情商,這其實也是 AI 公司在研發產品時應具備的共同出發點。"
這或許意味着,人類與 AI 共生的想法,不論是在手機 APP 上還是在日常生活中,暫時還是一種悖論。
而在談到 AI 與人類的關系時,李笛顯得比較輕松。
" 開個玩笑說,其實現在真正吃到 AI 紅利的只有電話詐騙,而它所需要的技術也遠不需要最新的技術。所以,不管是大模型還是 AI,目前都遠遠不會威脅到人類的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