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講中國故事的外國人:中國紀錄片在日本一票難求、玩轉短視頻成美食博主,歡迎閱讀。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郭美婷
" 我兩次走遍了 6300 公裡(從長江源頭到上海),這樣的日本人,估計全世界只有我一個。" 在近日舉辦的 " 讀懂中國 " 國際會議中的一場短視頻相關活動上,日本導演竹内亮自我調侃道。
12 月 1 日至 3 日,2023 年 " 讀懂中國 " 國際會議(廣州)在廣州越秀國際會議中心舉辦。期間,會議舉辦 " 讀懂中國 · 新青年看中國 " ——中外短視頻征集展播活動表彰典禮。據了解,該活動已連續舉辦三屆,本屆共征集作品數量達 1568 部,最終确定推優作品 59 部,入圍作品 40 部。
"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更需要我們不斷增進與世界的思想溝通交流合作。‘讀懂中國’是理解與認同中國的基礎,只有先讀懂中國才能架起溝通的橋梁、連起合作的紐帶。" 國創會學術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出版協會第七屆理事會理事長邬書林在致辭中表示,通過短視頻這一時下最為大眾所喜愛的傳播方式,聆聽中國故事,分享中國智慧、感受中國力量,是讓世界 " 讀懂中國 " 的有效途徑之一。
中國國創會中國故事研究院副院長斯明誠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提到,如今,全世界都習慣通過短視頻去獲取信息,以短視頻為出發點,能夠改變我國對外 " 講故事 " 的模式,從而改變中國對外傳播的格局。" 希望更多優秀的新媒體創作者用短視頻抓住世界的注意力,讓不同國家和文化的人可以擁有快速了解另一個國家的視角和渠道。"
借 " 讀懂中國 " 大會的契機,時代周報記者采訪了三位來自不同國家、有着不同文化背景、職業的視頻創作者,他們各自以不同的視角和風格,用鏡頭展示出多面的中國,讓世界更好地讀懂中國。
" 講好中國故事的根本是相互了解 "
1974 年出生的日本導演竹内亮,在南京生活了 10 年。
多年來,他鍾情于中國的人文和美景。從 2010 年的《長江天地大紀行》,到移居中國後拍攝的《我住在這裡的理由》《南京抗疫現場》《好久不見,武漢》《後疫情時代》《走近大涼山》等一系列紀錄片,竹内亮在中國和日本都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度。
2020 年,他又再一次站在長江江邊,拍攝紀錄片電影《再會長江》。
" 長江吸引我的首先是風景,我特别喜歡拍有水的地方,尤其是如此壯觀的水景;其次,我可以通過一條河展示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從青藏高原、雲南少數民族,到重慶、湖南、湖北、江西、上海等,多地文化各具魅力。" 竹内亮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對于個人而言,這十年光陰也讓竹内亮對中國有更深刻的理解。他稱自己 10 年前拍攝長江時 " 和遊客差不多 ",需要通過翻譯與當地人交流,難以獲取到深度的内容。盡管最終出片後大受好評,但竹内亮一直對影片不甚滿意。
" 我想彌補這個遺憾。" 他表示,如今重拍長江,是存着超過 10 年前作品的心态,但仍未達到最滿意," 長江的魅力之處太多了,有可能的話,我還想繼續拍。"
《再會長江》海報,圖源:竹内亮社交平台
今年,《再會長江》在東京電影院做了點映,一共有 16 場。東京電影院的老板告訴竹内亮:" 上座率 20% 可以說成功了。"
但最終,《再會長江》上座率拿下了 70%,幾乎坐滿,後面幾場也都一票難求。該電影最終在日本全國電影院上映。
關于中國的故事能在日本受到如此青睐,竹内亮既意外也高興。" 當一部紀錄片在中國和日本兩國都受到歡迎時,我的成就感是很高的。"
他将原因歸結為運氣、華人和粉絲捧場,以及受部分喜歡中國的日本群體青睐。同時,還有一點點小技巧。
由于日本人喜歡《三國演義》,竹内亮特地在影片中加入赤壁、白帝城等元素。" 歸根結底,在國際傳播中講好中國故事的根本還是互相了解,我們希望中國故事傳遍全世界,但是,我們也同時要了解其他國家的人,日本人想看什麼,美國人想看什麼,非洲人想看中國的哪個點,每一個國家的人對中國的感興趣的點都不一樣。所以,一定要了解他們想看的點在哪兒。"
