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争奪“同仁堂”!天津中藥老字号終止IPO,同仁堂商标糾紛陷拉鋸戰,歡迎閱讀。
本文來源:時代财經 作者:李傲華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天津同仁堂 IPO 按下暫停鍵。
據深交所近期消息,天津同仁堂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 天津同仁堂 ")創業板 IPO 的審核狀态變更為終止,原因是公司和保薦機構民生證券主動要求撤回注冊申請檔案,深交所依據規定決定終止發行注冊程式。
據天津同仁堂官網介紹,公司前身是起源于 1644 年創立的張家老藥鋪,曾使用張家老藥鋪、同仁堂張家京藥鋪、京都同仁堂張家老藥鋪、京同仁堂和記、天津市同仁堂制藥廠等名稱開展藥品經營活動。2002 年,經天津市财政局同意,天津同仁堂制藥廠啟動股份制改革,成立了天津同仁堂。2015 年,天津同仁堂在新三板挂牌,股票簡稱為 " 津同仁堂 ",代碼為 834915。
這并非天津同仁堂第一次折戟 IPO。
2018 年,天津同仁堂拟在上交所主機板上市,但于 2020 年撤回申請材料。2021 年 6 月,天津同仁堂轉戰創業板 IPO 并獲得受理。但兩個月後,北京同仁堂在官網發布聲明稱,北京同仁堂是 " 同仁堂 " 字号的唯一合法繼承者,對天津同仁堂提起商标字号侵權訴訟。2022 年 7 月,該訴訟在北京知識產權法院開庭審理。天津同仁堂原定于 2022 年 8 月 31 日的上會審議會議也被取消。
2023 年 9 月 5 日,天津同仁堂召開第八屆董事會第四次會議,決定對上市戰略進行調整,經過認真研究和審慎考慮,拟撤回創業板 IPO 的申請。
就此次撤回上市申請檔案的原因是否與北京同仁堂的訴訟有關等相關事宜,9 月 12 日,時代财經致電天津同仁堂董秘辦,相關人士對時代财經表示,撤回 IPO 是公司領導層決定,與北京同仁堂的商标訴訟目前還在等待判決結果。
在天津同仁堂兩度衝刺資本市場無果的背後,同仁堂商标之争尚未有定論。但不可否認,老字号商标糾紛所折射出的事實是,品牌的歷史文化價值以及商标對于中藥營銷和企業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300 年歷史,4 家同仁堂
商務部的中華老字号名錄顯示,目前醫藥行業現存的 " 老字号 " 企業共有 88 家,而其中知名度最高的無疑是 " 同仁堂 " 品牌。
據北京同仁堂官網介紹,同仁堂的創始人為康熙年間的太醫院吏目樂顯揚,他出身于鈴醫(即走方郎中)世家,在辭官回家後創辦了北京同仁堂藥室,這标志着同仁堂品牌的誕生。
經過 300 餘年的發展,同仁堂已經是中醫藥行業最負盛名的金漆招牌,但也衍生出了龐大且復雜的 " 同仁堂 " 體系。
根據中華老字号名錄,目前與 " 同仁堂 " 相關的企業有 4 家,分别是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天津同仁堂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同仁堂藥業有限責任公司,以及成都德仁堂藥業有限公司成都同仁堂。
根據南京同仁堂的官網介紹,1926 年同仁堂樂氏家族第十三代嫡傳後人樂笃周,受命籌備北京同仁堂南京分号,即南京同仁堂的前身。如今,南京同仁堂的代表性注冊商标為 " 樂家老鋪 "。
天津同仁堂官網的歷史介紹則顯示,天津同仁堂最開始 " 姓張 " 不 " 姓樂 "。崇祯年間,客居天津梅家胡同的明軍眷屬張孫氏,原系鈴醫世家,創辦了 " 張家老藥鋪 "。乾隆五十三年,北京同仁堂張掌櫃意欲在天津找一家分銷商。張家老藥鋪就是在此時與同仁堂產生交集,挂上了同仁堂的字号牌匾,成為同仁堂的分銷商。
2002 年,天津同仁堂制藥廠啟動改制,天津有線電視台、天津市西青經濟開發總公司、張彥森、張彥明共同發起設立了股份制有限公司。據招股書,天津同仁堂的實際控制人為張彥森、高桂琴夫婦,其控制的股份比例達到 59%。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另一個知名老字号天津狗不理集團的實控人同樣是張彥森。
在新三板挂牌後,2015 年,天士力健康產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受讓了天津同仁堂 40% 的股權,成為僅次于張彥森的第二大股東。
2018 年,天津同仁堂申請在上交所主機板上市,但 2 年多以後撤回了申請材料。闖關上交所無果後,2021 年 3 月,天士力将持有的股份轉讓給麗珠集團,随後天津同仁堂轉戰創業板,但同樣未果。
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北京同仁堂的 IPO 之路卻順風順水。從 1997 年至今,北京同仁堂旗下的 3 家子公司,即同仁堂(600085.SH)、同仁堂科技(01666.HK)、同仁堂國藥(03613.HK)已經先後登陸上交所和港交所,成為一個橫跨兩地資本市場的大型中藥集團。
