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全球最速,小米志在必得,歡迎閱讀。
「這将是我人生中最後一個重大創業項目,我願意押上我人生全部的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
在 2021 年 3 月 30 日那個晚上,雷軍鄭重給出了他對小米汽車的承諾。
在宣布造車 1000 天以後,小米汽車的正向研發技術正式登台了。
「小米汽車将全面重新定義汽車工業的技術棧,這将是汽車工業技術範疇的一次重大跨越。」
雷軍的語氣寫滿了「笃定」,而更重要的是,小米汽車确實有這底氣。
小米不是第一個互聯網跨界造車的代表。
早在 2013 年,雷軍就曾兩次拜會過馬斯克,當年他就成為了特斯拉車主,開始關注電動車產業。
但此前小米一直沒有造車,雷軍曾給出過這樣的解釋——「小米現有業務有着巨大體量,還有巨大提升空間,仍需要專注,而汽車業務體量也特别巨大,我們一定要避免貪多嚼不爛。」
随着後來集團業務的持續穩定增長,小米也将目标劍指新的方向。
汽車,成為了構建小米智能生活下的嶄新一環。
今年 10 月 26 日,在小米澎湃 OS 暨小米 14 系列新品發布會上,雷軍宣布集團戰略正式更新為「人車家全生态」。
以人為中心、将「人車家全生态」有機整合,這是小米在下一階段重點攻克的課題。
按照小米的判斷,智能電動汽車的發展趨勢,是汽車工業與消費電子工業、智能生态的融合。
對此,雷軍就列出過小米造車的種種優勢:
小米擁有業内最豐富的軟硬體融合經驗;小米擁有業内規模最大、品類最豐富、連接最活躍的成熟智能生态,有大量的關鍵技術積累可以復用;小米有強大品牌積累、厚實的用戶基礎、超 1000 億元現金儲備等等。
在有着得天獨厚的條件下,小米沒有理由不造車。
2021 年 3 月 30 日,小米做出了發展史上最重大的決定之一,正式造車。
怎麼造?
小米汽車團隊全員,開了三天三夜的會,團隊在會上明确了共識——「造車,百年賽道無捷徑。堅持正向開發,從底層核心技術開始,十倍投入,造一輛好車!」
為此,小米首款車型 Xiaomi SU7 研發投入超百億,研發團隊有 3400 多名工程師,包括上千名技術專家。
作為參照,雷軍指出一般車企做一輛車,大概用三四百人,10 億、20 億的研發經費。
「我們是用了 10 倍以上的投入,在有這樣的把握以後,反正我是抱着志在必得的方式來做的。」
小米汽車在 Xiaomi SU7 身上,做到了不惜成本。
再者,此前小米還表示 "10 年内投入 100 億美元",可見小米造車并非以試水心态入局,而是真正押上了全部。
這是一場志在必得的戰役。
造車究竟有多難,小米很清楚。
面對着由特斯拉開創的智能電動先河,小米汽車還需給出更具自身特色的表現。
「打造移動智能空間,打通人車家全生态」,這是它給出的回應。
為此,小米從 7 年前開始做小米澎湃 OS,投入超過 5000 個工程師,從底層全面重構作業系統。
有專家表示對于小米而言,「科技大廠,生态造車」,這不只是一句空話,而是實實在在可落地的決策。
在此基礎上,雷軍給小米汽車提了一項原則——守正出奇。
意思是指,小米要充分尊重汽車行業規律,确保把第一輛車做好,再在這個大前提下創新。
在此理念下,Xiaomi SU7 作為首款車型,小米并不希望大家只記得智能化賣點,于是它決意要在傳統項目上做出成績。
實際上,Xiaomi SU7 從命名上就強調了自身價值取向,其中 "SU" 正是「Speed Ultra」的縮寫。
雷軍指出,新車的定位是「C 級高性能生态科技轎車」。
而要實現「高性能」特點,Xiaomi SU7 在自研電機部分就下了極大苦功。
HyperEngine V6/V6s,這是小米自研超級電機的定名。
其中「V+ 數字」的命名規則,實際是在對标過去大排量燃油發動機的命名做法,小米從中就再強調了其「高性能」的取向。
為了達到高性能,HyperEngine V6/V6s 電機通過 AI 仿真優化轉子應力,達成高轉 20 萬次轉子結構拓撲,順利找得高轉速下最優的轉子應力分布。
