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City walk走紅,又是中產陷阱?,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刺猬公社,作者|歐陽、弋曈,編輯|石燦
在被同事普及 City walk 這個概念之前,栗子都沒有意識到,原來自己一直以來的旅行方式有了一個新名字。
北京也好,重慶也好,她習慣在城市裡漫無目的地行走。她在狹窄的胡同裡不分東南西北地漫步,和幾個小時前剛認識的新朋友一起遠眺長江,在陌生的國家随意鑽進一家其貌不揚的烘焙店,主打一個 " 尋找驚喜 ",或許是拐角處碰到的一只小狗,是一杯好喝的咖啡,又或只是想在行走中放空自己。
在當下的互聯網社區裡,這種随性行走、感受城市風貌歷史文化的旅遊方式被稱為 "City walk",直譯為城市漫遊。這個六月,當短視頻平台上的營銷号們開始接連發 City walk 相關視頻,這種看起來很新潮的旅行方式才真正開始流行起來。
這些安利分享 City walk 的短視頻如此解釋該概念:無目的地在城市漫步,綠燈直行,紅燈轉彎,徒步感受城市的鮮活生命力,尋找寶藏小店和獨特的市井氣息。描述時堆疊起的氛圍感詞匯,較為復雜的解釋以及英文名稱,成功地讓不少用戶感受到了熟悉的中產小資味:" 這不就是壓馬路遛彎?"
" 壓馬路 " 還是 " 瞎溜達 "
端午小長假剛剛結束,關于旅行的讨論仍在持續。
T3 出行大數據顯示,此次端午期間,最受年輕人追捧的旅行方式正是 City walk。年輕人群體打車頻次最高的場景為網紅商圈、歷史文化街區,如上海富民路、成都玉林路等,在這些歷史文化積澱的街區,人們與城市產生了更深度的鏈接,追求 " 互動感、體驗感、深度遊 " 的 City walk 概念也由此走紅。
嚴格意義上來說,這種起源于英國倫敦的城市旅遊方式并沒有那麼的随意和無目的。最開始,City walk 指的是在講述員的帶領下,按照規劃好的路線行進,重點在于對該城市的歷史、人文、景觀等方面的深度體驗。
可以看出,其核心為深度感受、重新理解,存在一定的認知門檻與地網域限制,文化屬性較強。
圖源大眾點評
2018 年時,周樂就曾參加過一次 City walk。那是由沈陽一家國際青年旅社組織的,她認識的一個姐姐從國外留學回來,在沈陽開了一家國際青年旅舍,想傳播實踐一些海外生活方式,便組織了這次 City walk 策劃,周樂也參與其中。路線經過了張學良故居、和平飯店等地,整體呈現的是沈陽的民國風情,行走過程節奏舒适,周樂體驗感很好,現在仍感慨着收獲頗豐,更加深度地認識了這座城市。
" 比如和平飯店,一般情況下你可能不會想走進去,因為它看起來就像一個比較貴的大飯店,進去得消費,但那次才發現實際上它是可以觀光的,裡面有民國劇裡一樣的超大旋轉樓梯,特别好看。" 周樂回憶。接觸這個概念較早,她對 City walk 有了一些 " 原教旨主義 " 的定義,也會發現,如今大家所讨論的 City walk 概念已經有所改變。
在中文互聯網的語境下,人們對 City walk 所代表的旅行形式進行了新的理解建構,沒有專業的講述員,不需要那麼多規劃,不追求打卡,把方向交給城市的指點。
今年五月,周樂去了韓國旅遊,一開始那兩天還是進行了比較明确的路線規劃,只是到後面她也覺得不用目的性太強,開始松弛的 " 躺平 " 式遊玩,規劃好的地方沒去也就算了,只有心裡一個大致方向,碰到并不網紅的小店也會停下來感受和消費,在首爾的街巷裡尋覓好吃的貝果和好喝的咖啡。" 這時候就開始算現在人們定義的‘ City walk ’了。" 周樂認為。
栗子在無意識中持續地踐行着這種新概念的 City walk,其随性程度,甚至旅行目的地都可以是由假期當日的票價決定。她此前兩次去重慶旅遊,探索這座城市的方式都是:" 走,走到哪算哪。" 她和當天才認識的重慶當地人在解放碑一直走、一直唠,和朋友在重慶街頭走好幾個小時,餓了就停下吃飯,甚至就在路邊買上一個煎餅。
" 走路是感受美好、放慢時間的最好方式,我很多時候甚至沒有目的,不追求确定性,我想要驚喜。" 栗子如此解釋。
周樂認為,現在概念下 City walk 的走紅源自人們對 " 目的性 " 的逆反:" 工作生活中很難放松,總是帶着目的性去完成一些事情,比如我旅行中逛一些店鋪的時候,也會無形中給自己一些壓力。City walk 的‘無目的’就是噱頭本身。"
有人說," 這不就是瞎溜達、壓馬路?" 從執行層面來看确實如此,但區别在于心态和出發點。在打卡式的特種兵玩法風潮之後,這種去除理性,依靠感性和随機性感受一座城市的旅行終于占據上風。
City walk,為啥火了?
