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上海海洋大學開發智能軟體仿生魚“文鳐”,可用于捕撈、勘探領網域,歡迎閱讀。
IT 之家 4 月 22 日消息,據上海海洋大學消息,該校開發出的智能軟體仿生魚 " 文鳐 " 于 4 月 20 日正式問世。該仿生魚模仿蝠鲼(IT 之家注:俗稱 " 魔鬼魚 ")的體态,在空氣中的 " 體重 " 為 35 斤,翼展 1 米,能夠在水中靈活遊動。
據介紹,該仿生魚由上海海洋大學核心成員 30 餘人的仿生魚團隊歷經 10 餘年研發,取名 " 文鳐 "。" 文鳐 " 的核心器部件已全部國產化,其效率高,能耗低,功能多,同時具備共融性、超仿生、隐身性三大優勢,滿足長續航、高機動、大負載、大範圍作業需求。
▲ 圖源上海海洋大學官方公眾号
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生物資源與管理學院院長、仿生魚團隊負責人陳新軍表示," 我們從魚類行為學出發,在形态、運動、行為、結構、材料各方面仿生,實現生物外輪廓拟合,動态全運動模拟,達到翱翔海洋、‘以假亂真’的目的。同時,仿生魚憑借高效、節能、低噪、隐蔽等性能優勢,可廣泛應用于遠洋捕撈、深海勘探等領網域,對發展海洋經濟、維護國家主權意義重大。"
其内部具有超大的有效載荷空間,并搭載多款高精度傳感器,相當于給其裝上了 " 眼睛 " 和 " 耳朵 ",可勝任對 300 米以内水深的水下監測等工作。其具備基于人工智能的水下目标識别技術,通過對目标檢測和影像分割進行監測實現分類識别,準确率高達 90%。
續航方面,其可通過 3 節 " 微小電池 ",實現水中超過 3 小時的續航,無論是轉彎、360 度翻滾,還是回旋,都可以暢遊自如。" 文鳐 " 可以搭載多款高精度傳感器,滿足對魚群的實時狀态監測,實現全空間内水下魚群智能識别與互動。它也可以作為觀賞魚,帶來全新的視覺享受。
此外,該團隊還開發了仿生鱿魚、仿生金龍魚、仿生海豚、仿生海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