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十八線小縣城,中國年味的真正推手?,歡迎閱讀。
過年四件套你還差幾套?
當我們開始探究年味為什麼越來越淡時,會發現,除了生活富足所彌補的 " 稀缺感 " 外,還有忙碌城市生活中難湊齊的儀式感。
煙花爆竹、春聯、燈籠、上香被視為春節底色,年味在響亮的爆炸聲和陣陣忙碌中漸濃。
如按照傳統習俗,農歷三十的一天裡,家家戶戶都會忙得不可開交,清理騰挪房間一角,用來堆放煙花爆竹和一捆捆香;年度大掃除後,搬來墊腳樓梯,在門框上貼上紅紙對聯,用大大小小的福字塞在屋檐下目之所及的縫隙;順便在門檐下,挂上兩個紅紗燈籠。
年味的精髓在于營造熱鬧幸福的氛圍,一切都離不開 " 過年四件套 " 加持。
春節的奇妙之處在于,無論過去一年過得怎麼樣,人們總能在紅火熱鬧的環境中獲得絲絲慰藉。
而這些能讓人們有過年實感的好物,都來自五湖四海的小鎮村民用雙手制造,從小鎮送往千家萬戶,順勢也締造了一個個 " 產業鄉村 "。
湖南浏陽——煙花鎮
"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逢年過節燃放煙花爆竹,這種習俗古已有之。
在煙花界,有一個行業共識:世界上每燃放三朵煙花,就有一朵來自浏陽;中國人每點燃兩個花炮,就有一個來自浏陽。
自 1995 年起,浏陽就被國務院授予 " 中國煙花之鄉 " 的美譽。
這個置縣 1800 年的千年古城,在煙花爆竹生產方面已有 1300 餘年歷史。浏陽制造煙花的千年裡,脫離不開自然環境的 " 地利 ",主產地大瑤鎮,坐落于湖南和江西交界的山區,有着豐富的樹木、土硝、硫磺等資源。
浏陽的花炮生產,從一張紙到最後的成品都可以就地取材。
如今浏陽花炮譽滿世界,也牢牢掌握着花炮產業的全球話語權。當前浏陽花炮内銷占全國的 50%、出口占全國的 60%,目前當地煙花從業人員将近 30 萬,年產值達到了 500 億元。
煙花的綻放固然絢爛,但危險也是真實的。
常年都有因煙花生產、儲存、運輸、燃放過程中引發的慘痛事故見諸報端," 許幻山 " 的煙花廠故事屢見不鮮,一直敲打着大眾神經。
上世紀 60 年代的煙花質量控制,是浏陽煙花得以走向大眾的關鍵轉捩點。1962 年,浏陽政府銷毀偽劣產品近 6000 箱,到 1965 年,浏陽供銷社對浏陽出產的花炮實行 " 三包 " 等等。
解決了安全的首要問題後,浏陽開始專注于技術創新。
2008 年,數億人通過電視看到 " 大腳印 " 煙花一步步走向鳥巢,讓全世界驚嘆的視覺藝術效果,同樣來自中國這個小小縣城。
也是國際上首次使用了當時最先進的芯片禮花彈,通過電腦控制精确點火,在規定的時間、高度、方位、朝向爆炸,組成各式各樣的文字和圖案。
為了應對鳥巢的高防火要求,浏陽花炮企業通過曲折探索,研發出了 " 充滿高科技 " 的煙花。讓煙花發射實現 " 無紙片化 ",确保在鳥巢上空燃放的煙花,燃放後不能落火、不能有殘渣,不能有紙屑飄落。
北京奧運會煙花夜景,圖源視覺中國
浏陽煙花打響了名聲後,國内大型活動幾乎都能看見浏陽的身影。浏陽花炮、東信、慶泰和李渡煙花這些成立于千禧年前的煙花公司,多年内都憑借研發、承辦項目和出口業務,掌控着煙花行業的晴雨表。
如果你人在浏陽,就有全年看不盡的煙花大會。
無論什麼節日節氣,都能成為浏陽官方舉行一場煙花秀的理由,甚至會為觀眾準備觀禮台,畢竟這裡一場煙花秀要 20 分鍾左右。
近兩年裡,随着煙花解禁和互聯網的催化,浏陽從煙花之鄉變為大眾眼中的 " 加特林之鄉 "。網紅藍色加特林和 3000 打底的 " 千裡江山圖 " 随着春節臨近愈發緊俏,外省市中即使價格翻番都很難買到。
2024 年春節被稱為近年來 " 最有可能震耳欲聾的農歷年 "。如果真論及 " 年味 " 具體是什麼味,最可以被具象化的,就是煙花燃盡空氣中的煙塵味,讓每個人都重拾小時候的記憶。
山東高密市夏莊鎮——春聯村
春聯,是春節必不可少的點綴,家家戶戶都會在大年三十貼上春聯,以此祈求新的一年裡平安、吉祥、幸福。
