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貨量下降,貨代巨頭為什麼開始“大魚吃大魚”?,歡迎閱讀。
@視覺中國
2023 年,對于國際貨代行業巨頭來說,注定是不好過的一年。大範圍經濟衰退帶來的全球貿易貨量下降,正在成為現實。
6 月 14 日,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發布最新的《2023 年第一季度全球港口發展報告》。《報告》提到,一季度大部分港口貨櫃吞吐量陷入負增長。歐洲港口因經濟不确定性增加和較高水平的通貨膨脹率,導致貨櫃航運需求放緩。美洲港口由于制造商和分銷商仍在努力消化原材料和產成品的過剩庫存,訂單大幅減少,使美國港口貨櫃吞吐量、鐵路和卡車運輸量大幅下降。一季度國際海運需求持續下滑,全球僅亞洲港口維持平穩增長。
在這種情況下,國際貨代企業找到了一個古老的方法來對抗經濟波動——收購遊戲,并把這種方式作為快速提升市場競争力的關鍵手段之一。
據钛媒體 APP 了解,僅僅 2023 年 3-6 月四個月内,全球範圍發生了 11 起國際貨代企業之間的并購案件。這一次的并購潮中,出現了大魚吃小魚,甚至大魚吃大魚的局面。
巨頭瘋狂收割
貨代巨頭們正在變身 " 收割機 "。
2023 年 6 月,全球貨代巨頭 SGL 宣布收購歐洲 TOP50、德國頭部貨代 ETS Transport & Logistics GmbH 和 ETS Fulfillment GmbH。
SGL 表示,通過收購排名前 50 的海運頭部貨代将加強 SGL 在歐洲最大物流市場——德國的市場地位。
2022 年 SGL 曾經在一周内瘋狂收購 3 家大型貨代物流企業,被稱為業内 " 收購狂魔 "。
不過,今年這一稱号非 " 喬達 " 莫屬。10 天之内,全球第十大海運貨代企業喬達接連收購了美國物流企業 Southern Companies 和已經成立 31 年的瑞士貨代企業 ITS -International Transport&Shipping Ltd.。
算上今年 3 月,喬達對法國貨運企業 Transports DEVOLUY 和德國老牌貨代 trans-o-flex 的收購。3 月以來,喬達以平均一個月收購一家的速度完成 了四次收購。
在此期間,全球海運、空運貨代榜均排名第 11 位的德國國際物流服務提供商漢宏國際官宣收購主要在斯洛伐克和捷克運營的物流公司 PKZ Group;歐洲貨代巨頭德莎收購總部位于澳大利亞墨爾本的海運和空運貨代 ACA International;全球第一大海運貨代德迅官網宣布,收購南非一家專門從事南非、英國和肯亞的易腐貨物運輸和處理的貨運代理公司 Morgan Cargo。
而全球第 5 大貨代 DB Schenker(德鐵信可)在去年被同意出售,至今仍然吸引着各方物流大佬的關注和争奪。
國際巨頭整合不斷,國内貨代行業并購動作也未停下。4 月開始,中國貨代企業密爾克衛一口氣收購了三家國内外企業,包括中國貨運代理行業百強企業開瑞物流、新加坡物流企業 LHN Logistics Limited 以及 SDL。
(钛媒體 APP 整理)
從 3 月初至 6 月,國内外貨代并購案例總計 11 起,而這一輪并購潮的背後,則是在存量市場競争的環境下,頭部企業希望通過并購手段來穩固或者擴大市場份額。
存量市場競争激烈
并購在整個大物流行業近年也頗為普遍。據钛媒體 APP 統計,2022 年 6 月至 2023 年 6 月,僅發生在上市物流企業中的并購案達到 116 件。較 2021 年 6 月至 2022 年 6 月的 59 件,同比增長 96.6%。
(數據來源同花順 iFinD)
并購對于物流企業擴大市場份額,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分析前文所述的貨代并購案例,不難發現,貨代巨頭們正通過 " 吸食 " 同類型貨代公司擴大市場份額和市場影響力。
當前并購的整體傾向分為兩種,一種是補強,通過收購其他企業鞏固市場地位。另一種補弱,通過收購細分領網域專業物流公司,補齊業務短板。