City walk 概念在中文互聯網上的流變,或許可以說是一種時代的選擇,一種大眾的需求選定了 City walk 這個概念,再進一步重塑它,說一句 " 中國人有自己的 City walk" 也不過分。
這種新的 City walk 概念,堅持了對城市風貌的深度感受以及行走的方式,但更徹底地放大了自由和随意性。
圖源抖音 App
疫情過後的報復性旅遊潮已經在 " 淄博熱 " 中得到宣洩,這座山東小城在上半年成為了絕對的熱門旅遊目的地,和 " 大學生特種兵 " 一起展現着被壓抑了三年的旅行熱情。在短視頻平台,人們被各類打卡視頻刷屏,緊張嚴肅的音樂裡,年輕人用 24 個小時玩遍一座城市,特產食物和景點被壓縮為 " 吃了 "" 看了 ",任務式的行進路線近乎一次次短途奔襲。
大家齊聚在一座城市裡,共享同質化的攻略和打卡路線,甚至帶着不少壓力,并不是能維持下去的一種出遊模式。
City walk 可以理解為對旅行本身的回歸,在幾個月的 " 高壓旅遊 " 轟炸下,越來越多人開始追求質量和深度,想以一種 " 成為當地人 " 的形式理解一座城市的過去和當下,畢竟時間不再緊迫,旅行的需求也不再那麼急切,我們能以更松弛的姿态去感受生活。
一定程度上,特種兵式旅遊是一種對現實的重復,人們在類似的攻略和打卡圖鑑裡找到一種陌生地網域的可能性,去确定一種對未來的期待和旅行收益;而 City walk 則是傳播一種想象,其不期而遇的模式傳遞着一種更具想象空間的不确定性。
簡單來說,這更像是一次循環,在旅行方式選擇的這端滑向了另一極。只是可惜已經到來的炎炎夏日,難免會阻礙大部分愛好者的 walk 步伐。
圖源 DT 青年理想城
除了對陌生城市的深度遊玩,City walk 也有對所生活城市進行重新認知的層面。如上文中周樂所進行的沈陽城市漫遊,這種城市徒步讓她感覺自己重新和城市進行了連接,以一種更直接、更有趣的形式進一步了解了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
項飙在《十三邀》裡提到了 " 附近的消失 " 這一概念,在信息科技與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過程中,事物之間的物理距離或許沒變,但他們產生聯系的方式發生了改變,我們關心宏大、抽象的宇宙和世界,關心細小瑣碎的家庭生活和内心感受,而 " 附近 " 消失了,但它是宏大與微小之間的中間地帶。
社區和城市的存在感逐漸削弱,人們習慣依靠科技去消弭現實中的距離,但當對距離的感受減弱,也便逐漸失去了對附近的感知。
從這個角度出發,City walk 也是在呼喚一種對 " 附近 " 的重新關注,回歸身處的城市,在行走中尋找内心與外部世界的緩衝地帶。
但同時,諸多 City walk 相關内容的評論區裡,也不乏認為概念包裝過于中產小資的評論。
"City walk 時要穿始祖鳥和 Lululemon,腳踩 Salomon,錯過一個牌子都不小資了。" 有人在一位博主的評論區留言。或許 City walk 的說法确實将洋氣版瞎溜達抬得過高,但這也并非是通過消費區隔群體,只是提煉出的一種趨勢化心态,概念總是更利于傳播。
City walk 注定無法成為生意?
