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206億的暑期檔真“封神”了嗎?,歡迎閱讀。
" 史上最強暑期檔 " 在這個夏天誕生。
今年暑期檔以總票房 206 億的成績,打破 2019 年暑期檔 177.8 億紀錄,并且增長了 16%。
破記錄靠的是長線的觀影熱情。據貓眼研究院 2023 暑期檔報告顯示,今年暑期檔連續 72 天日票房破億,超過了 2019 年的 37 天,漲幅達 95%;工作日日均大盤增幅 27%;周日大盤連續 5 周逆跌,刷新歷史紀錄。
數據來源:貓眼專業版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觀影總人次 5.04 億,相比 2019 年的 5.02 億漲幅不大。但根據報告顯示,今年暑期檔新觀眾占比 17.9%,整體下沉度高于 2019 暑期檔,增長 3%,可見今年的暑期檔不僅喚回了疫情三年流失的觀眾,同樣發掘出了潛在的增量人群。
這并不是一種簡單的觀眾回歸,2023 暑期檔的新景氣也帶來了新格局和新趨勢。
無論是票房格局,還是觀影人群構成,以及背後的產業公司都在發生變化。近年暑期檔可以明顯感覺到,電影觀看的邊界在消失,或者在重構。短視頻過去幾年潛移默化的影響着觀眾的觀影習慣,今年則更直接與深刻地影響了票房格局。傳統影迷文化和節日觀影之外,同人、CP 等青年文化也左右着票房走向。
中文互聯網這幾年的歷史進程深刻改變了大眾的觀看習慣,這或許是引進片暑期檔折戟的原因,對國產片而言,則意味着更大的機會和更大的冒險。
爆款邏輯變了嗎?
一直以來,暑期檔不乏爆款,但今年暑期檔爆款扎堆實屬難得一見。
今年暑期檔新片過億 13 部,破 10 億有 5 部,破 20 億有 4 部," 勢均力敵 " 的頭部爆款,彼此之間差距不大。《孤注一擲》和《消失的她》在暑期檔總票房占比上打了個平手,分别為 17.1% 和 17%,排在第三四位的《封神第一部》和《八角籠中》票房占比 12% 和 10.6%,緊随其後。
頭部爆款抱團共進,打破了以往暑期檔 " 一超多強 " 的格局定式。以 2019 年暑期檔為例,《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超 50 億,其他影片均未能突破 20 億,最後《哪吒之魔童降世》以 26.4% 的票房占比,撐起了整個暑期檔。還有 2017 年的《戰狼 2》,55 億的票房占據了總票房的 33.7%,而同檔期其它電影票房占比均為個位數。
數據來源:燈塔專業版
超級爆款救市,遠遠比不過多個爆款帶來的共同繁榮。2018 年暑期檔創造 173.8 億的總票房成績,票房冠軍《我不是藥神》功不可沒,但也少不了 25.2 億的《西虹市首富》和 16.9 億的《侏羅紀世界 2》助力,總票房占比上,彼此之間差距不大,每部電影都有發揮空間。
今年的暑期檔雖然沒有超級爆款,卻憑借着 " 爆款接力 ",充分挖掘出市場潛力,借助爆款電影的熱度提升市場活躍性,帶動了其它電影的票房增長。映前無人看好的小成本制作的《茶啊二中》就在激烈競争之中,收獲了超出預期的 3.7 億票房。
《茶啊二中》
在票房增長上,今年最明顯的趨勢莫過于長尾效應更加明顯。《封神第一部》通過口碑大規模發酵,上演翻盤奇迹,上映三周,經歷三輪新片上映衝擊,單日票房仍保持在 10% 以上。
數據來源:貓眼專業版