而在紀錄片之外,竹内亮還在持續拍攝其他關于中國的短片。每周四,他在自媒體上持續更新在中國的外國人及在日本的華人等系列短片。不久前,他還和媒體合作制作了《我在廣東》系列微紀錄片。
" 在拍攝中國的過程中,我不是刻意引導美好,只是記錄真實。為了誇而誇,很難打動觀眾,真實本身就很有魅力。" 竹内亮表示。
"20 年間,我們對中國的看法完全改變了 "
宗德做短視頻的初衷是讓更多的中國人了解意大利。
這名 90 後的意大利小夥已經有 20 年的中文學習史了,在采訪中,他操着标準的普通話。" 我在中文上有優勢,希望利用中文給中國人介紹意大利的文化、美食、景點和語言。" 于是,在兩年前,宗德開始在小紅書和抖音上做短視頻。今年初,他又開始經營 B 站賬号。
宗德,圖源:受訪者供圖
盡管從小學習中文,但宗德第一次到訪中國是在 2010 年左右,他剛好 18 歲。後來,宗德從事外貿行業,幫助意大利商品出口中國。為此,他頻繁地到中國出差,時間最長的一次曾在中國住了一年半。除了熱門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等,他還去過開封、洛陽等有着厚重歷史底蘊的城市。他将自己在中國的這些經歷和看到的美景、吃到的美食一一記錄在自己的短視頻中。
通過宗德的視頻,中國觀眾既可以了解到意大利的文化,又能看到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兩種文化交融碰撞。
" 比如,意大利人和中國人一樣,對于自己的美食是非常驕傲的,我認為世界上最好吃的美食就是中國菜和意大利菜。所以,當我去拍攝中國很多‘奇怪’的披薩時,比如菠蘿披薩、榴蓮披薩、臭豆腐披薩,我的心都要碎了。當然,這也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宗德也給這些在中國拍的視頻加上英文字幕,發到 TikTok 或者其他視頻平台上,讓外國人看看中國現在的發展情況。
這些年,宗德見證了中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20 年前,如果你跟任何歐洲人說‘ made in China ’,他的第一反應可能是低質量的產品。但是在今天,談起‘ made in China ’聯想到的是高樓大廈,是比亞迪、大疆等高科技公司,還有富有的企業家們。我們現在對中國的看法完全改變了。" 宗德說。
他表示,未來如果有好的機會,也許會考慮留在中國發展。" 其實中國還挺大的,有好多地方我都沒有去過。"
" 成為了解中國的視窗 "
" 大家好,TC 來了!今天開盲盒,司機推薦什麼我吃什麼,let ’ s go …… " 視頻中,TC 身着筆挺西裝,向觀眾介紹中國美食。
TC,圖源:截圖自 TC 社交平台
TC 來自約旦,高鼻深目,胡須短而整齊,典型的中東長相。一開口,卻是流利的、略帶口音的中文,語速偏快。他告訴時代周報記者,TC 的含義是 Top Chef(頂級大廚),他的職業是餐廳和酒吧顧問。
9 年前,TC 來到中國深圳尋求商機。" 深圳是一個由外來人口組成的城市,它很包容。" 初到深圳時,他除了 " 你好 "" 謝謝 " 兩句話,不會講其他中文。他通過網絡翻譯自學中文,慢慢地融入了這個異國的大城市。
2017 年,TC 開始接觸短視頻。最初,他做短視頻是為了發布自己的說唱作品——這是他的業餘愛好,并積攢了上百萬的粉絲。今年以來,他開始用另一個賬号拍攝各地的餐廳、酒吧等。他常常在粉絲的推薦下到餐館試吃不同類型的中國菜,了解菜品背後的故事。
他的視頻也成為了外國朋友了解中國的一個視窗。" 如果外國人來深圳不懂得怎麼吃、怎麼喝,不了解中國文化,可以看我的短視頻,我會教他們喝茶吃飯的禮儀。"TC 表示,當他把在中國拍攝到的視頻同步上傳至國外的視頻平台後,得到了外國好友的一致好評。他希望展現中國真正的飲食文化,這和國外的中餐風格完全不同。
TC 提到,部分外國人此前對中國有一些誤解,例如擔心會被當地人以異樣的眼光看待。但實際情況與此恰恰相反,TC 碰到了很多對他友好的中國人。" 有時候,我在酒吧,有中國人會過來跟我打招呼,邀請我喝一杯,沒有特别的意思,不是為了加我微信,也沒有其他意圖,只是為了告訴我——‘歡迎來中國’。"
偶爾,還會有路人認出 TC,并熱情地跟他打招呼。一次一位小朋友認出了他,并表示自己很喜歡他的視頻,還有一回,他在出租車上被司機一眼認出……這些都是他做短視頻的快樂和動力。
" 當你來到中國之後,你才能理解中國,讀懂中國的文化。"TC 說。