山東高密夏莊鎮的年味比别的地方來得更早些。春節前一個月,家家戶戶刷紅紙、印對聯,大街上到處都擺滿了紅底黑字、印有燙金花紋圖案的對聯。
這個占地僅 300 畝的地方,紅紙對聯加工卻已有 200 多年歷史。截至目前,夏莊鎮從事紅紙對聯的業戶有 1000 多家,從業人員 4000 多人,年產銷量達 8000 多噸。
絕大多數家庭一年只買一次的小小春聯,出自這個小縣城,但坐擁過億元的產值。
高密春聯之所以聞名,關鍵在于紙張的特殊。其紅紙經過特殊工藝處理,耐酸、耐鹼、耐水、耐曬。印刷出來的春聯,顏色鮮亮、不易褪色。
雖然春聯屬于應景性產品,批發和零售有淡旺季,但被稱為 " 江北紅紙第一村 " 的東李村,不管是印對聯的作坊還是工廠,基本都是全年印刷制作,臨近年底的時候會更忙一些。
純手工的紅紙對聯制作手藝費時費力,依靠人與人之間長久養成的肌肉記憶,才能默契協調。
将春聯對準絲網模具,刮刀勻速刮取網面,在吱呀聲中,印刷落下又抬起,由另一位工友接過,金粉灑下,貼在新鮮未幹的油墨上,再疊放整齊。幾十秒間,紅紙春聯在空中揚起又落下,就能單獨折起,等待出貨。
這樣一台機器,幾名工人配置的生產模式一天的產量約為 2000 張。
匠人正在寫迎春聯,圖源視覺中國
随着市場對于春聯的要求逐漸更新,包攬全國半壁江山的東李村,也從最早手寫紅紙的普通對聯,到今天在村中已經建有一萬平米的廠房,用于生產高端對聯。
參與生產的村民,在談及新款時會自豪答道 " 我們的刺繡款就是水洗也不掉色。"
高密春聯的興盛依附于鄉村宗族式的生產關系,代際間傳承。
東李村的今天,脫離不開 18 年政府主導整合當地的春聯產業帶,再由返鄉創業大學生為主導的年輕人,将自動化流水線引入村子,如今每個工人都可以獨立操作一條生產線,一年可以生產 750 萬副春聯。
每年過完春節,東李村的個體加工戶就開始籌備下一年的春聯,從 6、7 月份開始印刷生產,10 月到農歷臘月結束之間接待客商、向全國各地發貨。
春聯,是集體高密人的情懷,2024 年的春節前夕,東李村又再迎來一個銷售高峰期。春聯批發商戶從早上 8 點開始,要忙到晚上 12 點才能結束,每天都有大批貨車開進東李村,光往出搬貨就要 7、8 個人一起出動。
村民們會将這段日子稱為 " 忙年 ",因為龍年春節一過,他們将開始設計下一個生肖屬相的新模版。
河北屯頭村——燈籠村
挂紅燈籠是中國春節的傳統習俗,紅色寓意喜慶,而圓形的燈籠寓意着團圓美滿。早在西漢時期,人們就會挂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營造祥和喜慶的氛圍。
" 天下燈籠出屯頭 ",說的就是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屯頭村盛產燈籠的現象。
臨近春節火爆的燈籠店,圖源視覺中國
屯頭村制作燈籠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距今已有 200 多年。在這裡,幾乎家家戶戶都是制作燈籠的好手。不管是紅紗燈籠、木雕燈籠、走燈籠、工藝紙雕彩燈 …… 樣樣信手拈來。
粗略統計,現在屯頭村一共有 18 個系列 200 多個品種的燈籠。
其中紅紗燈是典型的春節代表,以竹子為骨架,通過劈、刮、打眼、穿絲等多道工藝,制成橢圓形狀,外敷紅色綢布制成。
如今,河北屯頭村擁有 1100 餘家生產燈籠的企業,每年生產的燈籠多達 1 億對,年產值 15 億元,遠銷俄羅斯、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早期的燈籠制作完全依賴手工,56 道工序下,樣樣都要靠手工制作,一天只能做幾個燈籠。
純靠手工制造的辛苦異常,間接導致學這門手藝的人很少,加之冬季是燈籠的銷售旺季,家庭式作坊根本沒有廠房,經常需要在寒冷的室外工作。
直到 90 年代,逐漸引入電鋸、電鑽等電動工具,在後十年中,注塑機開始廣泛應用。為了方便運輸和保存,将燈籠支架的材料從竹條換成了鋼絲,大大提升了燈籠的生產效率,產量才開始随之上升。
到現在,燈籠的生產線,基本實現了 60% 的機械化。裁鋼絲、焊燈座、做燈面等可以通過機器完成,五六個工人工作一天,大概能組裝 1000 多個燈籠。