前文案例中有不少都是基于 " 補弱 " 的考慮。比如,德迅收購 Morgan Cargo 時所表示的那樣,"Morgan Cargo 完美地補充了德迅的易腐品物流服務產品,同時改善了客戶往返南非,英國和肯亞的連通性。在高增長市場(如非洲)的擴張顯然符合德迅的 2026 戰略。"
以喬達為例。縱觀喬達的收購标的,中小型貨代企業已經不滿足它的胃口,有着悠久發展歷史甚至規模排名靠前的大中型老牌貨代企業成為主要并購目标。
其中,Transports DEVOLUY 是一家成立近 93 年的法國快遞企業,以山區專業貨運能力著稱;trans-o-flex 則不同于其他拼箱貨代,以制藥,化妝品,消費電子等敏感商品為主,通過合并的方式交付包裹和托盤,是德國醫藥領網域知名的物流企業;ITS 是一家獨立的瑞士貨運代理公司 , 為工業、汽車和國防部門的專用項目和超大型設備組織運輸和物流。
喬達并購标的涉及法國、德國、瑞士。通過這些收購喬達意圖進一步加強在歐洲的貨運代理市場地位。它們最明顯的标志就是深耕區網域多年,在本土化學、醫藥等專業運輸領網域内有着成熟的、強大的市場網絡,可以顯著的增強喬達在專業領網域的短板。
補強的案例可以看看國内并購數量最多的密爾克衛。密爾克衛以貨代業務起家,主攻危化品運輸領網域。2021 年,密爾克衛開始星火計劃,在亞太、歐美布局網絡,開啟全球化戰略。
開瑞物流、LHN Logistics Limited、STORE+DELIVER+LOGISTICSPTELTD 與密爾克衛業務類似,但不同的是,它們在海外的業務能力能更好的推動密爾克衛全球化的步伐。
密爾克衛對此表示,通過并購标的公司能夠為公司新增亞太區危險品倉儲能力,拓展海外倉配一體化業務條線,延伸亞太地區的產業布局,進一步加強供應鏈綜合服務能力。同時,提升公司在新加坡的市場占有率、強化公司品牌的全球影響力、推進公司全球化戰略的實施。
數據顯示,僅兩年半時間内,密爾克衛收購了 13 家同行企業,不斷擴大和延伸危化品運輸網絡和市場鏈條,以謀取更大的市場份額。
密爾克衛對于自己的并購這樣說道,短期行業低迷,靜待需求回暖。受制于海運價格回落和需求較弱,公司一季度業績疲軟。行業景氣度相對低迷時,公司持續收并購,逆勢擴張業務布局,為長期業務增長奠定基礎。
市場變了,遊戲規則變了
過去三年,伴随着航運市場火熱,貨代企業賺的盆滿缽滿,并進行了大幅擴張,加快布局全球經營的步伐。但如今随着市場貨量發生變化,貨代企業面臨着新的挑戰。
Xeneta 的首席空運官 Niall van de Wouw 表示:" 市場上有很多雄心勃勃的貨代企業都想要發展,但由于需求的下降,使得貨代企業無法在現有客戶群的基礎上實現增長。正如我們強調的,貨代企業正在從其他公司那裡尋求獲得更大的份額。
2022 年下半年,全球海運貨櫃貿易量下滑、航空貨運需求下降,導致國内外貨代企業收入大減。比如中國外運的代理及相關業務 2022 年對外營業額為 694.86 億元,同比下降 19.12%。此外,德迅等全球前 5 大貨代的年貨運量均比上一年下降。
李斐所在的公司是專門做東南亞全鏈路的貨代公司,業務涵蓋了散貨、整櫃、快遞、小包等。他對钛媒體 APP 表示," 疫情三年,去歐美的船司賺傻掉了。但是今年不行。外需不夠,同行又多,價格競争很激烈。疫情結束後,一個櫃子 8-9 千美金,只能賺 100-200 美金。海運可能只有 1% 的毛利。"
據他表示,以前找價格比自身還便宜的貨代公司,賣貨給他們賺差價,現在這種方式行不通了。客戶對價格比物流商還熟悉,利用信息差套利的空間變小了,即使做到大客戶,價格最後踩到底也就賺個辛苦費。除非企業自己有車、有飛機,有船,能夠從成本上進行控制,利潤才高。
除此外,貨代巨頭還面臨船公司的 " 搶食 "。以馬士基為代表的船公司近年來不斷完善供應鏈業務,并發展直客。
2021 年海運市場經歷了 " 一箱難求 " 的局面,貨代公司常常因無法兌現協定中的服務保障遭到客戶吐槽。而船公司話語權提升,并通過同類型更低價準時的服務攫取了貨代公司部分客戶,反而成為貨代公司最有力的競争對手。
需求減弱,貨量減少之下,貨代行業進入存量競争時刻,并購成為貨代公司開疆拓土的主要方式之一。
