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雷軍與王傳福,又“融”在了高點,歡迎閱讀。
作 者丨楊坪
編 輯丨朱益民
025 年 3 月,由中國資產重估叙事引發的二級市場行情大好,一幕資本市場的 " 雙雄會 " 拉開序幕。
3 月 11 日,王傳福 " 閃電 " 完成了比亞迪股份 435.09 億港元(約合人民币 408 億元)的 H 股配售融資。
3 月 25 日,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在交出 " 史上最強 " 年報後平地起驚雷,計劃以每股 53.25 港元的價格配售 8 億股股份,籌資 425 億港元(約合人民币 397 億元)。
兩場融資均發生在兩家企業市值突破萬億大關之後,集齊 " 天時 "" 地利 " 與 " 人和 " 三要素,合計在港股市場融資 860 億港元(約合 805 億元人民币)。
而這背後,兩位高階資本玩家對市場脈搏的精準拿捏,堪為後來者提供完美 " 教科書 "。
" 天時 "
金額大、速度快、折價少,是這兩場配售帶給市場最深刻的印象。
今年 2 月,比亞迪在發布智駕系統 " 天神之眼 " 後,股價一路走高,市值再次站上萬億元。3 月 4 日,王傳福火速出手,宣布将進行 435.09 億港元的巨額配售。
這次融資創下全球汽車行業近十年來最大股權再融資紀錄,也是香港市場有史以來規模第二大的閃電配售項目,僅次于 2021 年美團通過增發和可轉換債券籌集 65.9 億美元資金的規模。
盡管規模如此之大,比亞迪股份的配售價(335.2 港元 / 股)較上一日收市價—— 363.60 港元僅折讓 7.8%。
小米集團的配售方案也是如此,其配售規模 8 億股,占已發行股本的 3.2%,配售價格 53.25 港元 / 股,較 5 日均價折讓 6.3%,較公告前一日收盤價折讓 6.6%。
在公告發布後,小米集團股價大跌,截至 3 月 27 日收盤價已降至 51.7 港元 / 股,較配售價格下跌了 2.91%。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小米集團采用的是 " 先賣後買 " 的方式——首先由雷軍家族信托間接持有 Xiaomi Best Time International Limited 賣出 8 億股現有 B 類股份,利用獲得的資金再購買小米集團 8 億股新 B 類股份。
相較于傳統發行新股動辄數周甚至數月的審批, 先舊後新發行股票,可以在保障控制權穩定的同時,有效提升流程效率。因為發售的是現有股票,只涉及移交所有權,理論上隔日就能發售。
為何 " 求快 "?無非是為了搶占 " 時機 "。
今年以來,全球資金因中國科技創新突破、美股估值高企、地緣風險加劇而東移,恒生指數年内漲幅超 25%,日均成交額逼近 2021 年牛市水平。
比亞迪和小米集團作為中國科技企業的 " 佼佼者 ",在這場價值重估盛宴中享盡 " 榮光 "。
2025 年至今(截至 3 月 27 日晚收盤,下同),比亞迪 A 股和 H 股分别上漲了 36.74%、52.81%,總市值穩穩站在了萬億規模,其中港股總市值為 12588 億港元;小米集團股價累計上漲幅度為 49.86%,其在 2 月首次突破萬億港元大關後,目前市值已進一步攀升至 12983 億港元。
" 港股市場融資環境寬松,可以迅速完成。當前的港股市場處于相對火熱狀态,是很好的融資機會。" 澤浩資本合夥人曹剛受訪指出。
" 地利 "
從賬面上看,兩家橫掃全球消費電子與汽車產業的龍頭企業,并不缺錢。
截至 2024 年末,小米賬上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 336.61 億元,交易性金融資產 310.61 億元,其他短期投資 493.12 億元,合計金額達到 1140.34 億元。而同期,公司的短期借貸及長期借貸當期到期部分 133.27 億元,流動比率為 1.28、速動比率是 0.93,均為 2017 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比亞迪 2024 年年報顯示,截至報告期末,公司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超過千億,為 1022.57 億元,交易性金融資產 409.39 億元。同時,比亞迪還壓着供應商 2440.27 億元的應收賬款與票據,展現出 " 鏈主 " 公司在上下遊強大的 " 議價能力 "。
不過,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争,企業對于資金的 " 渴求 " 從不會嫌多。
2024 年小米集團經調整淨利潤同比增長 41.3% 至 272 億元,但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經調整淨虧損為 62 億元。
據小米集團公告,此次配股籌集的資金将用于業務拓展、技術研發及市場擴張。市場猜測,智能電動汽車、高端手機及 AIoT 生态,将是其募集資金的最終 " 歸宿 "。
比亞迪當前資產負債率高達 74.64%,也需要借助股權融資進一步增強财務抗風險能力。據公告,其募集資金将主要用于研發投入(如固态電池、智能化技術)、海外業務擴張(如工廠建設、渠道布局)、補充營運資金等。