每年從 11 月份開始屯頭村就進入了生產、銷售燈籠的繁忙時節,各個工廠都需要增加人手。工廠通常會讓村民把零件拉回家制作成半成品,再送回工廠組裝,大部分是按件計價。
這種模式對于村民來說,又可以顧家,又可以賺錢。
從原材料到工藝進步,屯頭村制作燈籠的進程始終與時俱進,互聯網時代來臨,燈籠行業進入新的拐點,在銷售策略上多下功夫,近幾年裡開始向電商轉型。
"90 後 " 成為了現在屯頭村電商的主力,在 1688 等平台發布燈籠的產品信息,就有 400 餘家商家,從業人員超過 2000 人,單純的電商渠道年產值就超 5 億元。
屯頭村已在 " 燈籠村 " 的基礎上,拓展出了新的分支。老一輩手藝人做燈籠,新一代善用互聯網賣燈籠。
據統計,屯頭村中 2000 多戶幾乎沒人外出打工,90% 都在村裡從事燈籠制作。如果說年輕人背井離鄉出門打工,歸根結底是為了更好的機會和更好的生活,如今對 " 燈籠村 " 年輕人來說,更好機會就在自己的家鄉。
廣東小岡村——制香村
" 掃除茅舍滌塵嚣,一炷清香拜九霄。"" 上香祈福 " 是春節最為隆重且虔誠的環節,默念心中願望,期待來年能夠實現。
廣東陽江小岡村被大眾笑稱為 " 香的王國 ",香廠最密集,總產量最大,品種款式最多,是國内三大香產地之一。
據悉,全國 20 多萬間廟宇,超過八成的拜神香出自小岡。
小岡香起源于明代,最初就是小岡村村民就地取材,利用木屑、柑皮及當地稱為 " 香葉樹 " 的植物等香料,用竹條搓制,作為家裡收入補充。
在 2013 年,小岡香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還跟随僑鄉基因漂洋過海,飄散至世界各地,實現了 "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小岡香 "。
小岡香有線香、棒香、盤香等,90 年代期間都完全依靠手工制造。彼時,本地村民已經滿足不了制香廠的用工需求,因此,吸收了華中、西南等地的外來工人,高峰時期小岡香業從業人員有數萬人。
由于夏天的制香工場内氣溫高、粉塵大、工作環境惡劣等因素。即使手工香價格比機器香貴 2~3 倍的情況下,仍留不住本地年輕人,導致工廠裡大部分都是 50 多歲的女性。
小岡香是需求推動存在,機械化生產介入產業鏈也是。
不再需要粉塵飛揚的環境,一台機器每分鍾可吞吐 240 支香,10 秒鍾即可生產數斤。機械化生產大幅提升了小岡香的市場占有率,同時讓產品從單一的竹籤香發展到 150 多個品種。
時至今日,面積約 30 平方公裡的小岡片區範圍内,就集聚了 1280 家制香企業,從事制香相關的從業人員約 4 萬人,也吸納了更多年輕人就業,留在家鄉的人 99% 都以制香為業。
小岡香,包攬了 8 成國人春節拜神的媒介。
結語
中國小鎮經濟,在全球視野中是種神秘又可怕的存在。
像 " 過年四件套 " 這樣,產品覆蓋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鄉鎮和小城,從長三角到珠三角還有幾百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這些小鎮產業就是中國制造的代名詞。
這些小鎮,基于百年傳承下來的歷史底蘊,抓住轉型機遇,引入現代化生產要素,提升生產效率,在滾滾向前的歷史長河中,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琳琅滿目的商品中,成為了 " 低調但不可或缺 " 的存在。
" 十八線 " 小鎮在擁有產業的同時,為無處可打工的老年人、年輕人提供了更多就業崗位和回鄉的發展機會。
新時代下,這些曾經籍籍無名的村莊,陸續打出了響亮的名号。
對我們而言,三十清早貼春聯,除夕守歲放鞭,讓傳統一年年得以延續,都要歸功于這些不起眼的中國小鎮。
這些小鎮創造了一年一年,中國人在回家路上,所期待的那一抹故鄉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