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傳統的歐洲影像巨頭,越來越喜歡中國手機,歡迎閱讀。
随着小米 13 Ultra 的正式發布,中國 Top 3 的 Android 手機品牌都已經完成了各自超大杯旗艦手機的布局。
與其說這是 vivo X90 Pro+、小米 13 Ultra、OPPO Find X6 Pro,粉絲用戶們似乎更願意用蔡司、徕卡、哈蘇來代稱這些影像旗艦。
相機品牌與手機廠商的合作,由來已久。用過諾基亞手機且喜歡拍照的那群老用戶,都會對機身背面的 ZEISS 和「小藍标」logo 留有深刻印象。而一直鑽研光學的蔡司,也幾乎沒有離開過移動影像領網域。
如今,對于定位高端的旗艦手機來說,拔尖的影像能力已經必不可少,通過與傳統的相機影像大廠的聯名合作,是一條顯而易見的「捷徑」,也是奠定品牌影像風格的可行之策。
與此同時,中國市場對于全球影像行業的地位不斷攀升,相機廠商自然更重視中國市場,更重視與中國消費者的直接交流。
這也說明,進入移動影像時代之後,傳統的歐洲相機廠商正在與中國手機廠商雙向奔赴,共同探索移動影像新的可能。
▲ 圖片來自:Gizchina.it
現在,vivo 有蔡司,小米有徕卡,歐加有哈蘇。
但愛範兒一直都認為,與傳統影像品牌合作,不是萬能公式,只有将品牌長期以來的研發積累合作成就獨有的軟硬體優勢,才能成為長期發展的主線。
聯合相機品牌之後的手機移動影像,各有不同的取向與特色
來到 2023 年,無論是「徕卡」的小米 13 Ultra,還是「哈蘇」的 Find X6 Pro,亦或是「蔡司」的 vivo X90 Pro+,它們都能夠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移動影像的進步而帶來的好處與便利。
簡單來說,這些「超大杯」影像旗艦已經可以拍出媲美專業相機的照片了。
除了長焦鏡組的回歸,我們還能欣喜地看到與相機品牌聯名的手機廠商們,在追求着屬于自身品牌的影像特色。經過了評測體驗之後,我們更能印證這一觀點。
自合作伊始,OPPO 相中的,便是哈蘇影像的經典藝術風格,以及色彩科學标準。
OPPO Find X6 Pro「哈蘇人像模式」的一倍與三倍兩個焦段,分别模拟了哈蘇中畫幅的 XCD30 和 XCD80 兩枚鏡頭。
基于光學鏡頭的特性,OPPO 與哈蘇重新标定了每顆鏡頭的透視、虛化關系,成倍增加了人像模式的算法,讓手機的人像模式,獲得觀感更為真實且自然的成像,人物邊緣處理也極為細致,像是像是物理鏡頭拍出來的自然虛化,而非人工算法的虛假模糊。
這樣重構光學和景深的設定,讓 Find X6 Pro 的鏡組得以再現真實世界的明暗關系,尊重物理的客觀規律,同時又讓照片保留計算攝影增加細節,優化色彩表現的優勢。而且日漸成熟的哈蘇色彩風格,已經成為了 OPPO 極具辨識度的影調取向。
既然 小米 12S Ultra 珠玉在前,最晚交卷的小米 13 Ultra 自然要在影像上繼續堆料,随着小米和徕卡的合作加深,這次帶來了四顆規格拉滿的攝像頭組成了徕卡後置四攝。在小米和徕卡的聯合調校下,小米 13 Ultra 的成像質感的确可以媲美專業相機。而且在 5 × 長焦鏡頭和 1 × 廣角主攝之間,小米 13 Ultra 加入了一顆 3.2 × 的人像光學鏡頭,保持了可用焦段的連續性。
在色彩表現方面,徕卡經典色彩已經成為了小米旗艦手機的一塊金字招牌,13 Ultra 的四顆鏡頭都能在這個模式下拍出色彩明豔,風格油潤的照片。而徕卡生動色彩,則能呈現出相對平淡柔和的色彩畫面。
最重要的是,歷經數款得到徕卡加持的小米手機,小米已經漸漸地借助徕卡找到了屬于自己品牌的影像特色。