口碑帶動票房的上漲,促使多部電影出現票房逆跌的情況,正因為這些口碑大片的存在,周日大盤首次實現連續五周逆跌。
有意思的是,大盤的火熱并非 " 烈火烹油 " 的猛烈,反而是 " 小火慢炖 " 的徐徐漸進。
今年暑期檔頭部爆款都有一個明顯特征:票房峰值後移。首日票房不再具有參考價值,反而之後的次周末成為票房發力點。最明顯的例子,《長安三萬裡》和《封神第一部》次周後票房占比達到了 90% 和 86%。
觀眾的選擇日趨保守謹慎,更傾向于口碑發酵之後再入場,這就意味着新片上映之初大多會存在一段時間的 " 口碑真空期 ",而這段時間恰恰給了宣發團隊更多的操作空間,利用短視頻等新媒體優勢打開局面,制造話題。
據貓眼研究院統計,今年暑期檔下沉市場票房占比 36%,其中,短視頻營銷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以《消失的她》為例,抖音熱點榜 TOP3 話題有 37 個,均為映後出現,官抖點贊累計 1.2 億。
短視頻的病毒式傳播讓電影熱度呈指數上升,下沉市場紅利出現,助推票房步步高升。《孤注一擲》裡," 王傳君拜佛 " 的鏡頭引起頭部達人争相模仿,熱點視頻總點贊超過 2300 萬次,讓電影未映先火。
爆款電影的現實屬性也為短視頻源源不斷輸送着社會議題,讓短視頻創作出更多優質内容。例如,《學爸》聚焦當下 " 雞娃 " 現象的育兒壓力,《我經過風暴》将家暴問題搬到大熒幕,這些觸及到普通人生活的現實案例,貼近觀眾生活,更能引起更廣泛的情緒共鳴。在《學爸》官抖破百萬的視頻下,評論大多是觀眾分享自己日常教育生活的趣事或心酸。
一如 " 熱搜劇 " 通過極端化的場景呈現,滿足小熒幕觀眾對生活話題的争論,如今短視頻也在慢慢形塑着電影的未來," 社會話題 + 情緒價值 " 無疑成為當下電影的爆款密碼。
眼看國產片形勢一片大好,進口片卻繼續萎靡不振。從今年暑期檔票房榜單上可以發現,18 部進口新片在暑期檔上映,僅貢獻 12.2% 票房。票房最佳的《變形金剛:超能勇士崛起》排在第 9 位,票房占比 3.1%。
數據來源:貓眼專業版
即便今年進口片數量上有了明顯回升,但口碑票房并未随之上漲。疫情之前,暑期檔 TOP10 中,進口片占據了總票房的半壁江山,2019 年進口片票房貢獻為 36.2%,但到了今年,這個數字降到了 12.2%。
不依靠進口片,國產片同樣能扛起暑期檔的這個大檔期," 國產片保護月 " 在這個暑期檔好像不再被提起了。
電影造星
今年暑期檔有奇迹,也有意外。
" 百億先生 "TOP3 不約而同參與了今年暑期檔,出人意料的是,公認 " 票房頂梁柱 " 的三人票房号召力都不如從前。
即便有吳京賣力路演,《巨齒鲨 2: 深淵》最終票房還是沒能邁過 10 億門檻;" 含騰量 " 透支了觀眾對開心麻花的最後一絲好感,《超能一家人》遭遇口碑票房大跳水;黃渤三部電影輪番上陣,《封神第一部》《熱烈》《學爸》票房尚可,但《封神第一部》破 20 億的成績跟黃渤關系不大。
另一邊,百億票房頭部小生劉昊然、小花周冬雨主演的《燃冬》也沒有帶來預期内的票房成績,反而招致不少争議,上映 12 天,票房還沒破 2500 萬。
與之相反的是,電影 " 新星 " 在這個暑期檔爆紅,最典型的案例莫過于《封神第一部》的質子團。