其次,為取得極致效率,該款電機的定轉子氣隙極限縮減至 1.3mm,由此降低了磁阻來實現高性能。
從結果來看,該電機劃分為了最大功率 220kW/275kW 的不同版本,最高轉速達到 21000rpm 的尖端水平。
作為參照,極氪 001 FR 電機的最高轉速為 20620rpm,至于電機轉速同為 21000rpm 的智己 LS6,其最大功率為 215kW。
極氪和智己,分别背靠着傳統大廠的吉利和上汽。
不過,這兩者的電機相比于 HyperEngine V6/V6s 電機,都同樣存在着弱項的表現。
可以說,小米一出手,即達到了行業第一梯隊。
然而,這還并沒有結束。
達到第一梯隊,這只是小米汽車的入門标準線。
更進階的 HyperEngine V8s 電機,轉速高達 27200rpm,這才是小米的終極實力。
官方指出,這是全球最高轉速電機,刷新行業轉速天花板,并且小米還喊出了「兩年内行業領先」的豪言。
要想實現如此高的轉速及性能,小米決定實現全自研的定轉子設計,并且還要給轉子做足保護方案。
因此,相比于一般行業采用碳纖維完成包覆的做法,這次小米是直接從材料學源頭上去攻克。
最終我們看到,該電機首發應用了 960MPa 最高強度特種矽鋼片,強度是行業主流的 2 倍多,有力保障了電機的耐用度。
另外,相較于多數電機采用冷卻水槽或單向油冷散熱,坐擁全球最高轉速的 HyperEngine V8s 電機,自然不可能以簡單方案應對。
為此,該電機用上了「雙向全油冷散熱」方案,以雙向散熱的辦法來更好保持溫差,使得電機更能持續釋放最大功率,實現 Xiaomi SU7 的高性能快感。
再者,HyperEngine V8s 電機還突破了專利封鎖的 54 槽 6 極設計,實現行業領先的 77% 槽滿率。
其中,槽滿率的高低決定了電場的強弱,也決定了電機的性能,HyperEngine V8s 電機的出眾槽滿率,自然對應着其突出性能。
至于 8 層結構的 Hair-pin 扁線繞組,相比于以往常見的 4 層結構,也能進一步提升電機效率、功率密度和扭矩密度。
小米想要做好汽車事業的決心,單從電機上的種種技術創新也能可見一斑。
毫無疑問,小米汽車是要堅決打出「技術為本」這一标籤。
事實上,從小米公司創辦開始,雷軍就清楚技術才是企業發展的根本。
早年小米提出了 " 鐵人三項 " ——「硬體、軟體、互聯網」,後來更新的 2.0 版本改為了「硬體、互聯網、新零售」。
雷軍認為,唯有實現 " 鐵人三項 ",企業才能實現全鏈路的高效率,而貫穿其中的着力點就是「技術」。
「小米到底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歸根結底,小米是一家科技公司。」
「這就決定了,小米的安身立命之本和長期發展之源,必須是技術。」
雷軍這樣自問自答。
可以說,沒有這樣強調技術的立業使命,不可能有小米的出現,更不會有「全面重新定義汽車工業技術棧」的小米汽車。
小米說,這是汽車工業技術範疇的一次重大跨越。
而在外人看來,這也是小米發展史上的一次激昂躍階。
腳踩着核心自研技術來完成騰空飛躍,小米汽車這一步,是踩踏實了。
「生死看淡,不服就幹」,雷軍對待事業态度,從來都是毫不客氣。
同時,作為出色的連續創業者和投資人,雷軍亦清醒認識到,踏入全新的領網域,必然要面臨諸多挑戰。
「汽車行業復雜度之高、投入之大、周期之長、容錯率之低,都需要小米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踏實、敬畏之心來面對。」
小米造車的刻苦,已通過一項項全棧自研的技術突破給出了答卷,并且在完備的智能生态布局下,小米也是國内少數有能力實現這樣布局的企業。
「科技大廠,生态造車」,這将是小米汽車完成破局的全新路徑。
相信不久後,市場會回饋它一份足夠圓滿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