而 vivo 的超大杯影像旗艦是這批機型裡交卷最早的一個,此前和蔡司的戰略合作已經產出了多代機型,讓 vivo 的移動影像風格趨于成熟。
從 vivo X90 Pro+ 身上,我感覺它的成效效果,追求的是偏向「專業」的人文攝影風格。無論是拍攝風景還是人像,都會讓我想起那顆索尼 55mm F1.8 定焦鏡頭,也有相同的輕巧體積和大光圈成像特性。
而中長焦的穩定成像(2 倍和 3.5 倍)能夠應用于很多創作場景,靈活度也很高。盡管這套四攝系統看起來很復雜,但用起來依然從容輕巧,讓人能心無旁骛地去拍攝去創作,不會被很多客觀條件所限制。
色彩方面,更新至 2.0 的蔡司自然色彩在注重還原真實的基礎上,進一步渲染了整體的氛圍,用色彩風格來讓場景和物體都獲得了更復雜的呈現。
而在蔡司自然色彩的另一面,X90 Pro+ 還提供了更大眾取向一些的「vivo 鮮明色彩」,延續了 vivo 以往一路強調的鮮活明快的質感風格,讓照片色彩更為清爽透亮。
我們一直認為,vivo X90 Pro+ 的影像有着相當大的潛力,它就如同一部沒有短板的相機,對于我們來說,它是一台不亞于相機的手機,而在專業攝影師手裡,它就是一台可靠的創作工具。
在硬體依然算得上先進的情況下,vivo 接下來的「大版本」更新,還是值得令人期待一下。
傳統的歐洲影像巨頭,越來越喜歡中國智能手機
前有徕卡 CEO 到訪小米總部,現也有蔡司 CEO 到訪 vivo 總部。
最近,蔡司消費光學 CEO Jorg Schmitz 與核心技術團隊親自來到了位于廣東東莞的 vivo 全球總部,并且雙方圍繞未來戰略合作更新,手機影像技術革新等重大話題進行了為期 7 天的閉門研讨。
時隔三年的再次會面,雙方臉上都洋溢着喜悅的笑容。和徕卡 CEO 到訪小米總部時的态度相近,前來 vivo「探親」的蔡司團隊不但對中國智能手機的發展感到驚喜,同時也非常滿意自家影像技術和 vivo 聯調後呈現在手機上的實際效果。
再把 OPPO 與哈蘇的合作故事串聯起來,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傳統的歐洲光學 / 相機巨頭,現在真的越來越喜歡中國手機了。
如果說 vivo 在智能手機行業裡,算是較早聯合相機品牌的手機廠商;那麼蔡司在相機行業裡,俨然是最早尋找手機合作夥伴的光學品牌。可能對于手機廠商來說,徕卡和哈蘇都是影像領網域的「老前輩」,但醉心于光學且有着百年歷史的蔡司,其地位恐怕要更加超然一些。
正如 vivo 品牌副總裁 賈淨東 在其《工作筆記》裡介紹的那樣,在他的眼中,蔡司無疑就代表了光學。
卡爾蔡司公司于 1846 年在德國耶拿成立,第二年開始,顯微鏡就開始在蔡司的產品線中擔任重要角色。近兩百年過去,傳統的光學行業已經逐漸發展為光電子領網域,蔡司依靠他們對這些行業的深度理解,也在不斷地拓展着相關裝備器具的類型與水平。
▲ 哈蘇 HDC 相機(HASSELBLAD DATA CAMERA)在阿波羅 8、9、10、11 号任務期間使用,它配備 Zeiss Biogon 60mm ƒ /5.6 鏡頭,機身内部裝有一塊具有「十字」網格标志的 R é seau 玻璃板。
蔡司在 1935 年就推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款 35mm 專業相機 Zeiss-Ikon Contax,激發了當時主打「快照小相機」的徕卡(Leitz)改弦易轍,走上了蔡司的道路。
随後徕卡在 1954 年推出裡程碑式的 Leica M 系列相機,其 M 卡口系列的鏡頭供應商也正是蔡司。不止徕卡,記錄人類登月的腳印的哈蘇相機,當時使用的鏡頭,也是來自蔡司。