電影上映初期,質子團的肌肉男風格并未掀起波瀾,但影迷們二創的玩梗造梗,讓角色 CP、演員反差開始破圈,俘獲新一代觀影群體,特種兵式的密集路演又營造了一種 " 類真人秀 " 的環境,無形中放大了演員們的真實性,粉絲影迷群體的消費情緒得到了滿足,作為 " 内娛活人 " 的質子團一時間成為暑期檔的 " 頂流男團 "。
通過商務資源足見市場對質子團的看好。質子團中,姬發的飾演者于适不到一個月,一連官宣八本雜志封面,四個品牌商務。
同樣,在《孤注一擲》裡憑借阿才一角走入大眾視野的孫陽人氣也直線上升。一周漲粉 21.5 萬;新浪掃樓活動中,登 8 個熱搜主榜,直播觀看總量 545 萬,相關話題閱讀量超 2.9 億。
爆款電影反哺演員成為 " 明日之子 " 的現象開始顯現,同時,電影飯圈化在這個暑期檔變得格外明顯。
其實電影飯圈化現象自春節檔就已初露苗頭,《流浪地球 2》和《滿江紅》的粉絲因為排片、宣傳等方面相互争執,引起不小輿論罵戰。
這類粉絲并非為某位演員或者導演衝鋒陷陣,而是将整部電影作為自己的情感寄托和崇拜對象。在此之前,這類為電影自發宣傳的粉絲被稱為 " 自來水 ",但如今 " 自來水 " 随着電影排片競争、票房基數增大等因素的影響,漸漸質變成了 " 飯圈 "。
《封神第一部》早期宣發陳舊,粉絲賣力宣傳 " 中國電影行業奇迹 ""30 億成本 ",用文化自信圈粉,用無法看到第二部 " 虐粉 ",在飯圈的話術套路下,洗腦了不少粉絲重復觀影。在《封神第一部》的購票評論關鍵詞 TOP10 裡,排在第一位的是 " 期待第二部 "。
《封神第一部》相關微博下,控評等狂熱的飯圈語言開始大規模刷屏。演員超話呈指數型增長,其中,于适超話有 23.1 億閱讀量,一周新增互動 360 萬。
飯圈快速攻城略地,粉絲從對片方的管制,逐漸遷移到了對演員的幹涉上。憑借《孤注一擲》有了人氣的孫陽,被粉絲 " 苦口婆心 " 勸說做數據走流量路—— " 你沒有熱度以後怎麼接好本子啊 "" 内娛不做數據哥哥站得住腳嗎?"
《封神第一部》路演黃牛票炒到了 3999,相關電影評論下飯圈控評占大多數,各家電影粉絲互相指責打差評,這也引起了路人不滿。
從早年《小時代》刮起的 " 流量電影 " 風潮,到如今電影飯圈化,好似電影總會裹挾進流量漩渦,但邏輯已經改變。
《小時代》
作為一部動辄數十億票房的電影,其背後往往是更廣大的觀影群體,當人群基數擴大,為了構築對一個演員或一部電影的高度認同,難免會有極端化情緒的產生。
而且,熟悉互聯網的年輕一代正在成為新一代觀影群體,他們擅于利用短視頻進行二創操作,進行自主化表達,這類新興的青年文化無疑也對傳統觀影習慣造成了不小衝擊。
可見,流量電影進入衰退期,但市場流量并未流失,反而讓電影進入電影流量化的時代。如此來看,今年暑期檔《熱烈》和《封神第一部》的交手,更像是一次流量之戰的交替。
行業洗牌
電影市場的火熱,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在資本市場上。據萬得數據顯示,年初至今,影視指數上漲超 20%,遠遠高于其它主要行業指數。
高票房之下可觀的盈利收益讓電影市場誕生了幾個新的 " 話事人 "。
《孤注一擲》讓寧浩的 " 壞猴子 " 廠牌聲量更大,文牧野的《我不是藥神》之後,壞猴子又拿出一部具有代表性的現實主義賣座電影,讓申奧晉升為高票房導演。
陳思誠更是今年暑期檔最大的赢家,壹同傳奇同時押中《消失的她》和《八角籠中》,兩部超 20 億爆款電影,一掃去年《外太空的莫扎特》的頹勢。