正主之争
" 中華老字号 " 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品牌初創和早期發展階段,由于缺乏知識產權意識或管理不善等原因,不少 " 老字号 " 在商标方面都有歷史遺留問題,由此引發的商标糾紛通常都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比如著名的 " 南北稻香村 " 事件、" 杜康酒 " 之争等。
就在天津同仁堂 IPO 消息傳出後,有投資者在互動平台上對北京同仁堂表示,其他 " 同仁堂 " 可能會對北京同仁堂品牌辨識度產生影響。" 我是京東商城網購同仁堂的產品的顧客,經常看到有這兩個公司的商品銷售,使消費者傻傻分不清楚。"
從歷史沿革中可以看出,北京同仁堂、南京同仁堂和天津同仁堂已經形成了各自獨立的發展路徑,彼此并無關聯。在擁有 " 中華老字号 " 認證的 4 家同仁堂中,只有北京同仁堂的代表性注冊商标為 " 同仁堂牌 ",因此在一般情況下," 同仁堂 " 特指北京同仁堂。北京同仁堂也表示,自己是 " 同仁堂 " 的唯一合法持有人。
北京同仁堂繼承了安宮牛黃丸、同仁大活絡丸、同仁牛黃清心丸等名藥名方。據天津同仁堂招股書,公司的主要產品為腎炎康復片和脈管復康片,以及腦血栓片、養血生發膠囊、冠心蘇合膠囊、冠脈通片、精制狗皮膏、丹七片、白瘢風膠囊等。
除了核心產品完全不同外,兩家 " 同仁堂 " 的營收規模也相去甚遠。
招股書和财報顯示,2020-2022 年,天津同仁堂分别實現營收 8.18 億元、10.17 億元和 10.86 億元;分别實現淨利潤 1.61 億元、1.91 億元和 2.07 億元。上市公司同仁堂同期的營收則分别為 128.26 億元、146.03 億元和 153.72 億元,淨利潤為 10.31 億元、12.27 億元和 14.26 億元。需要指出的是,同仁堂只是北京同仁堂旗下的其中一家上市公司。
北京同仁堂對外也與其他同仁堂撇清關系,不希望消費者對 " 同仁堂 " 品牌產生混淆。北京同仁堂在訴訟公告裡堅稱,天津同仁堂與現在的同仁堂集團不具有同源關系,不是同仁堂集團的子企業或分支機構,也不具有任何關聯關系。
" 同仁堂 " 告了 " 同仁堂 "
随着天津同仁堂向資本市場發起衝刺," 同仁堂 " 商标之争也開始變得焦灼。2021 年 8 月,北京同仁堂将天津同仁堂告上法庭。
北京同仁堂稱,天津同仁堂未經許可擅自使用與同仁堂集團 " 同仁堂 " 文字和 " 同仁堂 " 注冊商标高度近似的侵權标識,并通過企業名稱文字突出使用、虛假宣傳等方式引起混淆,侵害了同仁堂集團注冊商标專用權等權利,并構成不正當競争,因而提出了訴訟。
據天津同仁堂今年 6 月在第二輪問詢回復中披露的信息,北京同仁堂提出的訴訟請求包括,停止侵害其注冊商标專用權;停止使用 " 同仁堂 " 字号、變更企業名稱,變更後的企業名稱不得含有 " 同仁堂 " 或者與 " 同仁堂 " 構成相似的字樣;賠償北京同仁堂經濟損失及合理支出費用 5000 萬元。
廣東法制盛邦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馮俊傑律師對時代财經表示,在涉及老字号的商标案件中,法院審理中除關注一般商标侵權案件的要點,如商品或服務相同與否或其類似程度,以及商标字形、讀音、含義、構圖、外形等的近似度,還會關注品牌的淵源及歷史發展,老字号不同分支商标注冊的情況以及在某個或某些商标注冊之前其他老字号分支有無在先的權利。
天眼查顯示,天津同仁堂确實擁有與北京同仁堂代表商标十分相似的 " 津同仁 " 字樣商标。但天津同仁堂公告表示,目前公司新生產的產品和流通庫存均不存在使用相關圖文字樣的情況,公司流通產品外包裝上使用的注冊商标為 " 太陽牌 ",主要使用的标識則為 " 天工 ",圖樣與北京同仁堂相差甚遠。
針對北京同仁堂提出的變更企業名稱要求,天津同仁堂認為,公司的企業名稱、簡稱和字号都具有充分的事實基礎,對名稱和字号使用也是基于歷史傳承的善意使用,不存在攀附北京同仁堂的主觀敵意。且就商标注冊時間而言,北京同仁堂最早申請注冊時間是 1982 年,晚于津同仁登記使用字号時間。
馮俊傑對時代财經指出,目前天津同仁堂使用的新商标與北京同仁堂有比較大的區别,争議點主要在于 " 天津同仁堂 " 這個企業字号以及在產品包裝上使用毛筆字體的 " 天津同仁堂 " 字樣是否構成商标侵權或者不正當競争。
" 從天津同仁堂披露的發展淵源看,在北京同仁堂注冊‘同仁堂’商标前,天津同仁堂已經在使用相關字号,并且已經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至于是否會判令天津同仁堂改名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需留待法院的裁判。" 馮俊傑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