City walk 走紅的背後自然離不開平台的助推,2022 年年初,小紅書發布 " 十大生活趨勢 ",City walk 就位列第五。截至目前,小紅書相關筆記超過 36 萬篇,抖音 City walk 話題的播放量達到 1.4 億。
在攜程、飛豬、馬蜂窩等旅遊平台上,City walk 成為窮遊愛好者與文藝青年的首選,在老城區的街角、天橋手藝人的表演與小眾藝術展覽中感受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與溫情。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不僅有大量 City walk 的路線分享,還有專門的組織者發布相關活動,甚至有不少網友尋找 "City walk 搭子 ",結伴漫遊城市,共享一段旅途。不僅受到遊客的關注,City walk 也成為都市年輕人跳出 " 兩點一線 " 的平面生活,與 " 附近 " 建立真實連接,感知 " 具體生活 " 的重要途徑。
如此一來,City walk 從誕生之初就代表了純粹性與公益性,與傳統的商業化旅遊模式不同,既不需要復雜的裝備,也不用做詳盡的攻略,主打的就是随心所欲。不用怕浪費時,不會有人監督你的效率,在漫遊的每一步中,都可以享有最小部門的充分自由。
在這個過程中,City walk 将城市中的人文資源與自然遺產持續激活,地方政府也樂得推動文旅的融合與更新,不少城市已經将 Citywalk 列入了地方文旅規劃方案,上海還專門開設了公交巴士組成的 City walk 專線。然而,若将 City walk 視為一種旅遊產品,它的變現之路異常艱難,在小紅書,不少用戶将其稱作 " 不花錢的快樂 "。
圖源小紅書 @小桶粥粥
從旅遊市場的現狀來看,City walk 仍屬于相對小眾的活動,通常是一些小團體自主發起,盈利性不強,組織度較弱,并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和體系。
端午節過後,導遊崔勝剛組織完第三場 City walk,他告訴刺猬公社:"City walk 想要做到差異化很難,所提供的服務無非就是路線設計與陪伴講解,每孵化一次行程大概需要一個月左右,但定價不會超過百元。" 對于旅遊行業的從業者來說,City walk 投入產出比較低,因此大多數人将其當作引流產品,用以吸引新用戶,而 City walk 的盈利模式目前仍處于摸索狀态。
或許 City walk 在旅遊從業者眼中前途并不明朗,但平台與商家卻注意到 City walk 背後不容忽視的消費潛力,他們借助大眾點評、微博、小紅書推出一系列線上與線下的協同活動來吸引消費者參與。
本地商家紛紛與微博、小紅書等平台聯合,通過達人種草引流、活動打卡等方式,将平台上的讨論熱度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線下消費,而線下活動的體驗和反饋又在線上平台引起新的讨論,完成商業上的閉環。
此時,有用戶發現,如今的 City walk 與昔日的探店清單沒有本質上的區别,它們精确地規劃好每一個小吃街,每一家看似小眾實則排隊的 " 寶藏小店 "。
随着顆粒度越來越精細的旅行規劃,那些真正來自生活給予的體驗,而非社交媒體上他人的分享則會越來越少。最終,City walk 也難逃成為 " 網紅打卡地 " 的命運。
City walk 的随性自由使它與商業存在天然的衝突,但這也并非完全是一件壞事,對于特種兵旅行者來說,他們不喜歡毫無掌控感的旅行,日日旅有所得,才不失為最好的選擇。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