告别膠片時代而步入數碼時代之後,日本相機廠商崛起,但德國蔡司依然是「全能者」的身份:蔡司 ZE 鏡頭适用于佳能 EOS 相機,蔡司 ZF 鏡頭适用于尼康相機,蔡司 ZM 鏡頭适用于徕卡數碼相機,蔡司 Batis 鏡頭适用于索尼相機,蔡司 Touit 鏡頭适用于富士相機。
在相機之外,蔡司還為大導演庫布裡克打造獨特的電影鏡頭;為詹姆斯 · 韋伯太空望遠鏡打造「三鏡消像散望遠鏡」(最大限度地減少球差、彗差和像散);為全球戶外運動愛好者打造運動光學瞄準鏡、望遠鏡;為近視弱視患者和眼科醫生打造舒适鏡片和激光手術鏡;為工業 4.0 打造光學空間測量機;為世界上最頂尖的光刻機打造芯片光刻機鏡頭(聚焦極短波長)。
似乎涉及到光學方面,蔡司就是領網域裡的頭号專家。但蔡司選擇合作夥伴時,卻是非常非常的謹慎。
早在手機還不能點觸對焦的年代,蔡司就已經對移動市場有了興趣。當時,蔡司内部決定等到 200 萬像素的手機攝像頭出現時再出手。
這是因為在蔡司看來,200 萬像素是能夠表現較好光學系統、呈現影像質量的臨界點。到了 2004 年,蔡司認為時機開始成熟,便開始在不同的手機制造商中進行分析,期望從中找到最匹配的合作對象。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蔡司和諾基亞談及了影像方面的合作,并對移動成像的未來達成了一些共識。2005 年 4 月 27 日,雙方合作的首款產品諾基亞 N90 問世。這樣的合作持續了十多年,諾基亞和蔡司帶來了許多劃時代的手機產品。
可惜,「芬蘭巨人」諾基亞并未抓住智能手機變革的機遇逐漸衰落。而數年之後,或許是歷史的巧合性,一家同樣選擇藍色色調作為品牌色的中國手機公司,最終與蔡司走到了一起。
據愛範兒了解,在和 vivo 正式牽手前,蔡司曾派出小組深入 vivo 制造工廠,進行實地考察。蔡司考察的結論是,vivo 對產品制造有完全的掌控權,其生產基地的智能化制造能力,能夠滿足蔡司對質量和精密度的高要求。
在雙方官宣合作之前,已低調地磨合了很長時間。在產品設計、工藝、測試标準等方面,都產出了合作成果。
雙向的認可為兩家公司之後的多年合作,鋪平了道路。
移動影像是一條長跑賽道,不應留戀他者過往的品牌殘影
在社媒平台上,一直都有部分網友會認為,手機廠商與相機品牌的聯名,營銷噱頭大于實際意義,甚至會簡單地用「貼牌」形容。
去年,沒有和相機品牌聯名的榮耀,其 CEO 趙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認為當前手機廠商在影像上的聯名行為只不過是一個噱頭:
有很多公司都想和榮耀合作,但重要的是要了解如何去改善消費者的體驗。像這樣的合作只是單純的一個噱頭。
我們要避免短期主義。别人有,我也有,已經沒有辦法滿足消費者的需要了。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唯一途徑是創新、體驗和服務,這是最本質和核心的。
由此可見,避免短期主義應該是長青企業們的共同認識。相對來說,在目前聯合了相機品牌的手機廠商裡,已經合作數年的 vivo × 蔡司這個組合,會更加符合我們對長期主義的認知,故事更多也更适合用來舉例。
而 vivo 在聯合蔡司之前,其 X 系列早就已經站在了手機影像的長跑賽道之上。
▲ vivo XShot,2014 年發布
令我印象深刻的 XShot 發布于 2014 年,主打為拍照而生的這款機型,憑借領先的索尼 IMX214 CMOS 傳感器、 OIS 光學防抖以及 F1.8 光圈的鏡頭,彼時掀起了一陣拍照熱潮。
緊接着在 2016 年發布 vivo X7 的時候,vivo 強調了手機「人像」的拍攝能力,後來更是提出了「逆光也清晰,照亮你的美」這句紅遍全國大江南北的經典廣告語。