京師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陳振輝對此向钛媒體 APP 表示,對于貨代行業來說,大中型貨代企業并購案的增多是行業深度整合、轉型更新的必然結果,具有積極的意義。對于并購雙方來說,可以快速整合資源優勢,彌補雙方的不足,提高市場份額和競争力;但同時也要面臨整合難度、文化差異、部門重疊等問題,需要不斷協調和溝通。
貨代行業亟待更新
因此,并購增多,一方面是貨運市場逐漸成熟,客戶需求更加形式化、标準化,對服務、價格質量等方面更為關注,這就要求貨代企業本身具有更強大的優勢和競争力。
另一方面是,國内行業更新意識增強,國外業務需求增長,要求貨代企業更加适應市場發展和國際化需求;綜合國家稅收政策、外匯管制、跨境電商等政策和法規的變化,同時增強了行業整合的條件。
從年初國際貨币基金組織預測的數據和馬士基最新的市場預期顯示,全球經濟增長将從 2021 年的 6.0% 調整為 2022 年的 3.2% 和 2023 年的 2.7%。預計今年全球貨櫃需求将下降 2% 至 4%。運費下降的速度快于預期,2023 年全球貨櫃市場将 " 大致持平至負 "。
在這種市場背景之下,貨代公司為提高的市場份額和其地理覆蓋範圍,在加快整合步伐之外,也呈現出新的變化。
以中創物流為例。2022 年第三季度開始,國際海運費開始下降,第四季度恢復到 19 年的水平。2023 年第一季度中創物流受海運費大幅下降影響,營業收入下降 48%,但是,因為業務多功能化,歸母淨利潤僅下降 2.56%。
在傳統業務的基礎上,中創物流開拓了新能源工程物流、智慧冷鏈物流和印尼散貨資源過駁業務,通過新老業務并進發展來實現穩定增長。
相比以往單一化的貨代業務,貨代公司正在開拓更多的新業務,增加其他利潤來源。
關于發展方向,中創物流在回答股東提問時這樣表述到,貨代業務未來會朝着兩個方向發展。一是平台化:随着信息技術的發展,貨代和船東的價格會越來越透明。線上平台化的業務模式會逐漸普及。二是精細化的服務:提供從產品出廠到 " 目标地 " 的全程供應鏈服務,深度綁定客戶,也就是所謂的直客服務。
陳振輝同樣對钛媒體表示,貨代公司未來應該從内外兩步走。一是圍繞客戶需求、市場變化以及政策法規緊密銜接,積極推進集約化、集成化、智能化轉型更新,做強業務,做大規模,提高服務水平和客戶滿意度;同時還要打造專業化團隊,擴大國際業務調換口,做精細服務,提高專業能力和業務獨特性。
二是在當前不确定的情形下,貨代企業加強内部管理,提高流程效率和績效評估标準,以增加企業競争優勢;同時對航空、海關、及時獲取產品價格維護與合理把控,降低運作成本,提高整體收益水平。對于國外貨代交往方面,則要簡化流程、提高保障能力,及時滿足客戶配給需求,有效科學化協調各方面要素。
這也就是說,未來數字化和一體化、綜合性物流服務将成為貨代企業的轉型重點。
大多數行業都在進行數字化改造,貨代行業也不例外。全球數字貨運遠期市場預計将在未來幾年以平均 23% 的速度增長。根據聯合市場研究,2020 年時市場規模為 29.2 億美元,2030 年将達到 229 億美元。這相當于全球貨運代理市場總量的 8% 以上。
提供全鏈條的供應鏈服務道路早已成為行業共識。例如,作為國内最早一批獲得國際貨運代理資質的華貿物流,先後收購德祥集團、中特物流、華安潤通、華達國際、洛陽中重、 佳成國際等企業,橫向拓展倉儲物流業務、國際工程物流業務、跨境電商物流、特種物流等業務,通過内生 + 外延的發展模式,不斷向綜合物流企業轉型。
菜鳥國際供應鏈總經理趙劍曾對钛媒體 APP 表示, " 今天有很多國際貨運行業的同仁,過去幾年大家都在做跨界。從橫向來看,很多原來的企業做航運服務,但慢慢開始拓展到港前倉和港後倉等物流服務,再從制造工廠到海外的客戶,提供供應鏈服務,從而形成一體化、全鏈路的解決方案。"
2023 年,全球經濟面臨挑戰,對貨運行業來說注定是不同尋常的一年,貨代公司必須要準備适應新的遊戲規則,迎接挑戰。從這個意義上說,并購動作只是一種戰術動作,真正的質變需要從企業内部發生。
(本文首發钛媒體 APP,作者|楊秀娟,編輯|房煜)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