《長安三萬裡》憑借 18 億票房躍居國產動畫電影票房第二,打破了追光動畫票房紀錄,也解決了《白蛇:緣起》之後一直不溫不火的窘境。
《我不是藥神》《外太空的莫扎特》《白蛇:緣起》
爆款之中,唯一特殊的是《封神第一部》。出品方之中除了烏爾善的長生天,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北京文化,作為當年的爆款制造器,在經歷了股東内鬥、涉嫌财務造假的情況下,不復以往。
根據北京文化 2023 年半年财報可見,目前公司流動負債 19.3 億,非流動負債 8800 萬,負債合計 20.1 億,除了提及《封神三部曲》以外并無其它影視項目,可以說,北京文化将所有的希望都壓在了《封神》之上。
7 月 24 日,北京文化發布公告稱,截至 23 日,電影票房 3.82 億,公司營業收入約為 2.3-2.5 億,約占票房收入的 60%-65%。在北京文化 2022 年的年報問詢函中提及,《封神》項目賬面資產餘額為 16.55 億,被計入 " 其它應付款 " 的 " 固投款 "7.1 億也體現為成本,因各公司會計準則不同,是否計入 16.55 億中不得而知。但即便如此,目前來說,《封神第一部》25 億的成績,能讓北京文化轉危為安依舊難說。
可以看出,今年暑期檔超 10 億爆款電影中,老牌電影公司身影不在,唯有萬達影業聯合出品了《孤注一擲》。
傳統電影公司并非沒有入局,只是在今年暑期檔表現欠佳。
萬達影業出品的《熱烈》,映前市場預期頗高。題材年輕化,導演大鵬有成熟商業片執導經驗,主演黃渤王一博,符合 " 戲骨 + 流量 " 的固定搭配。可惜最終市場表現低于預期,貓眼預測票房下調到 9.1 億。貓眼專業版顯示,用戶畫像男女比例失衡,女性群體占 80%,還是有明顯的粉絲電影的用戶邏輯。
數據來源:貓眼專業版
同樣,還有博納出品的《别叫我賭神》試圖炒舊時港片情懷,即便請到了周潤發,也無濟于事,淪為炮灰爛片,票房不到 5000 萬;光線傳媒出品了《我經過風暴》《茶啊二中》,但兩部作品總票房加起來也勉強不過 5 億;" 老大哥 " 華誼更是在暑期檔沒有一部主控作品。
往年暑期檔的票房爆款往往都有傳統電影公司的身影。2022 年的《神探大戰》和 2021 年的《怒火 · 重案》英皇是主要出品方,2020 年的暑期檔靠的是華誼的《八佰》拉動票房。疫情之前,更是如此,2019 年票房前三裡,《哪吒之魔童降世》主要出品方是光線,《烈火英雄》是博納的作品。
《神探大戰》《怒火 · 重案》《八佰》《哪吒之魔童降世》《烈火英雄》
只是,電影市場環境早已今非昔比。繼續以老套路在新市場立足的電影,淘汰速度只會更快。
曾打造出《拆彈專家 2》的寰宇,復刻港片套路,《掃毒 3》上映第四天,票房占比就跌到了個位數,僅為 8.7%,遠不及同日上映的《八角籠中》38.3%,最終票房僅為 2.84 億。
某種程度上來說,電影新的入局者表現亮眼,意味着電影市場還有更多可能,這也為接下來的幾個檔期,提供了遐想空間。
2023 年暑期檔的成績,足以證明電影市場恢復到疫情前,步入正軌。但即使 2018、2019 年面對一片大好的電影市場,尚且還在焦慮觀影人次觸頂,憂慮市場增量可能性渺茫,如今,在技術危機和觀眾變化下,電影市場依舊充滿不确定性。
别讓今年暑期檔盛景成為昙花一現," 史上最強暑期檔 " 這個名号長久地挂在 2023 年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