在 vivo X50 系列和 X60 系列裡,vivo 提出的主攝「微雲台」方案,革新了業界對手機影像防抖技術的認知。
當然,蔡司貫徹的長期主義,也是 vivo 學習的對象:
歐洲的相機品牌,大多是膠片相機王者;數碼相機時代來臨之後,日本品牌占據主流。無論時遷勢移,唯有蔡司巋然不動,有着穿越周期的雍容與穩健。深究其因:蔡司做的不是相機的小生意,而是光學大生意。
所以 vivo 聯合蔡司,或者說在影像上拜蔡司為師,初衷就是要追求長期能力的提升,而并非留戀他者過往的品牌殘影,從而在變革浪潮當中,保持從容與穩健。
在我們的過往文章裡,時常會對 vivo 的長期主義投入行為作出洞察與評價,聯合影像如此,自研造芯亦是如此。
蔡司 T* 鏡頭的創新引入,不僅提升了 vivo 手機鏡頭的光場能力,還讓 vivo 下定決心去自研影像芯片,從而通過 V 系列芯片擁有了芯片級的影像能力,繼續領跑影像這條長賽道。
與此同時,vivo 也在向蔡司學習,汲取傳統光學大廠的深厚積澱,形成屬于自身品牌的影像表達,讓用戶輕松地按下快門,拍出富有感染力和極具風格化的照片。
歸根到底,兩家「藍廠」的合作是屬于各取所需,雙向奔赴的必然結果,vivo 希望能夠更好的滿足用戶對于影像功能的需求,而蔡司也希望跟上潮流,繼續在移動影像的領網域裡展現着百年歷史積累下來的技術優勢。
這麼看來,雙方的目标出奇地一致,目的就是要刷新消費者對手機移動影像的體驗與認知。
光學大廠和手機品牌的戰略合作,或将不止于手機領網域
面向未來,在 7 天的閉門研讨之後,相信 vivo 和蔡司都對未來戰略合作更新,手機影像技術革新等重大話題有了新的定論,于是乎我們不難猜測,vivo 和蔡司或許将會再次給用戶帶來新的功能與體驗。
有趣的是,以鏡頭為傲的蔡司,其實際的四大主營業務似乎都遠在常人的認知之外。蔡司曾經在德國總部告訴愛範兒,蔡司在大中華區的四大事業部分别是顯微鏡(MIK)、醫療技術(MED)、工業測量(IMT)以及視力保健(Vision Care)。
從這個方面來重新審視蔡司這個企業,才能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新時代的蔡司,不僅僅是一家光學大廠,更是一家先進的科技企業。百年蔡司,「專注」并沒有成為他發展的羁絆,反而讓它具備了與任何領網域發生關聯的可能。
也許在未來,vivo 和蔡司的合作,不僅立足于移動影像的手機賽道,更有望向外延展到健康、工業等專業領網域當中。
而 vivo 品牌副總裁 賈淨東 最近也證實了這一猜想:
随着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通過「圖靈測試」的優質人工智能時代的逼近,vivo 将和蔡司聯合研發更新,在攝影場景、健康場景和 AI 混合生產力場景上醞釀更大的突破。移動影像之路,本質上也是「移動光學」之路。它面對的是「成長」的用戶和不斷「新生」的痛點,然後用恰到好處的創新予以滿足。
▲ 蔡司在 2016 年發布的一款「看上去平淡無奇」的智能眼鏡
可以對此進行印證的是,最近在 vivo 的官網裡,我們也發現 vivo 新增了了「3D/XR 影像技術規劃專家」的崗位招聘,崗位職責包括了「負責中長期消費級 XR(AR/VR)產品的影像技術戰略規劃」;
而蔡司多年前就開始進軍 VR 和 AR 領網域,推出過 One Plus VR 眼鏡以及看起來與普通眼鏡無異的智能眼鏡。
這麼看來,雙方很有可能會在 XR 影像上有新的共同成果。
Seeing beyond 超越所見是蔡司公司的 slogan,而堅持長期主義的 vivo × 蔡司影像,正在努力地預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