更為重要的是,瞬息萬變的資本市場,機遇總是稍縱即逝。運作手法越熟稔,企業越能靈活遊走于復雜的資本 " 地形 " 中。
從過往經驗來看,王傳福與雷軍,就已是資本運作的 " 高階 " 選手。
2002 年,比亞迪股份在香港聯交所主機板上市,共募集資金 16.5 億港元,成為王傳福多元化戰略的起點。
随後,王傳福又于 2007 年推動比亞迪電子在港股分拆上市,2008 年為比亞迪股份引入 " 股神 " 巴菲特等投資人,2011 年帶領比亞迪在 A 股市場上市,幾乎每一次融資都能抓住市場熱度較高的時間點。
Wind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比亞迪在港股完成了兩輪 IPO 融資和五輪配售融資,累計融資金額突破千億港元,其中在新能源汽車爆發的 2021 年,公司一口氣融了兩輪,配售募資合計 437.25 億港元。
在 A 股市場,比亞迪進行一輪 IPO 融資、一輪增發融資和多輪公司債、中期票據及短期融資券融資,累計直接融資規模 620.95 億人民币(約合 665 億港元)。
" 對于企業來說,能抓住市場機遇快速完成各種融資項目,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 曹剛說道。
雷軍同樣深谙其道。在小米集團之前,雷軍已先後将金山軟體、金山辦公等企業送上資本市場。
2015 年,創業板掀起了一波轟轟烈烈的大牛市,中概股回 A 蔚然成風,雷軍擔任董事長的歡聚時代也啟動了美股私有化,但由于市場行情變化,歡聚時代最終沒能順利 " 回 A",雷軍于 2016 年果斷撤回了歡聚時代的私有化要約,開創了中國企業私有化又撤回的先河。
2018 年,小米集團作為首家 " 同股不同權 " 企業登陸港股後,雷軍在資本運作上的 " 天賦 " 充分發揮。
當年 7 月,小米集團 IPO 融資總額 360.45 億港元(扣除發行費用後募資淨額 202.81 億港元),上市後,小米集團股價很快破發,最低時曾跌至 8.28 港元 / 股。2019 年,雷軍啟動了小米集團上市以來首輪回購,宣布将以最高總價 120 億港元回購股份,但 wind 數據顯示,2019 年全年,小米集團累計回購金額僅 31.15 億港元。
在回購手段、市場行情回暖等因素支撐下,2019 年 12 月開始,小米集團的股價開始反彈,到 2021 年 1 月時一度衝高至 35.90 港元 / 股的階段性最高點。也是在這一時期,小米集團進行了上市以來首輪配售,2020 年 12 月,小米集團以 23.70 港元 / 股的價格配售 10 億股,累計融資 237 億港元。
" 雷軍通過互聯網營銷塑造的 ' 真誠 '、' 笨拙 ' 的老男孩形象,讓人們逐漸忽略了,他其實是一個非常精明的資本操盤手。"一名資深的產業觀察人士如此評價道。
" 人和 "
在本場配售中,除了兩名頂級企業家的 " 謀略 " 之外,中介機構與投資人也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
據了解,比亞迪股份的配售協調人分别有高盛、瑞銀及中信裡昂證券(中信證券子公司),招銀國際為其牽頭經辦人。
該項目啟動公開簿記後,僅 15 分鍾便實現發行規模完全覆蓋,最終訂單規模實現數倍超額覆蓋,并成功吸引了全球眾多頂級長線、主權基金、中東戰略投資人在内的投資者參與,阿聯酋 AI-Futtaim 家族辦公室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交易。
此前,中東資本頻繁投資中國新能源汽車,今年 2 月,有消息稱比亞迪将與阿聯酋 Al-Futtaim 達成戰略投資合作。
" 對于比亞迪這種級别的公司來說,想投它的人很多,以較高估值募集資金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它要選出更能幫助企業發展的戰略投資人。" 曹剛說道。
小米集團的中介機構也是 " 國際投行 + 中資頂級券商 " 的配置,配售協調人分别為高盛、摩根大通和中金公司。目前,小米集團的配售對象尚未公布,但行業預計,其配售過程也将不缺全球頭部資本的參與。
2020 年小米配股時,高瓴資本、貝萊德等機構參與認購,推動市場信心回升。
此次小米配售過程中,有市場消息稱,投資者表達出的興趣是小米配售規模的數倍,且該交易引發了純多頭投資者和主權财富基金的濃厚興趣。記者就此向小米方面求證,後者對此未予置評。
" 配股是小米的戰略需要,部分投資者可能認為當前五十多倍的 PE 有些高了,比阿裡、騰訊都要高,但是如果将它放在科技成長股的區間,很多人認可公司有比較高的成長性。" 華南一家資深的私募機構合夥人說道。
随着小米集團當前股價跌破配售價格,部分投資人的積極性是否會減弱尚未可知。不過,一個可以參考的案例是——比亞迪股份在宣布配售後,股價也短暫下跌過,但很快又反彈,反彈幅度一度超過 2 月創出的最高點記錄。如果以比亞迪股份 407.4 港元 / 股的最新收盤價計算,參與此輪配售的投資者已經浮盈 21.59%。
(本報記者雷晨對本文亦有貢獻)
SFC
本期編輯 劉雪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